讓閱讀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理論文

讓閱讀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理論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大班幼兒心理健康的目標是情緒安定,愉快活潑,學習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情緒,能關心別人,與同伴友好合作,有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具有積累性,幼兒在幼兒園已開始形成最初的個性心理傾向。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居多,祖輩帶大孩子的現象比較普遍。父母長輩的包辦代替讓孩子們出現了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都說,不讀書的孩子不會怎麼樣,但讀了書的孩子一定會不一樣:他們的心靈會充盈起來,他們的眼睛裡會多一些亮晶晶的東西,他們的腦子裡會多幾個問號,他們的臉上會多幾絲笑容……我一直相信,閱讀能改變孩子,所以我們經常運用閱讀來教育幼兒。結合班級幼兒特點,我們在改善幼兒的心理健康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一、創設閱讀平臺,克服孤獨自閉心理

  閱讀,是開啟人們內心的一把重要的鑰匙。透過閱讀,能讓幼兒有機會與他人進行交流,能讓幼兒逐漸從自我封閉的狀態慢慢活潑開朗起來。對於一些內向、不善言語交流的幼兒,教師應該鼓勵他們多在閱讀區中活動,教師可以陪伴幼兒閱讀,鼓勵幼兒自己說一說,與老師說一說,與同伴說一說,從而逐漸開啟幼兒的心扉,讓他們真正融入到集體中。案例一:雯雯是我們班上新來的插班生,開學已經一個月多了,雯雯卻始終沒有融入到集體中。早上來園時,她雖然已經不再和奶奶哭鬧著難捨難分,但是每當我親切地主動先和她打招呼時,她卻只是呆呆地看看我。活動中,從來沒有看見過雯雯舉起小手要回答我的問題;遊戲時,雯雯總是一個人坐在位置上,等待著我去給她安排一個遊戲專案。分析:大班年齡段的孩子,對環境應該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但是,雯雯因為從小由奶奶在山區帶大,缺少與外界的接觸與交流,對陌生的環境充滿了恐懼,所以雖然已經開學一個多月,但是還是沒有融入到集體中。解決策略:遊戲時間,我總是會和雯雯手拉手進到“兔兔書吧”中,請她拿起一本書,安靜地陪著她看書,輕輕和她說說書裡的內容,一開始她不會回應我,慢慢地,她會自己找來一本書翻看,終於有一天,她會指著上面的小動物說:“老師,這是向日葵嗎?”簡簡單單一句話,我感到特別欣慰。接下來的時間,我經常鼓勵她和小朋友們一起去書吧裡閱讀圖書,看著她慢慢地和同伴有說有笑,我心裡也暖和起來。

  二、開展特色閱讀,改善共性心理問題

  大班時期,幼兒的情感體驗與社會的需要有較多的聯絡,他們的情緒情感的調節能力雖已逐步加強,但是情緒仍有不穩定性和易衝動性,也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變化。他們在一定情境中,容易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驅動而產生攻擊性行為。同時,因為都是“小公主”、“小皇帝”,他們的自我中心特別明顯,突出表現在不善於與人合作,獨立能力較差。針對這些班級裡共性的心理健康問題,我為我們班級的小朋友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心理系列特色活動,為他們選取了一些適合他們的集體教學題材。例如,以培養良好情緒情感的繪本有《生氣的大猩猩》等;以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為主的題材主要有《我的感覺———我好嫉妒》等;以培養幼兒意志品質為主的題材主要有《第一次上街買牛奶》等;以培養幼兒社會適應性為主的材料主要有《爺爺一定有辦法》等等。下面,我針對幾個典型案例談談我們的做法。

  案例一:午後,暖暖的陽光照在身上,小朋友手拉手在操場上散步,欣賞秋天的美景。突然,傳來嘉嘉的一陣尖叫聲:“老師,強強踩我的腳,他故意追著我踩我,我說要告訴老師他還要打我。”小朋友紛紛跑去安慰這個受傷的小朋友,只留下了強強一個人在風中。隨後,小朋友繼續向前走去,強強卻一個人孤零零地跟在隊伍的最後面。分析:強強的攻擊性行為並不多見,我找他了解情況,原來,他是想和小朋友玩我們最近常玩的踩影子游戲,但是,他的表達方式別的小朋友不容易接受,大家就誤會了。看著他難過的表情,我知道,他其實也很無奈。解決策略:下午的活動中,我和小朋友一起講述了故事《大熊的擁抱節》,故事的內容是:森林裡要過一年一度的擁抱節,大熊想要在擁抱節擁抱100個朋友,可是,當它去擁抱別的動物朋友的時候,大家遠遠看見它都躲開,不願意和它擁抱。原來,大熊上星期拔了兔妹妹地裡的蘿蔔,還揪了松鼠哥哥的尾巴,難怪大家都不喜歡它。後來,大熊很後悔,請大家原諒它,最後朋友們都原諒了它,和它快樂地擁抱在一起。透過故事,我請小朋友討論:為什麼大熊一開始沒有擁抱到好朋友?為什麼小動物們都不想和大熊擁抱?如果你是小動物,你心裡有什麼感受?最後,我特意請強強來說說:“如果你是大熊,你會怎麼對小動物說呢?”“那你會對嘉嘉怎麼說呢?”強強輕輕地對嘉嘉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踩你的,我是想和你玩遊戲,請你原諒我吧。”他們在大家的掌聲中擁抱在了一起。效果:這個故事極具教育意義,教師單純的說教對於幼兒來說只是“權威”,不易讓他們從心裡接受。透過故事,能夠讓幼兒站在不同的角度感受“打人”、“被欺負者”的不同心理,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發生的可能。從那以後,小朋友都會以“擁抱節”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班級裡的.攻擊性行為有了很大的改善。

  案例二:佳怡在建築工地遊戲,一個人在角落裡忙進忙出,一會兒搬來長條積木,一會兒拿來花片積木,看著很忙碌。邊上的小朋友說:“佳怡,我幫你拿積木,我們一起玩吧。”可是佳怡卻不搭理人:“我自己搭房子,這是我的房子,我不想和你玩。”小夥伴走開了,加入了邊上的小朋友的行列。遊戲講評的時候,小朋友都發現大家合作搭建的房子非常漂亮,而且面積很大,只佳怡一個人搭建的小房子孤零零地在角落裡。分析:佳怡是個獨生子女,是家裡的“公主”。她總是喜歡一個人,不願意與其他人合作,不願與人分享。她的獨來獨往讓她失去了很多好朋友。解決策略:在特色活動中,我選了一本繪本《螞蟻和西瓜》,繪本講述了一隻螞蟻發現了一塊大西瓜,想把西瓜搬回家,但是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它一個人搬不動,所以它想起來它的好夥伴,請大家幫忙,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起把大西瓜運回了家,還一起製作了西瓜滑滑梯,一起遊戲,快樂極了。我問小朋友:“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你覺得小螞蟻的做法好嗎?為什麼?如果你是小螞蟻,你會怎麼做呢?”小朋友回答得也很精彩:“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找好朋友幫忙。”“大家要互相幫忙,才能把事情做好。”“幫助別人心裡很開心。”“別人幫助了我,我也要幫助別人。”……我設計了一連串層層遞進的問題,把小朋友直接帶進了我的教育方向,那就是要學會合作,學會幫助別人,同時也要接受別人的幫助。效果:活動之後的一次偶然機會,我發現佳怡原本一個人在閱讀區講著故事,突然,邊上的冉冉也跟著講起來,她們兩個你一句,我一句,說著笑著,把一個故事完整地講完了,兩個人還一起把書架上的書整理好了。這一次,佳怡不會再拒絕別的小朋友善意的加入了,她也感受到了合作的快樂。

  三、巧用隨機閱讀,轉化個性心理問題

  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品質和意志品質,除了大部分幼兒都體現的一些問題行為,對於個別幼兒表現出來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老師也應該重視起來,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心的老師,觀察每一個孩子的表現,對於他們的一些“個性”問題,可以採取個別交流的方式,比如在活動中如果有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意思,就可以加強對這方面存在問題的幼兒的關注,引起幼兒的重視,同時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隨機進行教育,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的心理。同時,我們在閱讀區裡還創設了一塊“我的心情”牆面,請小朋友把自己的心情透過寫一寫、畫一畫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記錄表及時發現幼兒的心理變化,透過師幼、幼幼交流的方式幫助幼兒梳理情緒。

  四、發動親子閱讀,鞏固健康心理幼兒健康的心理離不開家長的配合。

  但是現在的家長大多注重的是幼兒身體健康,往往會忽略了幼兒的心理健康的培養。有些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也不明白改如何去引導幼兒。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做了以下的嘗試:

  1.溫馨便利貼。便利貼,主要是為了幫助個別家長了解他們的孩子出現的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在便利貼中,我首先會告訴家長孩子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並且用科學的理論,向家長介紹這種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需要引起重視的原因,希望能夠引起家長的重視。同時,我也會讓家長推薦一些有關這方面心理問題的書籍,並且將我們老師採取的閱讀教育措施與家長分享,例如,向家長外借這些圖書或者繪本,發放有兒歌內容的小紙條,讓家長在家裡也能透過親子閱讀的方式,一起鞏固幼兒良好的心理健康。

  2.家園聯絡群。考慮到閱讀圖書或者繪本成本相對較高,因此,我會在家長聯絡群裡把相關的圖書內容用照片的形式展示出來,讓更多的家長透過電腦與幼兒進行親子共讀,使更多的家長意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並且參與到親子共讀活動中。幼兒的心理健康對幼兒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透過一系列的措施,我們班級的幼兒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時,我也發現他們變得更愛看書了,在心理健康成長和閱讀中,他們獲得了雙贏!是閱讀改變了這些孩子。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在閱讀中讀出好性格,讀出好行為。我們也要將這些活動持之以恆地開展下去,只有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我們才能看到更美好的明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