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對上頜贗復體修復療效的發展效果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對上頜贗復體修復療效的發展效果論文
隨著近年來腫瘤發病率的上升,臨床中上頜骨缺損的患者日益增加,且這些骨缺損90%是由於上頜竇、上頜骨、牙齦等部位的腫瘤切除引起的。上頜骨缺損是由手術在短期內突然造成,所以不但引起嚴重的咀嚼、吞嚥、語言功能障礙,而且在心理、容貌等方面給患者造成難以克服的痛苦。由於上頜骨結構複雜形態特殊,且腫瘤易復發,外科重建技術尚不十分成熟,目前上頜骨缺損仍以贗復體修復為主。贗復體體積較大,摘戴不便,大部分患者都難以接受,所以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是提高上頜贗復體療效的一個重要措施,也符合目前倡導的“生物一社會一心理”醫學模式,現將筆者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進行總結。
1.材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5月-2013年5月在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口腔修復科進行上頜贗復體修復的患者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齡56-79歲,隨機分為試驗組23例和對照組23例。這些患者均為上頜骨惡性腫瘤並進行了上頜骨手術治療其上頜骨缺損按照趙銥民分類法屬於第V類。
患者選擇標準:1)單側上頜骨全切或次全切術後3-6月;2)口鼻腔相通但患側軟顎後緣完整,缺損區無骨面暴露,腫瘤無復發;3)開口度正常或輕度受限,面部塌陷畸形;4)健側有能提供足夠固位的餘留牙或種植體,咬合正常;5)全身狀況穩定,精神正常,能夠配合贗復體治療和臨床評價。
1.2修復材料
印模托盤、藻酸鹽印模材(北京市紅葉齒科醫用器材廠),紅蠟板、拜耳牙(賀利氏古莎齒科有限公司),吉爾巴赫頜架、自凝樹脂、熱凝樹脂、軟襯自凝樹脂和紅色打樣膏(上海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齒科材料廠),自制頜平面平行尺。
1.3方法
1.3.1贗復體制作 修復前常規牙周潔治和張口度訓練,個別托盤法或分層印模法制取模型,用蠟堤確定並記錄正中咬合關係,熱凝樹脂製作傳統中空式贗復體,個別地方進行適當軟襯。治療工作均由相同的醫生、護士和技師完成。
1.3.2健康教育 試驗組需進行如下一系列的健康教育。1)心理狀況評估:上頜骨缺損導致的發音和麵部驟然改變會給患者心理造成巨大沖擊,如面部畸形口鼻腔相通導致患者進食受限、吐字不清,加上外人奇異的目光常常會使患者抑鬱、孤獨、自卑;患者術後生活規律的打亂,情緒低落,迫切要求治療但對治療效果不甚瞭解,常常表現為焦慮;長期的處於被動治療過程,情感脆弱,對家屬和醫生產生依賴,缺乏自我調節和自我訓練的主觀能動性;還有很多患者對贗復體修復特點缺乏瞭解,期望值過高等等。對患者這些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可以讓筆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更有針對性。2)心理疏導:主要透過樣品模型、宣傳圖冊等為患者講解贗附體的製作程式、原理、維護和應用等醫學知識,從原理上講解應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同時也要針對每個患者內心的困惑給予針對性的心理撫慰。良好的醫患關係是心理疏導的前提,醫護人員要談吐優雅,舉止得體,積極主動地與患者交流,目光親切,態度和藹,增強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耐心聆聽患者的傾訴,身體的巨大變化會對患者心靈造成極大創傷,內心變得複雜矛盾,需要有人去聆聽他的傾訴,讓患者把內心憂鬱充分發洩出來就是最好的心理疏導。3)改善患者生活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主要由家屬、同事、朋友、醫護人員等組成,良好的社會環境可以增強患者自尊和被呵護感,維持患者的心理健康,影響患者的行為,提高治療的配合程度。筆者首先對患者的家屬、同事、朋友等進行患者呵護基本知識的摸底,然後再發放宣傳冊和講解基礎知識,最後再對與患者接觸頻率較高的這些人進行一定的提問考核,確保的方式來改善患者的社會環境改善得到了改善。同時,也在同類疾病的患者間建立通暢的溝通渠道,鼓勵患者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學習、相互分享治療的感受和一些克服疾病的良好經驗,患一患溝通往往是患者最可信的經驗來源。4)普及贗復體相關的醫學知識:透過展示病例圖片、示教模型以及觀看影片等方式向患者講解贗復體修復的基本過程、適應證、使用方法、維護注意事項等,詳細的向患者介紹為他擬定的治療方案、修復設計、操作步驟、可能出現的不適感,告知患者應該如何配合醫生的操作,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減少痛苦。對照組則採用常規的治療修復方式,不過分強調心理干預,按照傳統治療程式進行治療,口腔檢查後告知修復方案,交代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出現問題及時就診。
1.3.3滿意度調查 根據曾劍玉等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製作調查問卷,向患者詳細解釋各項調查目的,讓患者在無干擾狀態下填寫表格,在美觀程度、咀嚼功能、固位、發音、舒適度、吞嚥流暢度等方面進行量化評價,各項最高10分,最低1分,分值越高表示越滿意。患者在贗復體戴用後的1、3月複診,進行調查統計,個別不能及時複診者進行電話調查。
1.4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 13.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計量資料以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採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46例患者進行贗復體修復後1、3月後的滿意度調查結果見表1、2。
兩組對照比較,咀嚼功能、語音功能、舒適性、吞嚥流暢度方面差異較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美觀程度和固位方面差別較小(p>0.05)。
3.討論
頜骨缺損患者會出現咀嚼功能喪失、容貌改變、發音不清等缺陷,進而使患者產生自卑心理,影響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他們對頜骨缺損贗復體修復的'要求比較迫切。趙銥民分類法第V類頜骨缺損的患者,缺損面積較大,體積大,異物感強,吞嚥不流暢,發音不清。修復後贗復體一般都是靠對側天然牙或者種植體固位,缺損側沒有硬組織支撐,因此固位力差,咀嚼效率低。這些贗附體修復後患者的滿意度都很低,目前的醫療技術水平下尚沒有比贗復體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探索透過心理教育提高患者的耐受力和心理接受程度還是比較有效的治療輔助措施。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將醫學知識普及、人文關懷和心理干預貫穿到贗復體修復的治療過程中,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增強適應能力,提高患者對贗復體的滿意度和使用效果。
本研究試驗組的患者都進行了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疏導,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增強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建立通暢的醫患溝通渠道;普及醫學知識,讓患者在理解治療過程的基礎上變被動治療為主動參與治療,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這樣醫生從贗復體的設計到取模、試戴、完成、調整都能夠獲得準確的資訊反饋,及時進行調整,患者同時也獲得了被尊重感和被認同感。在對試驗組患者的操作過程中,因為患者的主動配合,醫生可以明顯感覺到操作的順暢性,取模時往往都能一次成功,對照組中需要重複取模的現象比較多,而且試驗組患者對疼痛的定位和關於贗復體存在問題的資訊反饋也比對照組精確的多。構建和諧的人文環境、良好的社會和家庭支援可以增強患者的自尊和被愛的感覺,維持患者開朗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患者的身體行為。透過這些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實施,試驗組滿意調查結果中咀嚼功能、語音功能、舒適性和吞嚥流暢性方面都明顯好於對照組,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對於提高上頜骨缺損的贗復體治療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