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創作中表演思維的缺失與學習建議論文

動畫創作中表演思維的缺失與學習建議論文

  塑造角色是戲劇影視作品創作的重要環節,動畫片更是如此。能夠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傳並深入人心的動畫作品,除了技術上造就的視聽盛宴外,更重要的是普適性敘事母體的選擇以及出色的角色設計與表演等。對於動畫產業來說,基本做法是將具有鮮明性格特徵與優秀造型設計的動畫角色開發成相關衍生產品。因此動畫角色塑造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動畫片本身的市場及文化價值。

  一、動畫創作中表演思維分析

  動畫表演是學習如何表現角色思想、體現角色生命力的關鍵課程。作為動畫創作者,要讓角色表演看起來更自然、更富有人性,首先要以塑造角色的思維進行劇本創作,透過故事強化角色塑造;其次在動作設計時,從動畫角色心理與思維活動出發,分析什麼樣的角色性格在什麼樣的心理活動下做出相應的動作,計算好動作的時間,並在腦海中進行表演預演,確定動作設計的可行性。

  動畫創作者在進行劇本創作及設定動畫角色時,就已經開始考慮動畫“表演”並有意將之體現在角色身上,必須用演繹動畫的意識去創造角色,透過對現實生活中動作的提煉,加以符合動畫製作與藝術審美的特性,繪製出具有說明性的行為。[1]

  角色塑造的第一個重要環節在劇本創作階段,需要透過戲的構思與情節設定在文學層面塑造角色;第二個重要環節在分鏡頭臺本創作階段,此階段是使文字內容視覺化的過程,導演或分鏡師透過合理的鏡頭組織為後面的角色塑造打下基礎。第三個重要環節在原畫創作階段,原畫師需要深入瞭解故事情節,分析人物性格特徵,把自己融入到的故事中,以具有動畫特徵的角色表演思維具體設計角色動作。

  動畫雖然沒有真人,但是和電影一樣,角色表演是影片的靈魂。[2]換句話說,創作動畫角色動作的原畫師就是動畫影片中的演員。作為動畫創作者,要具備能夠賦予動畫角色生命和靈魂的能力。很多初學者認為只要讓角色動起來,角色就有了生命,有了靈魂。事實不是這樣,讓角色動起來只是賦予了它機械的活動能力,卻沒有內在思維的驅動。動畫與電影的區別之一就在於動畫角色具有虛擬性。因此,動畫表演需要多層面的思維轉化與嫁接,才能完成虛擬角色的動作表演。對於二維動畫來說,角色運動的每一幀都是畫出來的,畫完一套動作後需要進行動檢來檢測動作的連貫性。在教學與實際創作過程中,多數學生首先著手解決的是“動起來”的問題,而往往忽視“動的對不對”的問題。

  現階段,多數高校動畫專業教學是圍繞創作動畫短片進行,融入動畫創作的前中後期三個階段所涉及的內容,其中穿插部分應用型動畫類課程。對於動畫短片創作而言,角色需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塑造,這就要求動畫劇本戲劇矛盾衝突集中,情節設定及動作設計為角色塑造服務。從目前來看,學生在創作短片劇本的時候不能以塑造角色的思維出發,而是以自身的某種邏輯去講訴故事。在進行動作設計時,僅僅能夠勉強完成角色動作的流暢,表演思維缺失。

  二、動畫創作中表演思維缺失的原因

  在創作動畫角色動作的過程中,表演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把握好角色的自然物理性動作原理,第二個層次就是把握好角色內在主觀活動及反應。[3]而後者經常被忽略,不只是初學者,很多工作多年的動畫創作者也經常忽略了這一環節。在動畫專業教學過程中,動畫表演思維缺失主要由以下方面造成:

  第一,國內多數高校動畫專業在創辦之初並沒有開設動畫表演課程,是最近幾年才認識到動畫角色表演的重要性。在動畫表演課程教學中,教師對動畫表演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方法以及教學內容認識模糊,導致學生動畫表演思維缺失;第二,國內高校動畫專業多被設置於藝術類二級學院下,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僅僅接受了繪畫能力方面的訓練,文學、戲劇、影視、音樂等方面認識匱乏,基礎缺失。

  第三,動畫表演首先要解決運動規律層面的問題,掌握走、跑、跳等基礎動作的繪製技法。在影視中有演員表演就不會考慮走、跑、跳是否會出現動態錯誤的問題,而在動畫作品中這些動作都要由創作者去繪製,這時如果不細緻觀察與分析就很容易出現基本的動態錯誤。動畫中角色的運動由其身體結構決定,分為兩足、四足、軟骨等,這樣就要求創作者對其它型別角色的運動規律進行細緻觀察,有意識的訓練連貫動作的動態分解能力。因此,許多學生一開始便將精力集中在使角色動起來的問題上。毫不誇張的說,不少學生在基本運動規律層面都存在很大的問題。

  第四,動畫創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動畫角色表演思維教育應當貫穿前期、中期的必要課程。例如動畫劇本創作、分鏡頭臺本設計、運動規律、原畫設計等。在劇本創作層面,戲的成分缺失,故事平淡,矛盾衝突不集中,故事大綱中關於人物性格特徵的分析沒有實際意義,在創作時忽略分析角色心理活動與動作設計的關係,或是沒有認識到動畫的本質特徵導致劇本創作與實拍影視作品類似,導致動畫角色在劇本創作層面就缺乏表演成分。

  第五,動畫角色預演思維與動作轉化思維缺失。這種能力並非一朝一夕能夠獲得的,它需要透過長時間敏銳的觀察及大量的創作實踐中去積累。電影演員一般透過現實的預演,先從體驗層面出發,再透過肢體動作可以直接完成預演,從中體會角色心裡與動作表演之間的關係,演員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表演狀態。而動畫角色在這種“移情”效果之外,還需思考這種預演如何體現在繪製出的虛擬角色身上。動畫本身具有誇張、幻想等特徵,那麼在進行預演與動作轉化的時候,又需進行動作設計與提煉的再創作過程,也就是預演思維與動畫角色動作轉化的關係。

  動畫表演課程主要鍛鍊動作與意義、動作與生活原型、動作與心理、動作與性格、動作與感受等方面的思維與體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應僅僅侷限在課時內的訓練,更需要在動畫前中期課程群中融入動畫表演方面的思維訓練與啟發,將表演思維真正引入學生腦海,引導學生以角色表演思維促進劇本創作與分鏡創作等。

  三、動畫表演的學習建議

  動畫作品想要打動觀眾,就必須在角色動作流暢的基礎上融入內在的主觀心理活動及反應,思考角色性格特徵和內心世界與動作的關係。雖然動畫角色是由創作者控制的演員,但作為創作者要把自己融入角色,去感受角色的內心世界,去體會處於某個環境中或是故事情節中角色的心理變化及情緒變化。根據這個角色的性格特徵去想象在某些情境或因素的影響下,會做出一些什麼動作來對應角色心理層面的反應。

  動畫表演不僅僅侷限於肢體動作,也包含面部表情、眼神、聲音(對白、音樂、音效)及其各要素之間的組合表演。由於動畫創作手段的獨特性,動畫角色的面部表情創作具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即使創作者將角色表情設計的再細緻,也無法達到與真人一樣豐富的表情。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創作者透過經驗來對人類的真實表情加以提煉,使每種表情都有所區分。在表情表演中,眼睛的狀態能夠直接影響情緒,因為角色思維意識最明顯的外在表現就是眼神,所以在動畫創作時要把握好眼神的變化,也就是角色動作的心理暗示。用眼神來傳達思想活動往往比用語言表達更有說服力。動畫創作者只有熟練掌握了面部五官的變化所能表達的情感,才能創作出豐富的面部表情表演。在聲音層面,就需要創作者透過大量理論學習與例項分析,瞭解聲音與畫面的關係、聲音與角色塑造的關係、語言中的音變規律及語言造型技巧等。

  動畫創作者“表演”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其創作出動畫作品的精彩程度,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才能提升動畫角色的表演水平。在進行動畫創作時,不是直接繪製角色的動作,打關鍵幀,而是先要預演動畫的故事情節,反覆的去表演,抓細節、節奏,在此過程中體會、分析、把握故事情節中角色的情感變化、心理變化以及動作的節奏等,並大概計算某個動作所需要的時間。創作者為了看到自己的表演,往往會把鏡子作為他們觀察自我表演的最便捷工具,並使用秒錶計算動作時間。

  模仿力是動畫表演的基礎,感受力是動畫表演的源頭,體驗力是動畫表演的支柱,想象力是動畫表演的中樞,表現力是動畫表演的通路。[4]

  動畫表演的學習要先從模仿開始,模仿不同型別角色的動作表演。要想靈活運用表演技巧,就要求創作者在業餘時間多觀看各種優秀的戲劇影視作品,學習影視演員的表演技巧,從中感受演員是怎樣去表演故事情節與塑造角色,體驗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感受與動作之間的關係。還要多看文學類、藝術類等多方面書籍,加強自身藝術修為的訓練。動畫表演應當是由內而外的過程,心理活動決定外在動作,外在動作表現心理活動與性格特徵等內在因素。只有透過這樣的思維進行創作,動畫表演才具有生命力,不至於使動畫角色成為創作者的傀儡。

  四、結語

  動畫創作者想要真正賦予角色生命力有兩種能力需要掌握,第一種在運動規律層面,掌握基本的運動規律繪製技法;第二種在動畫表演層面,透過教學與實踐,掌握肢體動作、表情及語言表演技法,強化訓練動畫表演預演思維及各動作要素的組合、誇張、變形等技法。

  動畫專業教師要有意識的強化動畫表演知識的學習,啟發學生塑造角色的思維意識,引導學生將生活的體驗昇華到一種視覺化程度,將動畫表演思維教育貫穿動畫前中期課程環節,為完整地塑造動畫人物形象打下紮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路清 . 影視動畫表演思維與表演技巧的應用研究[D]. 西安:陝西科技大學,2013.

  [2]張帆。淺析動畫中的表演[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10.

  [3] 時萌 . 關於動畫表演與動作設計的關係分析 [J].北方文學(下旬刊),2014(1)。

  [4] 伍振國,齊小北 .《影視動畫表演》[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