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編優秀的醫生心理學論文

採編優秀的醫生心理學論文

  第1篇:從醫學心理學淺談臨床醫生應具備的心理素質

  醫學,是一個研究人類生命過程以及同疾病作鬥爭的科學體系,包含對自身的心理調適和對患者的基本心理分析。其基本出發點是把人看成是生物的客體,研究方法是從人的物質性、整體性及其同外界環境的辯證關係出發,運用實驗研究、臨床觀察、跟蹤隨訪、調查等方法,不斷深入研究人類生命活動和外界環境的相互關係,研究人類器質性和功能性疾病的發生、發展、防治與痊癒的規律,以及採取增進健康、延長壽命和提高勞動能力的有效措施[1]。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與疾病及其相互轉化過程中規律的科學,是心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是心理學與醫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它既是醫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同時也是一門臨床應用學科,它研究的是心理變數與健康或疾病變數之間的關係,研究解決醫學領域中的有關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為問題[2]。

  而關於健康的定義,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概括為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完全安寧。由此可見,健康應該是無器質性或功能性異常[3],無主觀不適的感覺,無社會公認的不健康行為。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不容置疑的是醫生必須具有生理和病理的專業知識,但同時應該具備基本的心理知識,其包含對自身的心理調適和對患者的基本心理分析。自身的心理調適是要求一名醫生具有健康穩定的情緒、清晰而敏銳的觀察分析能力;

  對患者的心理分析則是需要考慮患者的生活環境、情緒等對病症的影響和對治療效果的評價。

  因為對醫生來說,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會影響到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對疾病的診斷以及對用藥的合理掌握;對患者來說,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及情緒反應可影響到大腦皮質和植物神經,從而影響神經內分泌軸的正常分泌,使生理變化過程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導致病理改變。因此,掌握醫學心理學這一基本知識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對患者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作為一名專業醫生,如何面對這一新領域,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專業的職業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基本素質

  作為醫生這一特殊職業,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疾病,以及導致各種各樣疾病的各種各樣的原因,需要配合各種各樣的治療手段,所以,一名合格的醫生不僅需要具有過硬的職業技能,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還需要團結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學習創新能力等,這些能力的發揮也是其素質的綜合體現。

  職業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關係和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是反映和調節人們現實生活利益關係的重要領域,它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情操的標尺。醫生的職業道德和普通職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醫生面對的是疾病和得病的人。對於病,醫生可以用自己的知識,借用現代科技儀器裝置的檢查,用生化指標來確定病症的原因,這是醫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但是對於人,醫生則需要有廣博的愛心,同情、理解、幫助患者。在各方面形形色色的誘惑面前,沒有堅強的信念,沒有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的意志,就可能使醫生的職業道德偏離軌道,有愧於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的光榮稱號。

  1.1保證醫生自我的心理健康

  祖國醫學有“醫乃仁術”的傳統觀點,如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在《傷寒論·原序》中就提出醫生應“救貧賤之厄”、“留神醫藥、精究方術”,批評那些“唯名利是務”的人;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一書中立專卷“大醫精誠”論述了醫德修養對於醫生的重要性。但是,在物慾橫流的今天,面對權、名、色、利而能“坐懷不亂”,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是絕對做不到的。醫療衛生行業是一項服務性、實踐性很強的行業,它要求醫務人員的診療、護理行為要對患者有利,不僅有利於恢復患者的健康,而且有利於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不僅有利於患者體質的恢復,而且有利於患者精神的愉悅;不僅有利於醫學科學的發展[4],而且有利於促進人類的健康。

  1.2掌握醫學心理學對於樹立現代醫學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為一名醫生,除繼續學習與探索本專業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外,還必須認真研究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近些年來,醫學心理學已成為醫學界與心理學界共同關注的一門學科,尤其是在臨床的應用中已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識與技能。學習醫學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掌握醫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熟悉人在生理情況下及病理狀

  態中不同的心理表現,然後學會將醫學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應用於臨床實踐中,使生理特點更加穩定[5],病理狀態得以糾正。這就需要我們既要注重患者的共同心理變化規律,又要注意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之間的個體差異。注重交叉學科的學習,並善於把心理諮詢、心理測試與心理指導等方面的技術應用於臨床之中,用醫學心理學的新知識協助患者儘快從病痛的陰影中走出來,起到一般用藥達不到的神奇效果。

  2分析掌握患者心理,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

  每一個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環境、特定的知識結構、特定的生活經歷,而這些又決定了他們自己的世界觀,因此說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書,是個很準確的概括。看懂一個人,尤其看懂一名患者,是醫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掌握這種基本能力,光有心理學的知識還是遠遠不夠的,你可以透過測試的方法知道這個人的心理取向,知道這個人的性格,但是你不可能知道這個人的經歷,不可能知道這個人的背景,也不可能知道這個人生病的心理方面的原因。要知道這些,需要的是對社會的深刻理解,對人生的仔細閱讀。

  2.1運用語言的工具在醫療服務中講究與患者談話的語言藝術,有利於醫生在臨床中與患者交流思想、表達感情、傳遞資訊。

  醫患溝通不暢,或者說在語言交流中缺乏思想情感,忽視語言交際的藝術性、規範性和科學性,漠視患者語言中傳達的資訊,這些都是導致當今醫療服務質量降低和醫患關係緊張甚至醫療糾紛的直

  接原因之一。1993年,在英國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上,專家們提出:“21世紀所期望的醫師應該是一個耐心的傾聽者、細心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有效的治療者”。世界醫學峰會對醫師提出了應具備交際能力的.要求。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打破了長期以來在醫學實踐中以病論病的純生物模式,提出了“以病人為中心”,從整體性出發去認識、治療患者的模式,要求醫生不僅要了解疾病,還要了解患者心理、人格特徵、社會因素、個體差異,只有與患者建立和諧、平等、相互依賴的平等關係,才能實現治病救人的目的。

  2.2樹立整體的醫學觀由於大多數醫學生畢業後不可能進入精神科或從事心理醫生工作,單純的知識結構無法使臨床醫生突破傳統生物醫學模式的束縛,無法建立整體醫學觀念。那麼透過醫學心理學學習,應該使醫生獲得生物-心理-社會的整體觀。與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不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但要考慮人自身的生理機制,而且還要考慮人自身所形成的內環境和人在生存過程中所依賴的外部環境。這就要求醫生要把人看成一個多元素、多層次、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完整統一體,具體要求如下:

  2.2.1改變對健康的認識新的醫學模式對健康的標準由原來的“無生理、軀體疾病”擴充套件為“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功能上的完好狀態”。這樣就必須從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功能三個方面共同來界定健康的狀況,而不僅僅是有沒有疾病。

  2.2.2加強對和諧醫患關係的理解原有的醫學模式強調的是醫生的技術權威和主導作用,患者必須嚴格地遵循醫生的指令和無條件地配合醫生的治療,醫患之間是一種簡單的“命令-服從型”關係。新的醫學模式將醫患之間的關係建立在平等合作的基礎上,強調了患者自身的潛能發揮和自我的調節作用,推行“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療法,雙方是一種“指導-合作型”關係。

  2.2.3注重身心同治醫生逐漸認識到,一個人生病,往往是多種心理、社會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如糖尿病,病因包括遺傳、肥胖、情緒緊張、抑鬱、難以容忍的挫折等。一些有軀體症狀但經各種檢查查不出客觀損害的所謂功能性疾患的患者,大多有心理疾患或行為問題,這就需要醫務人員運用醫學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能來疏導減輕患者的痛苦。展現你的文化背景,豐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精神境界,從而有助於你成為一名更優秀的醫生。

  3總結

  21世紀的醫生應該是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培養出的新型醫生,應該是一個耐心的傾聽者、細心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有效的治療者。醫生應能夠更好地提供初級保健直至高階醫療服務,能與患者溝通思想,成為有見解的、畢生努力學習的學者,能與個人和群體建立有效聯絡,促進人們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識的資訊家以及應用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流行病學和行為醫學的實踐者,在醫學服務中實現以“健康為中心”“、以人為本”的目標。

  第2篇:國內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現狀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諸多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1]。

  1醫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的特殊性

  和其他專業相比,醫學專業的學制長、內容多。醫學專業學制一般為5~6年,需要學習30餘門專業課,因此,醫學生要學習的知識總量要大於其他專業。在學習方法上,醫學生主要以記憶為主,學習方法較為單一,這使學習變得單調而枯燥。繁重的學習任務限制了學生自由發展和自主活動的時間,使學生缺乏娛樂活動,學習生活沉悶而缺乏活力。有研究認為,醫學生學習生活的特點是導致其出現較多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尤其在急診、手術等科室,面臨重危、瀕死患者,經常接觸受疾病之苦的病人,親臨生離死別的場景,也會使醫生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醫療工作的特殊性需要醫務人員具備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全面準確的醫學知識和嫻熟的醫療技巧、豐富的臨床經驗,更需要有穩定、樂觀的情緒、敏捷的思維、堅強的意志、較強的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質。

  有研究顯示,醫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型別是焦慮、抑鬱和精神病性,與其他專業有所不同。醫學生較多的心理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必要。醫生不僅要治好病人的軀體疾病,而且要幫助病人解決心理和社會問題,這就要求醫務人員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情緒感染力和體察病人體驗的“同理心”,要求醫生能以健康的心理狀態。要做到這一點醫生本人要心理狀態健康,人際關係良好,並能及時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這需要透過心理健康教育對醫學生進行相關訓練,提高其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

  醫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醫務工作者。醫學教育的全過程也應該是對醫學生的素質進行培養的過程。在過去,人們較注重醫療知識、技能方面的培養,而忽視了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

  現代醫學模式已經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防治過程中,社會因素和病人的心理因素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醫學教育過程中,有關社會、倫理、心理等學科也正在受到教育者的重視。現代醫學研究已不僅僅侷限在單純的疾病防治,醫學教育客觀上要求醫學與心理學、醫學與社會學相互交叉結合,改變教育中只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而不重視心理和社會知識培養的單一性,加強人文教育,提高醫學生的心理素養,更好地服務於醫療衛生事業。

  2國內關於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

  對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評估,學者們基本上採用的是症狀自評量表SCL90,國內有將SCL90用於評定不同人群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2],顯示SCL90能夠很好地反映受試者的心理整體狀況。

  陳福國等人[3][4]運用症狀自評量表SCL-90對連續4屆,共2102名醫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評定。結果顯示:①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生SCL90各因子得分低於全國大學生和河南省大學生,但陽性因子比例較高。②男生的偏執因子得分高於女生。③護理學專業和臨床醫學七年制學生的因子得分顯著高於其他專業P<0.05.

  趙凱1996研究認為,與文科和理科專業相比,醫科學生有較多的SCL90因子達到中度以上。周英等人的研究發現[5]護理本科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衛生問題的學生佔12.2%、醫學本科生佔11.1%。這一比例較中國大學生已有的研究結果(18.5%)略低[6],此研究同時顯示護理專業本科生心理水平不但比醫學生低,而且比全國常模低。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張仁漢教授提出醫學生“三年級病”現象[7],即醫學生進入大學三年級時,其學習處於由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的過渡階段,在此階段,往往老師講到什麼病,他們就懷疑自己患什麼病,根據老師所講的症狀對號入座。

  同時,有學者對醫學專業研究生的心理狀況做了研究[8][9],結果表明大約有10%-20%的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衛生問題,而且這一群體中具有不良心理健康狀況的人越來越多。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持續大幅度擴增,在校研究生數量急劇增加,研究生中各種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增多,如個人理想和現實的衝突、學業與擇業的矛盾、人際關係的不協調等,一些極端事例如自殺、兇殺、精神障礙等屢有報道。醫學研究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心理健康狀況也有著特殊的一面。

  孟小平以症狀自評量表SCL-90和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對某醫科大學在校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和研究[10],指出在校醫學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衛生問題,他們在強迫、抑鬱、人際關係、焦慮、偏執、精神病性和恐怖等幾個因子上得分顯著高於常模,而且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所差異。

  劉步平[11]用症狀自評量表隨機調查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七年制學生和專業五年制學生。研究表明七年制女生的恐怖因子和因子總分顯著低於男生,因子分≥3的檢出率居前10位的多是強迫、抑鬱症候;七年制學生的因子分、恐怖異常發生率、因子分≥3的總檢出率及抑鬱、恐怖、偏執因子分≥3的檢出率明顯低於同校五年制學生;表明七年制中醫學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好,說明文理結合的教育模式有助於提高醫學生的心理素質,降低期望值、開展職業生涯設計、嚴格學分制、實行軟淘汰等是提高七年制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陳瑜等人對軍醫大學護理專業學生做的研究表明[12]:軍醫大學護理專業女生SCL90得分較高的因子是強迫、人際、抑鬱等因子,得分較低的是軀體化、精神病性等因子,這與張運生等人的研究結果類似[13]。軍校護理生SCL90的9個因子得分中,恐怖因子顯著高於普通大學生與軍校學員得分。

  王麗榮[14]提出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課題—職業倦怠,職業倦怠是一種特定的心理狀態,表現為與工作厭倦相關的一系列症狀,目前已成為醫護行業中影響醫護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王麗榮透過對職業倦怠內涵與表現的分析,提出在高等醫學院校應以預防職業倦怠為目標,加強對醫學生心理素質的系統培養,並對醫學生可能出現的適應性心理問題進行預防性訓練的策略。

  3提高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意義與建議

  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其工作責任性強,風險性大,要求從業者有較高的心理素質。在醫療工作中,醫生的工作關乎病人的健康和生命,稍有不慎,出現誤診、漏診或其它醫療差錯。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醫學生職業素質的需要。

  有學者透過對比研究[15],發現醫學心理學教育有助於增強醫學生的心理防禦機制和心理應對方式,對開展心理諮詢工作及時消除心理障礙,提高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有積極的作用。兩組學生首測有14.2%的學生有明顯心理問題,經系統完整的醫學心理學—學習後的實驗組學生再測結果顯示各因子陽性均分有顯著改變,與全國青少年常模組比較已無明顯差異。

  透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問題的識別力和心理保健意識,幫助學生解決所面臨的學習、人際交往、婚戀、生活適應等問題,及時調節學生的認識偏差、情緒障礙和不良行為,使醫學大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