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腦梗死診斷中的意義的論文

關於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腦梗死診斷中的意義的論文

  腔隙性腦梗死為臨床常見腦深穿通動脈的缺血性微梗死,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大腦動脈出現深支閉塞,顱內小動脈出現狹窄、痙攣等,進而導致缺血性梗死的發生,預後較差,因此儘早明確腔隙性腦梗死及病灶數量等對於治療的順利進行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影像手段在臨床的推廣使用,核磁共振等在腔隙性腦梗死的'診斷中逐漸推廣使用,為探討其使用價值,對我院收治的80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我院2012-08—2014-08 收治的80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40~82歲,平均年齡(61.23±3.25)歲;患者均為首次病發、急性腔隙性腦梗死,入院後均擴散加權成像(DWI)確診,病灶最大徑線≤15 mm。患者均伴隨操勞過度史、飲酒史,70例患者有合併症,合併症為:高血壓38例,糖尿病26例,心臟疾病3例,腦動脈硬化3例,患者主要表現為單側肢體活動障礙、頭暈、視野缺損、語言障礙、感覺障礙等。

  1.2 排除標準伴隨系統疾病患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腦部腫瘤患者;腦梗死麵積較大患者;患有嚴重幽閉恐懼症及精神疾病患者。

  1.3 方法患者分別接受CT及MRI診斷,其中顱腦CT檢查使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EMOTION16排螺旋CT,患者仰臥體位,頭部進入接受常規掃描,掃描線與聽眥線平行,自患者顱頂開始掃描,逐漸靠近枕骨大孔端。掃描引數:電流380 mAs,電壓120 kV,掃描層厚1.0 mm,螺距為1.375∶1。MRI 檢查使用中國深圳貝斯達公司生產的BTI-050 MRI 0.5T磁共振掃描器,頭線圈,採用AXT1WI、T1WI、SAG、T2WI、FLAIR、DWI 等掃描序列,常規平掃層間隔,層厚分別為1.5 mm、7 mm,掃描引數:T1WI/TSE∶TR/TE=480/19ms,T2WI/TSE∶TR/TE=3 600/115 ms,FOV為24×24 cm2。病灶部位增加冠狀位、矢狀位T2WI/SE序列掃描。患者CT及MRI 診斷影象均由我院經驗豐富的2 名主治醫生共同分析,CT 檢查資料需要重新設定層厚0.75 mm,層距0.75 mm,透過多個平面重新組合對病灶大小、數量、形態、部位、密度等特點進行全面分析,MRI 影象則對病灶在T1WI、T2WI、FLAIR序列中訊號表現進行觀察,同時分析DWI彌散受限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採用統計學軟體SPSS 17.0分析研究資料,資料對比採用χ2檢驗,若P<0.05則二者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80例患者經CT診斷,共檢出55個病灶,部位分佈:丘腦19個、基底節區16個、額葉5個、腦幹5個、小腦5個、頂葉3個、顳葉1個、枕葉1個,檢出病灶大小5~15 mm,主要表現為斑點狀、小片狀,主要為低密度顯影或者略低密度。80例患者MRI診斷結果:共檢出122個病灶,病灶分佈:丘腦25個、基底節區30個、額葉16個、腦幹13個、小腦11個、頂葉9個、顳葉9個、枕葉9個,檢出病灶大小為2~15 mm,主要表現為斑點狀、小片狀,影象略長T1、長T2訊號,DWI序列為明顯高訊號,T2FLAIR為高訊號。

  比較CT診斷病灶數量與MRI診斷病灶數量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腔隙性腦梗死多是由高血壓、糖尿病等引起,出現小而深的腦部梗死,病灶區組織可出現嚴重缺血、缺氧等,細胞內代謝失常進而導致出現Na+-K+-ATP酶功能障礙,病灶組織細胞內Na+濃度明顯增加,細胞出現毒性水腫,缺血區水分明顯增加,因此臨床進行影像學診斷時主要透過對缺血區組織水腫進行觀察。CT為腔隙性腦梗死診斷中常用的手段,然而CT對水腫的敏感性較差,多是在患者發病24 h後方可對病灶進行清晰反映,早期診斷時難以發現異常,同時在對腦幹、小腦半球部位區域性微小病灶進行診斷時,敏感性較低,影象不準確,常出現誤診漏診現象。MRI診斷水聚積異常敏感,尤其是T2WI序列上,能夠清晰顯示組織水分的微小變化,患者出現缺血現象2 h內可對腦組織水腫進行準確顯示,同時MRI組織解析度較高,對於病灶徑線<5 cm微小病灶亦可清晰準確顯示。本次研究結果顯示MRI診斷腔隙性腦梗死時,病灶檢出數量與CT比較存在顯著差異,同時MRI能夠顯示更小的病灶,可作為腔隙性腦梗死診斷的首要診斷方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