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應用於學校德育的意義、原則與路徑論文

心理教育應用於學校德育的意義、原則與路徑論文

  長期以來,德育低效一直是困擾中小學教育的老大難問題。破解低效難題以提升德育實效,創新德育模式以尋找德育生長點,是近年來中小學德育理論與實踐探索的聚焦點。心理教育(以下簡稱心育)如何介入和助力學校德育,心育如何應用和融入德育,已成為當前中小學德育的熱點與難點,同時也是一個具有理論探新和實踐應用意義的課題。

  一、心理教育應用於學校德育的意義

  學校德育與心理教育具有目標取向的相對一致性,學科性質、內容的相對獨立性的特點。目標取向一致性和學科性質內容的獨立性,標誌著兩者的相容和反饋關係,意味著兩者在內容、過程、途徑、載體、方式、方法整合上的協同發展性、互動促進性和不可替代性。學校德育是心理教育的價值導向和社會實踐載體;心理教育是改進學校德育的科學基礎和有效機制。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基於學生個性心理活動,是主體心理活動的結果。人的認知、情感心理活動過程和個性心理品質賦予德育豐富的生活性和鮮活的生命力。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沒有心理上的修養,體力的、道德的、審美的修養就不可想象。”

  學校德育注重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關注學生的道德人格發展,以培育和形成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為目的,以“社會價值”為導向;而心育則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心理發展,以促進學生心理和諧發展和拓展學生的心理潛能為己任,以“自我成長”為取向。在中小學教育中,德育的主要定位是“德育工作”,心育的主要定位是“教育活動”。 因而,無論是理論導向層面還是實踐操作層面,都必然存在心理教育與學校德育如何有效整合和相互融合的問題。由於受實用“功利”目標的影響以及專業素養不足的侷限,“德心整合”普遍存在德育與心育相互脫節的“兩張皮現象”和“鬍子眉毛一把抓”的混雜現象。課程設定、活動組織、課時安排上各自為政、各施各法、交叉重複、低效運作,德育觀念盲目隨意,工作方法模式化、簡單化,重形式不求實效,常把學生心理問題當作道德品質問題來看待和處理;心育以“心理健康教育”為模式取向,偏重問題導向而不重成長指引。因此,導致了學校德育實效性偏低的後果。可見,探討德育與心育整合的特點與規律,尤其是心育如何融入德育,心理教育的原理與技術如何有效應用於學校德育問題,具有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價值和意義。具體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一)遵循心理教育科學原理,增強德育規範性,避免隨意性

  心理教育是對中小學生進行以認識心理現象,瞭解心理規律,維護心理健康,拓展心理潛能,發展心理素養為目標的學校教育活動。心理教育的學科基礎是心理科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情緒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這些學科都有比較嚴謹的學科規範、科學原理和內容體系。相對而言,學校德育工作任意性、隨意性大,德育目標、內容、過程、途徑、方法等缺乏嚴謹的科學性、規範性和系統性。“德育是個框,什麼都往裡裝”;“德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運動來了才需要”;“德育是個老大難,老大重視就不難”。這些生動形象的說法,就是德育現狀的最好寫照。遵循心理教育的科學規範、原則、方法,把心理教育的原理與技術有效地應用於學校德育全過程,有利於從根本上增強德育的科學性和規範性,避免任意性和隨意性。

  (二)遵循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提高德育預期性,降低盲目性

  與學科教學相比較,時下的學校德育工作目標指向較籠統、盲目性較大,德育內容結構整體規劃性不強、科學體系不明顯,德育過程具有遲效性、滯後性、反覆性等特點,德育目標缺乏可控性,德育過程缺乏可操作性,德育效果缺乏預期性。在學校德育實際工作中,這些特點和問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德育的實際效果,不利於德育目標的實現或達成,妨礙了中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遵循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基本規律,把握“從形象到抽象”的認知發展規律,“從外塑到內化”的品德形成規律,“從內生到外化”的品德自構規律,“從他律到自律”的品德發展規律,“從自然群體到心理共同體”的班集體形成規律,“從被動到自覺”的行為發展規律,“從互動到群動”的群體動力和組織行為規律等,將其應用於德育管理、班級建設和促進學生成長中,有利於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預期性、規劃性、科學性、持續性。

  (三)遵循心理教育科學化發展規律,增強德育實效性,減少低效性

  中小學德育工作具有生活化與情景性、情感化與體驗性、社會化與互動性、行動化與操作性、活動化與創新性等特點。然而,學校德育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和弊端是,德育目標理想化,德育內容書本化,德育方法說教化,德育方式課堂化,德育過程模式化,導致學校德育工作的形式主義、走過場和低效化。改變學校德育的低效與無效現狀,必須遵循心理教育科學化發展規律,走德育科學化發展之路,讓德育從理念到目標,從原理到技術,從內容到形式,從途徑到方法都更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學生、貼近時代,這樣的學校德育才有鮮活的生命力和發展的勃勃生機,才能走進學生的心田,才容易被學生接納並得到學生的認同,帶給學生成長的正能量。增強實效性、減少低效性,促進學生品德人格健康健全發展,這正是心理教育的科學化取向應用於學校德育最實在的價值和意義。

  二、心理教育應用於學校德育的基本原則

  心理教育應用原則具有理論的科學性和理念的規範性特徵。心理教育應用於學校德育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僅在於提高德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更深層的價值和意義在於,透過德心“整合—和合—融合”策略,產生德育與心育“共生—內生—續生”效應,構建現代生態德育模式體系,引領中小學生道德人格、心理素養生態發展、和諧發展、自我發展。現代生態德育的本質,是促進學生道德人格和心理素養的共生髮展、內生髮展和續生髮展。“整合—共生”“和合—內生”“融合—續生”是現代生態德育理念在德心整合發展德育模式上的體現,反映出德育與心育整合發展的理想目標。同時,這也是心理教育應用於學校德育的基本原則。

  (一)德心“整合—共生”原則

  學校德育與心理教育在原理、理念、模式、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等方面的有機整合,才能產生相得益彰的德心互動促進效應,“1+1≥2”的整合加和效應、和合共進效應、融合共生效應。德心整合是增強中小學德育科學性和實效性的必由之路,也是發揮德育與心育各自特色優勢,促進中小學生道德人格和心理品質健全發展的有效方式。

  中小學德育與心理教育相互整合通常有三種方式:第一,介入式,主張心理教育對學校德育的主動介入,側重心理教育對學校德育的內導功能,強調發揮心理教育對學校德育的內在引導和積極助力作用。諸如,團體康樂歷奇體驗,角色互換體驗,心理諮詢技術,NLP教練技術等心理活動原理與技術主動介入學校德育活動,增強了德育的趣味性、體驗性和實效性。第二,融合式,注重德育與心育的相互滲透,相輔相成與整合相融,強調心理教育與學校德育“同心同德”、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合力共進、共生共贏。例如,針對課堂、班級、校園中存在的人際溝通問題或道德文明行為問題,以心理遊戲或情景心理劇形式進行德育工作,效果明顯,事半而功倍。第三,應用式,學校德育主動自覺地把心理教育的原理與技術運用於德育管理、德育工作 、德育課程、德育實踐全過程,強調把心理科學作為德育工作的科學依據,心理規律作為品德形成的內在機制和德育的內導機制,心理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有效載體,關注德育的科學性、藝術性和有效性。諸如,自覺運用可能心理、積極心理、心理期望效應等心理原理與技術於學校德育或班級建設,不僅有利於增強德育的有效性,而且有利於培育中小學生的積極人生態度和陽光開朗品格。

  無論哪種德心整合形式,互動共進、融合共生都是核心主題。“德心整合—融合共生”是心理教育應用於學校德育的核心理念與原則。

  (二)德心“和合—內生”原則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道德規範的過程,也是學生品德行為自我構建的過程。中小學生品德素養形成一般經歷“外塑—內化—內生—外化”過程,即“外部規範影響—轉化為內在品德需要—主動進行道德自我建構,內在生成為品德素養—進而展現為外部道德行為”過程。其中,品德內化與內生是學生品德形成最為關鍵的因素。

  和合以內生,和合才能內生。和而合,合而美,和諧合作,和合和美。

  “和合—內生”,首先是德育關係的和合,包括師與生,教與學,也包括家校、親子、學校與社會、學校與社群等各自德育關係的和合。德育人際關係的和合,能產生出“1+1>2”的“加和效應”。德育人際關係的實質是人際溝通與情緒管理智慧,是心理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

  其次是德育資源的和合。學校不是教育孤島,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不是唱獨角戲。學校德育資源要比任何其他各育資源都要豐富,整合資源和善用教育資源是教育者最大和最高的智慧。整合與善用教育資源的智慧是一種現代心理素養,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心理能力,也是學校德育與心理教育相互整合的內容之一。

  再次是品德生成心理要素的和合。品德生成的心理要素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即品德知、情、意、行四大心理元素。品德心理結構的要素和合,特別是“情理和合”與“知行和合”是德育與心育整合最主要和最關鍵的和合模式。

  “情理和合”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品德內化與內生的價值取向和驅動力主要來自於學生的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道德認知是對道德意義的理解和道德價值的判斷與選擇,主要反映在道德學習與發展主體的道德觀念、信念和道德意識上;道德情感是道德行為的內驅力,常常體現為道德學習與發展主體的道德需要、感受、體驗。道德認知在品德形成發展中起價值導構與監控作用,而道德情感主要起驅動與維持動力的作用,促進品德內生與自構的關鍵是透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產生情感共鳴和心靈感悟,進而達到情理相融,激發和推動品德內生與自我建構。

  “知行脫節、只知不行、知而不行、知行不一”是中小學德育低效的主要表現,也是學校德育最突出的老大難問題。“知行和合”,心和行美、內和外美的品德形成與內化、內生策略,以及教育心理學和心理輔導的“ABC理性情緒技術”是改變“知行脫節”現象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心理教育原理技術應用於德育的重要原則。

  (三) 德心“融合—續生”原則

  “整合—共生原則”移植於心理教育與學校德育的“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整體最佳化原理”;“和合—內生原則”根源於“加和內生效應”;“融合—續生原則”則以心理教育應用於學校德育的實質是相互融入、融通、融合的過程為依據。德心融合是一個互動影響相互促進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一方面體現為心理教育原理、理念、策略、方法在學校德育管理、德育目標、內容、模式、途徑、方法等方面的全面融入、融通、融合,進而豐富學校德育的科學化內涵;另一方面體現為學校德育對心理教育融入的反饋和價值導向。德心相互融合,互動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進共贏,是“融合—續生”原則的第一層意思;德心品質融合,以心悟德,以德導心,德心相濟,豐富德育與心育的'內涵,提升德育與心育的品質,營造德育與心育融和生態,促進德育與心育的科學化、規範化、持續化發展,進而促進學生道德人格與心理品質生態發展、可持續發展,是“融合—續生原則”的核心內涵。

  三、心理教育應用於學校德育的路徑

  心理教育只有應用於學校德育全過程,才能有效發揮心理教育的科學指引與品質內導功能。心育應用於德育在路徑上有兩大實施策略。第一,進行頂層設計,實施從原理到理念,從理念到策略,從策略到技術,從技術到方法的心理教育科學向學校德育實踐的全面轉化;第二,在學校教育實踐中把心理教育原理、理念、技術具體落實到學校德育全過程。

  (一)心理教育原理在學校德育中的應用

  心理教育原理是心理科學和心理教育的客觀規律的反映。應用心理教育的原理,遵循品德形成與發展規律,著力從學生品德形成“內生—外化”心路歷程和品德發展“他律—自律”心理機制上增強學校德育的整合性和內導性,提高學生品德形成與發展的主動積極性和自主自導性。

  心理教育有許多適合應用於學校德育的原理,諸如認知心理學原理,情感心理學原理,教育心理學原理,學習心理學原理,行為心理學原理,諮詢心理學原理,以及“從形象到抽象”的認知發展原理,“從外塑到內化”的品德形成原理,“從內生到外化”的品德自構原理,“從他律到自律”的品德發展原理,“從自然群體到心理共同體”的班級組織發展原理,“從被動到自覺”的行為發展原理,“從互動到群動”群體動力心理原理等。這些原理對於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形成德育規範性,指導德育科學化發展,促進中小學生品德人格發展具有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

  (二)心理教育理念在學校德育中的應用

  原理反映客觀規律,具有客觀規定性;理念是理論觀念的綜合,是人對客觀規律的主觀認識。應用心理教育的原理,並把它轉化為心理教育的理念,從而增強心理教育應用於學校德育和促進學生品德人格發展的積極性、自主性和自覺性。與學生品德形成發展最為相關的心理教育理念,是學習心理理論和道德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認知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學生按照自己的經驗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生成學習理論主張,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與從環境中接受的感覺資訊相互作用,主動建構資訊意義的生成過程。

  道德學習理論認為,道德學習的核心是一種道德認知,本質是一種社會價值學習,是進行道德價值判斷與選擇的過程。道德學習區別於知識學習與技能學習的地方是,知識學習解決的是“懂不懂”的問題,技能學習解決的是“會不會”的問題,而道德學習解決的是“信不信”的問題。

  在道德學習理念指導下,探討道德學習的有效心育與德育整合操作程式:

  (1)活動—體驗學習,道德學習要經歷道德觀念建立和道德信念形成歷程,其效果取決於道德需要和道德體驗的深度和強度。

  (2)行為—養成學習,道德學習可以經由行為模仿和榜樣認同而達到習慣養成,但要避免知行脫節。

  (3)價值—辨析(兩難—選擇)學習,道德學習可以透過兩難選擇作出價值判斷而形成道德觀念。

  (4)價值—構建學習,道德學習是一個道德價值構建或重建,進而形成“道德概念—觀念—信念—信仰”的過程。

  道德學習一般經歷“情感感動—認知感悟—品德自構”的心路歷程,學生的道德建構通常有三種狀態:依從性學習—認同性學習—信奉性學習。其中,道德情感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我國德育界著名學者魯潔教授、王逢賢教授、朱小曼教授、班華教授等均十分注重情感在心理教育和學校德育中的作用、價值與意義。可見,道德學習的核心是啟用學生道德學習的慾望,引發道德認知衝突與情感共鳴,促進道德感悟,實現道德自我建構,形成學生的道德觀念和信念至關重要。

  (三)心理教育技術在學校德育中應用

  心理教育技術具有實踐應用性、指導性、精細性、操作性的特徵。應用心理教育的技術進行學校德育工作,能在學生品德心路歷程和品德發展心理機制上增強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藝術性,實施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學校德育。近年來,筆者在中小學德育實驗研究和實踐中,致力於心理教育技術、方法的實際應用,總結形成了許多深受歡迎和頗有成效的實踐操作模式。其中包括:基於品德形成的情感感動原理與技術的“敘事德育模式”;基於道德學習的價值澄清原理與技術的“兩難故事德育模式”;基於品德形成的活動體驗原理與技術的“探究德育模式”;基於道德學習的理性認知原理與技術的“正面教育德育模式”;基於品德形成的期望效應原理與技術的“期望教育模式”;基於可能心理原理與技術的“積極心理德育模式”;基於“真人圖書式”理念與技術的“對話德育模式”;基於深度會談的“世界咖啡德育模式”;基於NLP教練理念與技術的“自主感悟德育模式”等。

  令人欣喜的是,這些德心融合式校本實驗或實踐探索,均已取得令人振奮的預期效果。例如,基於感受—感動—感悟—明理的“敘事德育”模式的校本實踐與實驗探究,效果顯著,被一線教師親切地稱為“草根德育”,好評如潮。有關肯定和讚譽“敘事德育”在百度搜索上多達五千多條。感動鄭州十大傑出人物周慧玲教授在全國班主任“商都論劍”大講壇上,聽完敘事德育講座,感動之情難以言表,當場即興賦詩表達這種激動不已的感受。可見敘事德育這一德心整合教育模式的魅力。

  這些創意性德育實踐模式最大的特點和亮點,是品德心理元素的融入和模式實施過程的心路歷程的探究性分析。例如,活動體悟式互動性德育模式的心路歷程是:身心投入—情感互動—體驗感悟—認知昇華;敘事式感悟型德育心路歷程是:情景感受—情緒感動—情感感悟—明理導行;真人圖書式對話型德育心路歷程是:語言對話—情感交流—反思感悟;深會談式世界咖啡型德育模式的心路歷程是:跨界匯談—智慧互動—交流分享—深度反思;NLP教練式自主型德育模式的心路歷程是:發現價值—激發潛能—感受快樂—自我成長。心理技術融入的實質是品德形成心理機制的營造過程,心理技術的融入,德心整合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

  心理教育原理、理念、技術應用於學校德育全過程是一項系統工作,需要整體規劃、設計與實施,形成體系才能產生實效。

  參考文獻

  [1]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健敏.道德學習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朱小曼.情感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班華.心育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5]於萍,等.論心理教育與學校德育[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1).

  [6]鍾青霖.淺論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係[J].教學管理,2008(9).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