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會計教育國際化教學改革的研究依據及意義論文
高職院校會計教育國際化教學改革的研究依據及意義論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深入,各個國家間的經濟發展依存度日益緊密,相互依存、相互聯絡的全球有機經濟整體在由全球貿易自由化、全球化大生產、世界金融機構網路的連結下形成。在這種格局下,一國經濟的變化往往會給其他國家、甚至全球經濟帶來波動。
會計作為經濟活動的通用語言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經濟全球化環境推動了會計國際化的發展,各國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的逐步趨同降低了會計實務操作處理的差異給對不同國家財務報告的比較、分析和解讀帶來的困難,為全球的投融資商業活動進一步掃清障礙。
一、研究依據
經濟全球化浪潮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自21世紀以來,中國加大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和力度,在朝著充分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方向努力和發展過程中,中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的升級,透過海外併購的戰略、國際投融資等方式努力拓展海外市場、參與海外競爭、提高中國企業在全世界的競爭力,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以大國崛起之勢引起全世界的矚目。
中國經濟的發展客觀上也同樣需要會計國際化的幫助。為了更好地在海外投資和國際化競爭中保護好本國企業的利益,維護好國家經濟的安全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在國際化資本市場中能夠有效地辨別規避風險同時做出正確的投融資決策,中國必須解決會計國際化問題。在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日益趨同協調的同時,培養通曉國內外會計環境、會計制度和熟練運用國內外會計準則的新型國際會計人才已是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安全保駕護航的重中之重。
新的經濟環境對我國會計人才的素質和定位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高職會計人才的培養也隨之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會計國際執業資格教育成為快速培養新型國際會計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
關於會計教育國際化應遵循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欒甫貴教授認為,會計教育理念的國際化應該是多維度的.,其本質是會計教育中哲學思維的國際化,還有在管理思維、道德教育、創新思維等方面也需要探索;會計教育的國際化更多的應是文化的融合和思維方式的轉變。杜海鷗指出,實質而非形式接軌是會計與國際接軌的重點所在。
在我國會計教育理念中存在的問題和提出的建議方面,劉永澤和池國華將我國高校會計教育理念的問題歸納為:以教師為中心的思想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對會計教育缺乏終身教育的認識,素質教育的理念尚未得到普遍接受。劉永澤同時指出,在會計教育理念更新的過程中應樹立通才教育觀,培養新型會計人才;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師生間應形成雙向互動和教學相長的關係;大學教育在教學過程中要以訓練學生學習方法為主,改變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吳中春提出,大學本科會計教育要以能力為導向,重點培養學生的持續學習能力,以及對複雜的環境能夠進行獨立判斷、並應對處理不確定事項的能力;要進行綜合制度改革,具體體現在維持建立立體的培養方案、重新構建知識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強化實踐教學等方面。
對於會計教育國際化下課程體系的構建問題,劉永澤認為,在會計國際化環境下,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知識結構,強調學科的綜合性和知識的完整性;形成新的課程體系,會計課程的設定在注重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應與財務和金融等相近學科進行知識整合。張敦力建議新的課程教學體系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進行重組。張新民提出,可以嘗試從強調理論聯絡實際、最佳化案例選擇和加強教師在經濟學、管理學的理論素養三方面改革現有課程體系。
關於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建設方面,劉永澤一陣見血地指出關鍵是要建設一支在學歷、職稱和年齡方面結構合理的雙語教師隊伍,教師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決定著高素質會計人才的培養,雄厚的雙語師資人才支撐著會計國際化教學的成功。楊雪認為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是教育國際化的關鍵因素。提出要建立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會計教師需要具有國際化教育背景和會計實踐經驗。
從以上分析綜合看出,對於高校會計教育國際化問題,我國學者已從會計教育國際化的實質、會計教育理念、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課程體系的設定、教學方法、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建設等多角度全方位給出了合理的分析和建議。
二、研究意義
會計國際化的必然趨勢對會計人才的職業勝任能力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全球化競爭的深化使企業不可避免的加入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程序中來,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得到了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廣泛認可,儘管各國在會計國際趨同方面的選擇模式不同,但會計國際化是無可選擇的。
會計國際化並不僅限於會計準則的國際交流與趨同,還包括不同國家間會計思想的相互交流、會計實務的相互學習以及會計教育的彼此分享。培養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廣闊的國際視野、優秀的跨文化溝通意識和能力、對於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的快速適應能力的國際會計人才將是以後會計人才培養的主流。
國際會計人才不是僅僅熟悉國際會計準則就能勝任的,會計國際交流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會計的社會性決定了會計工作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範疇,國際化背景下的會計人才需要有對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的理解、包容和鑑別的能力,要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這樣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一種綜合素質,光有熟練的語言交流能力是不夠的,還要有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科學體系知識的基礎上理解不同文化中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同時要對本民族的文化、國情有深刻理解,能立足於本國利益與他國人民進行平等交流、友好合作。
國際經營環境、世界經濟態勢在日益變化中,會計的職能也在不斷變化,對外部環境的迅速反應和適應也是當今會計人才所必備的素質。因此,會計國際化對會計人才的能力要求更加多面、綜合,會計人才培養需要在提高素質、拓寬視野、培養應變能力等方面加強。從一定意義上說,過去的專才型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會計國際化的要求了,夯實基礎知識、注重綜合素質培養的通才教育應該是一種適應形勢變化的更好選擇。我們在人才培養中應該儘可能地完善其知識結構,提供“寬基礎、多學科”的培養方案,以使學生能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的職業環境。
由於我國經濟發展的特點,長久以來,大家對國際型會計人才的理解停留在“懂外語、能夠勝任外資企業的財務工作”這個膚淺的層面上,這當然和我國改革開放 30 年來的經濟發展主要以“引進來”為主有關。但隨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和推廣,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海外上市、融資、建立分公司、積極參與到跨國併購中去,會計工作是這些經濟活動的基礎。一名合格的國際會計人才要能夠立足於本國利益,保障會計資訊在不同國別經濟環境下的雙向的有效溝通和協調,促進企業經濟活動的順利開展。
會計國際化要求的國際會計人才的培養也必須是以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為最終目標的,特別是在全球多變各異的經濟環境中,繼續學習的能力對國際會計人才尤為重要。具體的說,國際會計人才的繼續學習能力體現在:要具有全球性的視野和跨文化溝通的意識和能力,對不同國家的經濟環境保持開放的態度,並能在多變的經濟環境中始終保持良好的職業傾向。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及各高校逐漸認識到了國際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有的高校在上世紀 80 年代後期就開設了“國際會計”專業。但是因為對“什麼是國際會計人才”及會計教育國際化的認識存在偏差,很多高校的人才培養以簡單的“使用原版教材,雙語教學”為主,甚至簡單認為“使用原版教材,用英語授課”就是與國際接軌了,還有的學校給學生使用的都是原版教材,學習的是西方財務會計和準則,對本國會計實踐和準則較少涉及。我們認為這種做法是值得商榷的。這種簡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會了解掌握西方會計學,但對我國的會計準則知之甚少,有的同學甚至都不知道基本會計科目的中文術語,難以想象這樣的學生怎樣勝任在中國境內公司的財務會計崗位。更重要的是,這種教育方式造成了學生對國際會計及會計國際化的簡單片面理解,並沒有全面培養學生成為國際會計人才的能力。
對於繼續保持高職院校教育的意義和本色、提高我國高職院校會計教育國際化的質量、更好地為我國經濟發展需要提供合格的新型高素質國際會計人才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同時也希望能引起有關專家和教育學者對這一問題進一步深層次的思考。因此對會計國際化背景下的我國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