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竹漂活動的文化特徵與價值及象徵意義的論文

獨竹漂活動的文化特徵與價值及象徵意義的論文

  摘要:獨竹漂活動是在典型農耕時代背景下與特殊地理條件下,貴州赤水苗族生活方式的產物,也是民俗體育文化符號的一個投射點。文章從文化學、民俗學的角度,在全面論述獨竹漂活動的文化特徵、文化價值的基礎上,再從文化發生角度上闡述其象徵意義。試圖尋求獨竹漂活動傳承與發展的理論基點,更加深入認識民俗體育文化事象。

  關鍵詞:獨竹漂活動 民俗體育 文化特徵 文化價值 文化象徵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9—0001—03

  中國民俗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應中華民族的社會生活需要而產生,在中國獨特的自然與文化環境中積澱。”[1]獨竹漂活動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時期赤水境內的“水運皇木”。到清中期,貴州赤水苗族民間種植的楠竹長大了, 為了生計的苗族人群在赤水河長期充當筏運楠竹的工人,久而久之,他們具有了獨竹漂技能。到新中國成立初期,貴州赤水苗族民間在每年端午節這天習慣性舉行劃獨竹漂祭祀屈原的習俗活動, 這為獨竹漂活動積澱了豐富的人文內涵。現今,獨竹漂活動已突破民間習俗向國家舉辦的全國民運會賽事發展,對獨竹漂活動的文化特徵、價值及象徵意義的全面闡釋, 有利於獨竹漂活動在現代程序中更好地發展,也有利於豐富民間民俗體育研究理論,更加深入認識民間民俗體育文化。

  1  獨竹漂活動的文化特徵

  1.1  悠遠的歷史性

  悠遠的歷史性主要指獨竹漂活動發生歷史的源遠流長。獨竹漂活動的發源要追溯到明代發生在赤水境內的“水運皇木”,即當時朝庭建設皇宮所需木材大量從川黔獲取, 透過赤水河運輸。據《遵義府志》記載:“四川馬湖、永、播而下產楠木,歷代南中不賓,斧斤不得而入焉。明洪武初年,建置城郭都邑,冊封蜀王。營建藩府,皆取蜀材。”[2]因川黔交界,取得的蜀材要透過赤水河運往。另據《仁懷文獻輯存》記載:“明永樂四年,少監謝安以採木至石夾口十丈洞,親冒寒暑,播種為食,二十五年始還。”[3]這裡的十丈洞就是黔北赤水的一個地名, 進一步佐證了明代朝廷到黔北取材的事實。對於取材後的運輸方式,主要是排筏運輸,《赤水縣誌》記載:“明代至清初主要是木材排筏。隨著楠竹生產的發展,至清代中期,除木筏運輸外逐步發展竹筏運輸。民國時期,竹木排筏運輸形成專業,並建立排筏運輸工會。”[4]可見,獨竹漂活動的發生歷史悠遠,它應起源於明時期赤水河的排筏運輸。

  1.2  特殊的地緣性

  特殊的地緣性主要是指獨竹漂的發生與特殊地域的關聯性。赤水地處貴州西北部末端,同四川南部接壤,距貴州省會貴陽市約400 公里,歷為川黔商貿樞紐,是通往巴蜀的重要門徑。據赤水大同河的幾位八十以上高齡老人講訴:“早年貴州需要的食用鹽及其它一些生活物資需要從四川引進,當時不通陸路,只有靠赤水河來運輸,需要工人拉船沿著赤水河逆流而上。而赤水境內豐富的木材與竹材要銷運到外地,也要透過赤水河,人們將大量的木材、竹材紮成排筏順著赤水河撐行而下。”詩云:“茅臺斜陽映赤水,殘陽幾頁販酒船,獨竹飛流飄然過,縴夫逆行步步難。”這正是生動反映早期赤水河交織穿梭的繁忙勞動景象及苗族水上工人為了創造美好生活所呈現出來的如歌如泣的歷史畫卷。可見,貴州赤水獨竹漂活動的發生是赤水苗族水上生活方式選擇的結果,而這種方式的選擇又歸因於赤水特殊的地緣條件。

  1.3  典型的原生態性

  隨著中國社會的現代變遷, 中國文化的生態發生了顯著改變,學者開始呼籲保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原生態性,但對原生態的概念還是模糊的。查閱《辭海》尚未有“原生態”一詞的註解,在《現代漢語詞典》有“生態”一詞,“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性。”[5]綜上,原生態性主要指赤水民間的獨竹漂活動在發展過程中, 較好地的保持了原來的習性、環境、特徵及狀態。獨竹漂在貴州赤水漫長的河運竹木歷史長河中形成後,赤水民間端午節一直流行著獨竹漂文化習俗活動, 活動始終是在沒經刻意裝飾的赤水河裡進行的,活動器材一直採用當地山上的竹材,文化傳承人一直來源於當地村民。可以說,貴州赤水民間的獨竹漂活動並沒隨著時間的進化而忘根,較好的保持了文化活動的原生態性。

  1.4  歎羨的藝術性與超難性

  歎羨的藝術性與超難性主要指獨竹漂具有讓人驚歎與羨慕的藝術欣賞性及對文化主體的平衡、力量、柔韌等身體素質的超難要求。一般獨竹漂活動分為表演與競速兩種主要表現形式。它們的相同點在於都是人赤足站立在直徑只有16~18 釐米大小的漂體上。不同點在於前者主要進行各種技巧性展示,如“穿越險灘”、“杆上空翻”、“燕式平衡”、“金雞獨立”、“一字漂行”等,能給參觀者帶來“水上芭蕾”的視覺盛宴,而後者主要是較力競速,細小流線型的漂體有利於減小在水中所受阻力, 以確保在劃竿的推力作用下,使之飛速漂行,讓人聯想到傳說中達摩的“一葦渡江”。可見,獨竹漂活動的任何一種運動形式都具有讓人歎羨的藝術欣賞性及常人不可輕易完成的難度性。

  1.5  突出的休閒娛樂性與健身性

  最初獨竹漂活動並不是為了滿足休閒娛樂與健身所需而存在的, 它是水上苗族工人為了養家餬口而長年從事著水上放筏的一項苦力勞作。但新中國成立後, 國家重視人民的體質與健康,民間民俗體育得到國家重視。由此,赤水苗族民間端午節興起舉辦獨竹漂紀念屈原的民俗活動, 每到活動之日便引起眾多當地人及外地遊客前去觀望。無疑, 在當時文化相對稀缺的時代,獨竹漂活動給節日的人們帶去了歡聲笑語,成為當地人的休閒文化符號。時至今日,中國經濟實現了跨越騰飛,人民的物質生活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對精神需求與健康需求十分突顯,赤水民間開始創造性的利用獨竹漂表演婚俗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來滿足人們的娛樂休閒需求。同時,民間獨竹漂活動一般要進行長距離(民間一般約一公里)的競速比賽,有助於強化與提升人的運動體能,對參與者具有良好的健身性。

  1.6  顯著的傳承性與流變性

  “傳承就是延續”[6]。獨竹漂緣起於貴州赤水明朝時期的水運皇木,經過數百年的風雨洗滌而延續至今,足以說明獨竹漂具有強烈的社會生命延續力, 因此, 傳承性是獨竹漂活動的顯著特徵。然而,獨竹漂活動的傳承並不只有繼承,還表現出了根據新的時代需求作了創造性、改變性傳承。即它在時間輪軸上,除保持了其基本的文化形態特徵外,它在價值取向上、活動目標上及文化各層面上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比如,它已經由最初的生活筏木向人們對生命安全與幸福生活嚮往的宗教祭祀活動轉變,再向現代經濟產出、社會娛樂需求轉變,最後向政府舉辦的體育競賽活動轉變(使文化的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因此,流變性是獨竹漂活動的又一顯著性特徵。

  2  獨竹漂活動的文化價值

  2.1  交通出行的實用價值

  一般來說“某一體育專案發展的文化內因在於它自身內蘊的實用價值”[7], 獨竹漂活動發展的文化內因與其自身內蘊的交通出行這一實用價值是分不開的。早年,貴州赤水不通陸路,當地盛產竹木,這些竹木只能通過當地的赤水河運售給外地,即將竹木捆成一個個筏子,利用水的浮力來運輸。這種“以筏作舟,以筏載人”的河流文化成為了當時赤水苗族的重要生活行為方式;另外,赤水河流四通八達,而當時當地的過河船隻很少,一些藝高膽大的長期從事河運竹木的苗族工人會在沒有船隻的情況下,會利用一根楠竹作為渡河的實用工具,這種“以竹代步,以水為路”的生活出行方式在當地並不鮮現。可以說,正是獨竹漂活動自身內蘊著交通出行的社會實用價值為其形成與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與理論根基。

  2.2  調解壓力的休閒娛樂價值

  人作為生物個體存活的意義是透過不斷勞動為自己換取財富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財富。這期間人的生理、心理都將面臨著嚴酷的考驗, 這就需要勞動創造者透過某休閒娛樂活動來進行調節、排解。雖然最初赤水苗族民間舉辦獨竹漂活動主要是祭祀屈原,並不是直接為了休閒娛樂,然而活動卻實實在在地給參與者、觀賞者帶來歡樂與享受。獨竹漂形態十分奇特、活動內容十分豐富,除了精彩的獨竹漂表演,還有划龍舟、搶鴨子比賽活動。因此,赤水民間的獨竹漂活動可以讓參與其間的人們盡情的喲呵、發洩,從而有效的起到調解身心壓力的功效。現在,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過度,人們的心理壓力有增無減,赤水民間獨竹漂活動的調解心理壓力的功效仍在持續, 或許這就是赤水民間獨竹漂活動能夠傳承下來的重要動因之一。

  2.3  強化體能的健身價值

  前面已提到赤水民間端午節開展的獨竹漂活動緣於祭祀屈原,活動參與者並不是為了身心娛樂與強身健體。然而,當我們跳出活動開展的主旨意義來審視這種民俗活動對身體機能意義來看,它又具有強化人體能的健身價值。首先,活動參與者要站在細小的楠竹體上進行各種超難的平衡、躍騰等動作,這對人的體能、平衡、爆發力等身體素質具有強化與提升的作用;其次,活動要求參與者進行較長距離的划行比賽。一聲炮響,參與者在觀眾的掌聲中、歡呼聲中、吶喊助威聲中迎著波濤滾滾的江水逆流而上,奮力划行,待劃至終點時,大家已是氣喘吁吁、汗流浹背、精疲力竭。可見,該項活動對文化參與者來說是極費體力的,它將有效的促進文化參與者身體物質、能量的流動與轉化,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人的體能。

  2.4  催人奮進的競技價值

  客觀地說, 赤水苗族水上工人在運輸活動中是十分敬畏大自然的,他們認為萬物兼有靈,與自然保持和諧是他們的心理所向。然而,當苗族水上工人腳踏溼滑、沉重的竹筏子時,他們必須要在波濤翻滾、亂石矗立的河流中勇往直前,與自然的力量進行較力競速, 那是一種人在求生本能慾望的驅使下表現出來的奮進力量。因此,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從來都不缺競技性,當然這種競技性主要是一種對生命的渴求與對未來的期望, 一種在逆境中不屈不饒的精神力量的體現。現今,獨竹漂活動成功步入全國民運會的競技舞臺, 繼續傳承著民族體育催人奮進的競技價值,這遠遠超越了民族體育外顯的.運動形式,它是人類留下來的一種珍貴的精神財富。

  2.5  符號化的傳承價值

  德國思想家卡西爾認為,“科學、語言、神話、宗教、藝術、歷史,都是人類所創造的文化符號,這些文化符號組成人性圓周的各個扇面。”[8]在這裡,獨竹漂活動就代表著當地水上苗族工人的一段生活歷史、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思維邏輯、一種文化價值取向、一種戰天鬥地的精神文化符號,它們組成了當地水上工人人性圓周的各個扇面,凝結著當地水上工人勤勞、智慧、勇敢及堅忍不拔的精神品質。可以說,無論時代如何風雲變幻,無論獨竹漂活動的形式與內容如何改變, 其文化精神核心已深深滲透其裡,並以世代相傳的形式在民間不斷地傳承、傳遞,保證族人對這一民間傳統體育活動的延續與薪火相傳。如今,該專案走向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正式比賽舞臺, 在豐富世界體育文化寶庫的同時, 也為自身的傳承與發展尋覓到了新的路徑。

  2.6  情感調節與資源整合價值

  貴州赤水地處黔北邊陲地帶,社會經濟、文化、交通、教育等資源要素相對匱乏,將地方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整合起來推動當地社會發展是一種迫切需要。同時,赤水毗鄰四川合江縣,當地苗、漢族雜居相處,這種地區間、民族間交錯雜居的現象也需要加強相互的文化對話及情感交流。獨竹漂活動作為貴州赤水民間端午節期間的一項開放性、娛樂性體育活動,為當地苗、漢人群共同參與活動提供了平臺。也給平時奔波勞碌的人們提供了湊熱鬧、看稀奇的休閒娛樂時光,每到節日之際,四鄰八社的鄉民及外地的遊客便齊聚於赤水河沿岸, 男女老少在歡聲笑語中交流了情感、增進了友誼。活動期間,地方上琳琅滿目的土特產也是外地旅客熱衷的物件,當然還包括遊客的吃、穿、住等方面的消費,從而表現出突出的社會資源整合價值。

  3  獨竹漂活動的文化象徵意義

  3.1  歷史與地理:民族生活方式選擇產物的象徵

  任何事物無論多麼奇特新穎,都不是憑空想象捏造出來的,都應該將其放入具體的發生歷史條件映象中去分析。被形象稱之為“一葦渡江”、“水上芭蕾”、“水上走鋼絲”的獨竹漂文化,若不能迴歸到它發生歷史的具體生活情境中去, 那將成為無法想象的外來物。

  歷史上,生活在貴州赤水的苗族人群主要以農耕種植為生,赤水能被譽為“中國十大竹鄉”,正是當地苗族辛勤耕耘的結果。由於當時赤水陸上交通匱乏,當地大量的竹木運銷到省內、外各地只能透過赤水河輸運,在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水上運輸活動中,最終促成了這些水上苗族工人具備划行獨竹漂的能力。因此, 獨竹漂活動是在特定歷史與地理條件下貴州赤水苗族生活方式選擇的象徵。

  3.2  遵從與抗爭:民族生存法則邏輯的象徵

  對於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個性, 一些研究只認識到它對自然的遵從,而忽視了它與自然的抗爭,進而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惰性文化,這明顯是一種偏見。

  深入探尋獨竹漂活動的由來, 是赤水苗族水上工人在遵從與對抗自然中形成的產物。一方面,這些水上工人在運竹過程中要根據河道、水流情況而扎竹筏子,充分遵從自然。比如,因赤水河上游河道窄、水流急,水上苗族工人會在上游將竹紮成適當的小筏子,以安全順利透過,而到下游河道變寬、水流變緩,他們又將若干小筏連成大筏子;另一方面,這些水上工人面對波濤洶湧的河流,他們在運竹過程中不是怯弱、屈服,而是勇於與自然抗爭,甚至是在拿生命在與自然背水一戰、殊死搏鬥,最終在與自然的遵從與抗爭中讓他們將竹運至目的地。因此,獨竹漂活動攜帶著赤水當地苗族對自然遵從與抗爭的兩種文化符號意義,是赤水苗族生存法則的邏輯象徵。

  4  結語

  貴州赤水苗族獨竹漂活動文化特徵突出、價值多元化,它是赤水苗族生活方式選擇產物的象徵與苗族生存法則邏輯的象徵, 也是民間民俗體育由歷史來到現實存在的典型文化符號投射點。事實表明,只要民間民俗體育在現代化流程中聯絡自身的文化特徵、突顯時代所需的文化價值要素、彰顯其文化象徵意義就會前程錦繡。

  參考文獻:

  [1]鍾敬文.民俗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

  [2]陳季君.明清時期黔北皇木採運初探[J].遵義師範學院學報2008(6):6-15.

  [3]仁懷政協學習文衛委.仁懷文獻輯存[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827.

  [4]貴州省赤水縣誌編纂委員會.赤水縣誌[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368.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 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163.

  [6]邱丕相.民族傳統體育的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2.

  [7]饒遠,楊萬智.民族體育走向世界的文化動因淺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1992(3):8-11.

  [8]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87.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