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式教學的幼兒教育運用論文
啟發式教學的幼兒教育運用論文
摘要:“啟發式教學法”有利於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對鍛鍊、發展幼兒思維有良好促進作用。文章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基本要求以及啟發式教學要運用的方法:貼近幼兒實際,注重啟發技巧;以未知者的角色與幼兒一起探尋;用生活現象引導幼兒思考;讓幼兒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發展思維、鞏固認知;有效發問,啟迪幼兒思維。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啟發技巧;幼兒教育
“啟”可理解為“開導、啟示”,即提出問題,啟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發”,為“引起、激發”,即激發幼兒思維積極性,然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1〕。教學中凡是能指導、啟示、激發學習者自覺地、積極地學習和思考以及主動實踐的教學方法都可以稱為啟發式教學。
一、啟發式教學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充分調動幼兒的主動性,激發其自主學習。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壓雞吃米”的故事:壓著雞的頭,雞不會啄米;把雞放開了,米放在一邊,雞反而自己跑過去啄米了。陶行知先生用這個故事作為講座的開頭,向大家詮釋了一個教育的道理:教育不是灌輸,而是主動學習。啟發式教學區別於直接說教式教學的優勢就在於激發幼兒主動去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第二,啟發幼兒獨立思考,發展其思維能力。“哪裡有思想,哪裡就有威力。”這是雨果的名言。也說明了獨立思考的重要性。21世紀的國際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沒有獨立思考,就談不上創造。啟發式教育另一個要求就是嘗試不同的啟發技巧、方法,啟發和鼓勵幼兒獨立思考,發展其思維能力。第三,鼓勵學生動手,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式教學的實質在於“引”,在於“導”,注重培養幼兒的獨立精神、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巧導善引、相機點撥,有效促進幼兒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第四,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揚教學民主。心理學家認為,當一個人處於真正自由的狀態,其創造性才可以得到最大的激發。只有擺正對幼兒的認識,肯定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才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者,師幼互動才會更和諧。
二、啟發式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
(一)貼近幼兒實際,注重啟發技巧啟發式教學在運用的時候,要注重貼近幼兒的年齡特點、心理發展水平和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幼兒在原有的知識經驗上得到提升,找到思維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科學活動“神奇的雞蛋”中,為了說明“雞蛋只要在碗邊輕輕一敲就裂了,而放在掌心用力握也握不爛”的科學道理,教師用了“壓強”和“壓力”這兩個物理專有名詞來向幼兒解釋。結果,幼兒一頭霧水。因為教師沒有考慮到幼兒的理解水平,沒有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用幼兒能理解、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表述。由此可見,符合幼兒認知水平、學習規律的啟發才能對他們的學習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反之則會誤導和阻礙幼兒的思維。(二)以未知者的角色與幼兒一起探尋在運用啟發式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先知先覺、居高臨下地指導,而是要適當“扮不懂”“裝傻”,和幼兒一起探尋,多給幼兒思考、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必要的時候給予一定的啟發。如,在“風娃娃”活動中,“風娃娃往東吹吹,西吹吹,吹跑了人們曬的衣服,折斷了路邊新栽的小樹……人們都在責怪它。”抓住這裡的省略號,教師引導幼兒想象、說說風娃娃還給人們帶來了哪些不便。幼兒一下子就議論開了,“吹亂我的頭髮,天冷了吹得我的臉好疼”“如果發生火災了,風娃娃一吹,火會越來越大,把房子都燒沒了”“颱風來了,會把船掀翻”。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大膽地想象,在積極回應提問中拓展了思維〔2〕。有一次孩子們玩扔紙球遊戲,有個紙球扔到樹上去,卡住了,他們跑過來向老師求助。老師也做出一副沒有辦法的樣子:“球下不來了,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呢,不如一起來想想辦法吧!”在老師的鼓勵下,孩子們開始了各種嘗試:跳起來拍,不行,不夠高;搬張桌子來墊高,“山坡”不穩,擺在地面又離很遠;後來找來梯子、長棍子,終於把球弄下來了。大家都歡呼雀躍,這是老師和幼兒共同努力的結果,假如老師沒有“裝傻”,啟發幼兒一步步進行探索,而是一下子就告訴大家答案,幼兒就不會獲得那麼多的成長。(三)利用生活現象引導幼兒思考啟發式教學,要引導幼兒進行積極的、有價值、有依據的思考,而不是僅僅是異想天開。大班語言活動“片片樹葉故事多”中,教師引導家長週末帶著幼兒去公園觀察樹葉形狀,看樹葉飄落的樣子,撿樹葉,畫樹葉,進行樹葉藝術創作,在班上進行了一系列關於樹葉的主題探索。有了生活經驗的鋪墊,再以詩歌《落葉》為文字,組織語言活動,以從“說一句話”到“說一段話”再到“說一個故事”為目標,讓幼兒將樹葉與實物建立聯絡,進行發散思維。教師創設樹葉從大樹下飄落下來的場景,啟發幼兒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對樹葉、場景產生聯想,實現有意義的經驗建構。(四)讓幼兒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發展思維、鞏固認知教師要遵循幼兒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特點,多透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來獲得知識經驗,多提供動手的機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小班“小小運水工”科學活動中,幼兒嘗試用不同的工具進行運水,發現玩具篩運不了水。“為什麼玩具篩運不了水?”因為下面有洞洞。那怎樣才可以讓玩具篩也可以用來運水呢?教師啟發幼兒進行嘗試、探索。有的幼兒在篩底部放一張塑膠墊,發現水還是會從四周漏出來;又改成在篩外面套一個塑膠袋,發現水會掉到塑膠袋上,變成是塑膠袋運水了,而不是用篩運水了;又嘗試把袋子套在篩子裡面,這次可以運水了……這個過程中,教師在實踐中啟發幼兒的思維,引導幼兒思考,鼓勵和肯定幼兒的嘗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五)注重發問的方式,啟迪幼兒思維教學中提問方式有很多,例如,可直接問,也可間接問;既可正著問,也可反著問;既可明問,也可暗問;既可大範圍問,也可小範圍問;既可對照比較問,也可層層推進地問……〔3〕例如在“青蛙搬家”語言活動中,教師請幼兒講講有關青蛙搬家的方法。有幼兒說:“大雁在天空飛,青蛙可以一蹦一跳地跟著走。”有幼兒反駁:“這樣蹦要蹦到什麼時候呀?”大家把目光轉向了老師。老師笑了笑,說:“你們能不能改進一下這個做法呢?”有的幼兒說:“青蛙可以找來一條很長很長的彈力竿,青蛙坐在竿頂上,大雁把它一彈就彈出很遠了。”這個想法也讓其他幼兒產生了疑問:“那樣青蛙會不會摔死?”該幼兒補充說:“在青蛙的身上裝上彈力球,這樣就不會摔死了。”教師恰當的啟發,使幼兒學習和探索的主動性得到了提高,也對討論起到連續的促進作用,使教、學實現了良好的互動。
參考文獻:
〔1〕李少武.談啟發式教學〔J〕.益陽師專學報,2001(2).
〔2〕吳美玲.從閱讀教學中課文“空白”的填補看創新思維的培養〔J〕.作文教學研究,2004(2).
〔3〕張盛慶.啟發式教學與課堂提問〔J〕.教研論壇,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