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論文
我國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論文
目前,我國大多數家庭成員的現狀是六個大人一個孩子,小孩子就是家中的小皇帝。家長的溺愛使孩子養成了說一不二、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缺乏為他人著想,集體榮譽感弱,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要不就是自信心高度膨脹,要不就很自卑。而體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強學生的傳統美德教育、培養學生優良品德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體育教學就其學科的特殊性,可以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和勇敢精神,可以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為。體育教學蘊涵著許多德育內容能促進學生優秀品德的形成。
一、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優秀品德形成的'優勢。
1. 體育學科的連續性。
體育學科是各學科中唯一一門從幼兒園一直開設到大學的必修課程。透過體育教學,保證了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連續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
2. 體育教學是以“練習”為主。
這種“練習”有個人與個人之間、集體與集體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練習,行為關係複雜而頻繁,思想與身體活動十分活躍。教師根據學生的言行,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滲透,既具體又實際,其效果是其他一些學科所不及的。
3. 體育教學內容的豐富性。
體育教學內容具有廣泛性、思想性和教育性,它與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質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比如在排球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排球的“傳”“墊”“發”三大基本技術,教師除了講解基本技術原理和練習方法以外,採用最多的是練習法,即組織同學對傳、對墊、對發。
在練習的初級階段,由於基本技能掌握不好,會出現敘多的失誤。對此,教師就要讓同學們在練習中體會相互協作、相互尊重的重要性,使他們自覺地增強團結協作意識,以人之長補己之短,提高自己的技能。
4. 體育教學中具有競爭性和集體性。
競爭是體育運動最突出的特點。競爭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行為特徵都充分表露,思想也隨之表現出來。另外,體育運動還具有明顯的集體性,需要集體的協作。競爭性使學生走向集體,迸發集體的凝聚力;集體性,使學生榮譽感提升,激發拼搏的精神。在競爭與團結協作中,學生能夠約束自我行為,以符合活動規範,培養良好的個人品德。
二、體育教學中培養良好品德的途徑。
1. 結合課堂常規促進學生優秀品德形成。
課堂常規教育是體育教學的要求,也是開展文明禮貌、組織紀律、思想作風教育的過程。如在教學開始部分,我們常做一些佇列練習。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要求:“大家做動作時要心繫集體,按照口令做到精神抖擻、步調一致。如果一個人做錯了,就會影響到整個集體。”這一要求,不僅能培養學生遵章守紀的自覺性,還能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既達到了體育課的要求,也為學生營造了嚴而有度的課堂氛圍。
2. 結合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優秀品德形成。
體育教學內容豐富,跑、跳、投、基本體操、球類、遊戲等。教師可以藉助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傳遞德育理念。如球類專案多是透過集體配合進行的,可以將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教育與球類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3. 結合評價促進學生優秀品德形成。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對學生進行評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樹立自信心。教師在課堂上經常使用鼓勵性語言,如“如果先讓其他同學說完,你再發言,將會更好 !”“懂得幫助同學,你真棒 !”“不管你展示的對與錯,只要你能夠勇敢地站出來,你就是最棒的”等,可以幫助學生朝著期望的方向努力,培養良好品德。
4. 利用教師自身影響培養學生的品德。
每節課,學生能從教師形象中體察到教師的氣質,對事業的熱情和信心。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既要有一般教師莊重嚴肅的風度,又要充分體現其職業特點--健康而朝氣。透過教師的儀表來感染學生,增強學生對儀表美德認識。教學中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待人有禮,自己首先要做到舉止大方、文明有禮;要求學生講誠信,自己首先要處事公正。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有強烈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我們希望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言傳身教,樹立良好形象,使學生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薰陶,培養優良品德。
總之,體育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優良品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體育教學中,利用靈活多樣的課堂形式,結合學生實際,因勢利導,去影響學生,以達到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