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的冶金工程教學模式改革的論文

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的冶金工程教學模式改革的論文

  摘 要:資訊化教學資源建設是適應網際網路大資料時代資訊化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冶金學科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將現代資訊科技與冶金工程學科教學進行深度整合,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技法,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資訊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形成網路環境下冶金學科“自主、協作、探究、資源開放式學習”多元混合的互動式資訊化教學模式,推動網路課程與精品課程的發展,促進冶金學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資訊化教學資源 冶金工程 網路環境 互動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10(a)-0247-02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mode reform under the era of internet big data.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teaching was put forward to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techniques. The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platform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were constructed to form the diversified network interactive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mode (autonomy, cooperation, explore, the resources open learning) of metallurgy subject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t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urriculum and high quality cours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for metallurgy subject.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Network environment; Interactive teaching

  隨著網路化、數字化、多媒體化和智慧化為代表的現代資訊科技廣泛深入發展,教學模式、教育內容、手段與方法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展了教學時空,豐富了教學資源[1]。同時,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向教育個性化、學習自主化、任務合作化、環境虛擬化、教材多媒體化等方向發展[2]。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大都處於“失聲”狀態,不利於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其進行改革是當前的必要任務。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的創新教學模式,是以資訊科技為載體,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根本性變革[3-5]。本文針對冶金工程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採用自主開發與多元引進相結合建設冶金工程資訊化教學資源,形成網路環境下冶金學科“自主、協作、探究、資源開放式學習”多元混合的互動式教學模式。

  1 基於資訊科技的教學模式改革研究進展與動態

  隨著21世紀以來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資訊化對當代教育技術領域的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一種被稱為Blending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的混合式學習方式就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數字化或網路化學習的優勢相結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6]。在資訊科技迅猛發展下,教育技術研究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教學過程、媒體教學、教學設計、網路教育、遠端教育、資訊科技教育研究以及網路資訊環境下的學習模式研究等方面,在以教學設計、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教育技術研究中,移動學習、協作學習、網路遠端教育、教育資訊化研究也日益成為研究熱點[7]。在目前席捲全球的高速發展的大資料時代背景下[8],國內外高等教育同樣面臨著新技術、數字化技術、線上課程、微課、移動學習等帶來的全新挑戰[9],從而促進高校“網際網路+教育”教學模式的發展[10],未來學習者應該是能夠善於利用技術進行終身學習的創新型人才,這使得傳統教學模式很難滿足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11]。現代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必然要求從邊緣化走向核心式的學習支援,把超越淺層、面向深度學習作為資訊化教學的目標[12]。因此,在大資料時代背景下,如何將現代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進行深度整合,開展新的教學模式研究,是實現高等教育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

  2 冶金工程傳統教學模式的問題

  江蘇科技大學冶金工程學科的辦學定位是“創新型冶金人才培養”,要提高冶金工程專業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必須透過工程實踐環節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前在我校冶金學科教學模式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 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

  冶金學科是一門工程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原理和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與本專業領域相關的工程實踐分析與處理能力。傳統教學普遍採用“課件+黑板+粉筆+講授”的“傳授式”教學模式,由於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難以讓學生對教學內容形成具體、形象生動的印象,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不足,無法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獨立思考和實踐操作能力難以得到真正的鍛鍊和提高。某些課程教材中部分內容陳舊,與當前資訊科技和科技發展的動態前沿脫節,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未能提高學生對所學專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全面深刻認識,從而影響整個教學質量與效果。endprint

  2.2 教學資源缺乏有序管理

  在網際網路技術日益發達的網路環境下,由於缺乏對教學資源的挖掘和有序管理,海量的資訊資源難以發揮其優勢。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相脫節,不能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和開發新的資源,尚未能形成基於資訊科技的“自主、協作、探究式”新型教學模式。因而現代資訊科技的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和利用。

  3 冶金工程資訊化教學模式改革

  針對以上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發揮網際網路大資料的優點,開展網路環境下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研究,將現代資訊科技與冶金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形成多元混合的資訊化教學模式,促進冶金工程學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3.1 現代資訊科技和冶金學科教學的整合

  有效利用先進的模擬模擬平臺、課程網站、微課等現代資訊科技手段,構建適應冶金學科教學的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的學習環境,實施學科課程“學”與“教”的活動。特別是引進先進的模擬模擬平臺,如網路模擬鍊鋼模擬平臺,讓學生在此模擬平臺中開展模擬鍊鋼大賽,猶如身臨其境的開展鍊鋼操作,提升對冶金工藝流程各個工序操作的深入理解和認識,提升操作技能水平。同時,在講授課程內容方面,捨去部分陳舊內容,增加當前本學科的'科技發展動態前沿方面的知識,結合專業特點製作Flash動畫,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3.2 建設網際網路時代的冶金學科資訊教學資源

  結合本校冶金學科的特點和現有條件,採用“自主開發”與“多元引進”相結合方式[13]構建各種數字化的學科教學資源。如圖1所示,冶金工程學科資訊化資源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學類資源、專業類資源、軟體類資源和服務類資源。其中,教學類資源主要指多媒體課件、網路影片公開課、網路精品課程、微課、教學大綱、課程介紹、教學實踐、教學成果等資源。專業類資源主要包括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問答及拓展等。軟體類資源是指自主開發和購買的有關教學、學習的各種應用軟體、模擬模擬軟體等。服務類資源主要是公共教學服務平臺、網路互動教學平臺等。資訊化教學資源建設模式如圖2所示,將自主開發和多元引進方式相結合,透過不斷整合最佳化已有資源、自主開發建設優質教學資源、多元化引進和完善各種優質資源,最終形成本學科資訊教學資源庫,為網路互動式教學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4 結語

  針對冶金學科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教學方法、手段單一和教學資源缺乏有序管理的問題,將現代資訊科技與冶金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建設基於“網際網路+”的冶金學科資訊化教學資源,並最終形成網路環境下冶金學科“自主、協作、探究、資源開放式學習”的多元混合資訊化教學模式,促進冶金學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何克抗.迎接教育資訊化發展新階段的挑戰[J].中國電化教育,2006(8):116-117.

  [2]何克抗.21世紀以來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J].現代教育技術,2009,19(10):5-14.

  [3]郭莉,任維政,夏海蘭.現代資訊科技在新形勢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2(6):118-122.

  [4]李木洲.試析現代資訊科技對大學教學過程之挑戰[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24(7):1-5.

  [5]王曉鳳,阮績智,周昕.基於資訊科技的“多元互動混合式”翻譯教學探析[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10,9(4): 429-433.

  [6]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4(4):92-95.

  [7]陳巧雲,李藝.中國教育技術學三十年研究熱點與趨勢——基於共詞分析和文獻計量方法[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5):87-95.

  [8]徐鵬,王以寧,劉豔華.大資料視角分析學習變革——美國透過教育資料探勘和學習分析促進教與學報告解讀及啟示[J].遠端教育雜誌,2013,8(1):11-13.

  [9]張蔚磊,李馨,趙雲建.高等教育數字化學習的未來——訪哈佛大學教育技術專家克里斯德迪教授[J].中國電化教育,2014(12):3-7.

  [10]趙靖巖,胡振波.大資料環境下高校資訊化教學模式研究[J].情報科學,2016,34(1):92-103.

  [11]王靖,劉志文,陳衛東.未來課堂教學設計特性:具身認識視角[J].現代遠端教育研究,2015,11(1):71-78.

  [12]張靜,陳佑清.學習科學視域中面向深度學習的資訊化教學方式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13(4):20-24.

  [13]方兵,楊成.I-時代的高校資訊化教學資源建設探析——以開放大學為例[J].遠端教育雜誌,2013(6):88-94.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