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綜合性大學研究生植物保護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論文

對綜合性大學研究生植物保護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論文

  植物保護學是以保護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為目標,綜合利用多學科知識,研究有害生物發生規律和生物學特性,探索有害生物治理技術,提高植物生產的經濟效益,保護生態環境,確保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1],是高等學校涉農學科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農業草鼠害、植物化學保護等部分。在涉農專業,特別是植物生產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植物保護學一直受到很高重視[2],但該課程涵蓋知識面寬、課時數有限,加之教授的綜合性大學研究生專業背景參差不齊,使得上好該門課程成為對任課教師的巨大考驗。在過去三年間,筆者擔任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研究生植物保護學課程的主講教師。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針對綜合性大學研究生植物保護學課程的特殊性對此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初步探討,形成了一些體會和思考,現總結如下。

  一、現階段綜合性大學研究生植物保護學課程教學特點

  1.課程設定特點

  當前,我國部分綜合性大學設定了涉農學科及專業,植物保護學是這些學科的主幹基礎課程。以筆者所在的江蘇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我校”)為例,我校是一所以理工科見長,理、工、文、管、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我校的涉農專業主要集中在生物技術學院,目前主要有特種經濟動物飼養、養殖(植物保護)、生物學等碩士專業。植物保護學是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和養殖專業的專業主幹課程。與之配套的相關課程還有昆蟲學、蠶桑病原微生物及生物防治、植物檢疫學、農業生物安全、農藥管理與應用等。總體上看,這些課程的設定基本符合植物保護學課程體系的設定要求,在相關人才培養方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 選修課程的學生特點

  目前,綜合性大學涉農學科及專業招收的碩士研究生本科階段多為生物類專業,大部分為非植物保護專業或非農學類專業出身,未經過系統的植物保護學基礎主幹課程的學習。因此,較大的專業跨度使得他們在接受碩士生植物保護學課程教育時存在一定難度。以筆者所在的生物技術學院選修植物保護學的學生為例,近5年來大部分研究生本科階段所學專業皆為生物類專業,甚至有純理工類專業背景的學生,接受過植物保護或農學類本科教育的學生比例很低(見下表)。不同於接受過4年植物保護本科專業教育的學生,他們對一些基本的植保專業詞彙和知識點均不太熟悉,使得該課程的教授存在較大難度。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些學生雖然無相關基礎知識積累和背景,但所學專業多為生物學大類。由於高考的原因,這些專業錄取分數線一般比農學類專業高,導致他們的學習基礎整體上高於農學類學生。在筆者授課的班級,甚至已有學生研一階段就獲得“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二等獎的獎勵,並有SCI第一作者論文發表。因此,在課堂授課時,即便他們對於一些植保的基本知識點“零基礎”,但經過教師的講解,很快就能掌握,體現了較高的課程學習潛力。

  二、綜合性大學研究生植物保護學課程教學改革

  1.課程教學內容設定

  合理確定和劃分植物保護學主要分支學科在課程教學中的構成和比例,這也是在目前課程教學時數僅為32學時的背景下的必然要求。筆者透過近幾年的教學探索認為,可將植物化學保護這個應用性較強的分支學科拆分至植物病害和蟲害的防治技術中進行講授,這樣既大幅壓縮了課時數,也增強了植物保護學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聯絡。由於綜合性大學涉農人才培養目標不同於農業大學中的植物保護專業,可刪除“農業草、鼠害”部分。此外,對於植物保護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點也可大幅壓縮。例如,植物病理學中的病原微生物的分類、病害診斷,昆蟲學中的昆蟲分類與鑑定、害蟲測報等部分,可不作為課堂講授內容,鼓勵學有餘力或者感興趣的學生課後自行學習。同時,保留目前植物病理學與昆蟲學研究的熱點和經典內容,特別是能夠與學生本科階段學習內容相互銜接的知識點和章節,重新予以整合。要特別注意將植物病理學、昆蟲學最新研究方向和領域的知識引入課堂教學。例如,植物病原物效應子與致病機理的關係、昆蟲行為的神經機制、害蟲的抗藥性與綠色農藥合成、轉基因作物的抗蟲機制和生態安全性等。透過引入這些熱點研究,不僅可以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於豐富課程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2.相關課程梳理與銜接

  對生物類專業研究生本科階段學習過的課程進行梳理,找出與植物保護學各主幹課程存在較高相關性的課程。例如,生物類本科專業學生一般都要學習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這兩門課程,可以從這兩門課程中篩選出相關知識點,整合進植物保護學中植物病理學分支的講授。又如,可將生物工程專業中的發酵工程課程相關知識點與綠色新農藥研發與創制結合講授。透過既有知識體系儲備的引入,可以降低學生學習新內容時的`陌生感和畏難情緒,體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3.注意發揮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研究生階段最大的學習特點是學生已經開展相關的系統課題研究。給研究生授課,必然不能再遵循傳統的本科生授課方式,必須注重教研相長[3]。拋開學生的科研工作而開展單純的理論教學,可能會導致“理論知識更新不及時,技術體系落後”的嚴重問題[4]。一方面,教師要立足本職科研崗位,緊跟研究的主流方向,掌握國內外最新研究動態,及時把最新的理論成果納入教學中,對原有課程教學內容中陳舊過時甚至有爭議的知識點大膽擯棄,取而代之以最新的研究成果,達到“科研反哺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梳理選課學生的當前研究背景,在教學大綱制訂和修訂、授課計劃的編排中適當傾斜,這樣不僅能讓具有不同研究背景的學生對所學知識有熟悉感,教學過程中師生也容易產生共鳴。例如,近幾年選修課程的學生中都有研究家蠶病理和生理的學生,這塊內容恰好可以與昆蟲學模組中的昆蟲病原微生物、害蟲生物防治等內容契合,授課的時候可對此部分適當予以側重。

  4.改進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研究生的思維模式不同於本科生,表現為更加活躍,對具體科學問題的思考也更加系統和深入。傳統的教師作為主角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顯然不適合。筆者在教學中體會到,應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開放式、討論式教學,才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興趣。在對具體知識點講授完畢後,提出一個關於此問題的案例進行討論。例如,對於“寄生性天敵寄主搜尋行為模式”,在講授完寄生蜂一般搜尋模型後,安排“斑痣懸繭蜂搜尋寄主斜紋夜蛾的行為機制探究”的開放式題目,鼓勵學生展開討論,共同設計研究這一科學問題的備選試驗方案。透過課堂熱烈討論,學生從行為模式描述、化學生態學機制、嗅覺基因挖掘和功能分析、個體行為學驗證等角度設計出了完備的試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對知識點有了深刻的掌握,也鍛鍊了他們利用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方法的革新方面,筆者做了另一項嘗試,即組織課堂seminar(學術討論會)。這項活動的主體為學生。一般提前1個月佈置任務,讓學生對應課堂教學知識點,選取近年來相關的高水平論文,閱讀後製作成PPT,進行課堂彙報展示。這項活動的好處有:①讓學生具備跟蹤相關知識點最新前沿研究進展的能力;②增強學生教學活動的參與感,極大地激發學習興趣;③鍛鍊了學生文獻閱讀能力、歸納能力和對科研成果的表達能力。例如,生物工程專業背景的研究生就能夠透過PPT展示、道具配合,將昆蟲行為生態學的案例講解得十分精彩,體現了較高的科學素養。

  5.完善課程考核方式

  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後,必然要對相應的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改革。以筆者所教授的植物保護學為例,去年該課程考核方式已由考查改為考核。針對這一轉變,筆者將期末考核成績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平時成績中,課堂出勤率、課堂互動環節、seminar展示環節作為重要的參考。其中,seminar環節設定學生互評,作為成績構成的一部分。期末考試中,在教學大綱規定的範圍內,特別注重知識點的綜合性、應用性考核,這也符合研究生階段課程學習和教學的特點。在題型設定上,嘗試設定開放性試驗設計環節,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透過這些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也更加靈活。

  三、結語

  在綜合性大學植物保護學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使教學內容設定更加合理,更加適合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注重發揮科研對教學的反哺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完善課程考核體系,使得這門課程能夠在多元化複合型人才培養中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韓召軍.植物保護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陳世宇.創新視角下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8):143.

  [3]姚利民,朱黎旻.研究生培養現狀調查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13(11):55-59.

  [4]王潤孝,張學良,吳丁毅.教學與研究相長的長效機制建立之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2(10):71-7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