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體結合”課程方案的構建與實施論文
“醫體結合”課程方案的構建與實施論文
摘要:在中醫藥院校實施“醫體結合”課程的人才培養, 並且將運動處方運用中到體育教學之中, 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教學方法, 能夠充分發揮人才的價值, 促進社會體育和社會醫學的共同發展。本文先闡述“醫體結合”在中醫藥院校體育教學的現狀與意義, 再運用科學的方法構建和實施“醫體結合”課程。
關鍵詞:“醫體結合”; 運動處方; 中醫藥院校; 構建;
現階段大部分的醫務人員沒有相關的體育知識, 沒辦法根據病人的情況給予更好的治療, 醫院的體療醫生的專業知識不夠充實, 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為了實現醫學與體育的共同發展和滿足社會人才的需要, 以“醫體結合”為主的課程改革應該全面在中醫藥院校落實。
一、“醫體結合”在中醫藥院校體育教學中的現狀與意義
1. 現階段中醫藥院校體育教育的現狀
中醫藥院校的大多數學生對“醫體結合”的概念沒有清晰的認識, 依舊停留在原來傳統教育的定義上面, 他們依然認為中醫藥和體育是兩種不同的專業, 中醫藥就是運用中醫知識治病救人, 體育知識能夠鍛鍊身體、增強體質。但是兩者直接存在著本質的聯絡, 兩個專業的目的都是要給人們帶來健康強壯的身體。在中醫藥院校開展的體育教學中, 開展“醫體結合”的運動處方, 能夠讓中醫藥院校的學生們清楚地意識到“醫體結合”的重要性, 讓中醫藥院校的學生們認識到兩者都是為了人類的健康設立的專業。“醫體結合”不僅能夠讓中醫藥院校的學生學習專業的文化知識, 還能在學習的同時鍛鍊自己的意識, 培養學習各種體育專案的興趣, 維護身體的健康, 並把自己學到的體育知識教給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讓他們積極健康地生活, 給未來在醫院工作提供不小的幫助。
2. 促進中醫藥院校的體育教學改革
許多中醫藥院校只是簡單地意識到要為社會輸送高階的醫學人才, 卻不瞭解中醫院校依然有責任為社會培養有體育習慣, 且身體健康合格的優秀人才。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 中醫藥院校缺少優秀的“醫體結合”的教師, 教師上課時只是注重專業知識的培養, 在課餘時間教師從來不去關注學生的體育鍛煉問題。中醫藥院校都會有碩士以上的教師, 這是培養“醫體結合”人才的基本保障。“醫體結合”讓中醫藥院校的教師和學生重新理解體育的含義, “醫體結合”活動在校園內部開展, 讓中醫藥院校的學生掌握鍛鍊身體的方法。結合醫學治病救人、帶給人健康的特點, 學校領導層選擇與之相應的體育教學內容, 徹底做到“醫體結合”, 促進中醫藥院校的體育教學改革。“醫體結合”是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教學模式, “醫體結合”也必將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
3. 體育與醫學共同發展
“醫體結合”的培養方法從表面上看, 推動了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學和社會教學的發展, 實際上也推動了體育和醫學的發展。“醫體結合”方案實施之後, 中醫藥學院的學生會積極參與非學校組織的體育活動和醫療活動, 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體育健身和預防疾病的重要性。“醫體結合”讓人們全面瞭解健康的重要性, 它是預防疾病發生的有效途徑, 能夠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基本民生問題。因此, 在中醫藥院校實行“醫體結合”的體育教學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要求, 也符合中醫藥院校的教學特點。“醫體結合”計劃的課程要根據院校的實際情況, 既能完成本校的教學任務還能完成體育教學任務, 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實現“醫體結合”中醫藥院校的全面落實, 促進了體育和醫學的共同發展。
二、“醫體結合”課程方案的構建與實施
1. 特點和特色
“醫體結合”人才培養的最主要特點就是服務體育和醫學, 這個特點是區別中醫藥院校和其他院校的重要因素, 是醫學專業得以發展的'根本原因。學習醫學和體育不僅獲得相應的健康和知識, 還為以後從事各行各業打下良好的根基。“醫體結合”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就是為醫院康復科、全國各大院校、社群醫院等需要體育和醫學相結合的人才的地方輸送保健營養師、健身指導員等人才的。中醫藥院校必須重視“醫體結合”的教學改革, 促進教學模式不斷創新, 應對社會發展的需要。“醫體結合”複合性人才的培養前期要格外重視基礎專業技能的培訓, 不要好高騖遠, 一切從實際出發, 打好牢固的基礎。在實施“醫體結合”方案時, 可以與用人單位合作, 安排學生多進行社會實踐活動, 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
2.“醫體結合”課程方案的設計
中醫藥院校培養“醫體結合”的複合型人才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進行的, 體育教學的課程應該包括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兩大部分, 重點強調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 並且教授的理論知識要有實用性。在構建理論課程的時候, 最主要就是設定適合學生髮展的課程, 強調課程的可塑性。中醫藥院校的生化理論和生理基礎學等課程, 在開展“醫體結合”培養時, 應與體育課程相結合, 進行運動生理和運動生化的理論課程教授和實踐應用, 這樣不僅在體育課上學習了專業知識, 還增強了專業知識的具體應用能力。“醫體結合”強調了基礎知識為根本的專業理論基礎, 要求中醫藥學院的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和技能, 要求構建的知識體系完整、科學, 要求教授的內容要有無限的創造力和寬廣的知識面。為社會培育的醫務人員, 應該能夠指導病人在生活中的體育健康鍛鍊, 養成正確科學的運動方式, 預防疾病的發生。
3. 建設教師團隊
“醫體結合”的教師應該是來自於社會體育和社會醫學的各個行業精英, 授課的教師要有廣泛的知識基礎, 即對醫學基礎、中醫藥理論、體育訓練、心理學等專業有較深入的研究, 不僅能合理利用中醫藥院校的教學資源, 還能結合“醫體結合”的基本理念, 讓中醫藥院校的學生學習到不同的理論知識與方法, 徹底發揮出“醫體結合”的優勢。
4. 實施“醫體結合”課程的步驟
根據課程方案, 遵循《高等院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的要求, 將課時安排為144學時。具體實施計劃為:
(1) 學生按照教學計劃修滿學時, 透過考試獲得學分。
(2) “醫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採用兩年時間實施, 第一年為普學必修, 第二年為必修課。
(3) 每學期考試成績按百分制計算, 成績帶入學生的期末評先、評優、評獎學金的綜合評定, 與學生個人利益直接掛鉤, 也是學生畢業、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這不但有利於體現“醫體結合”新課程評價, 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奮鬥精神。
5. 運動處方在“醫體結合”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醫體結合”對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方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先後分三個階段進行實施。第一階段:教材類內容及全面發展身體素質, 制定運動處方的方法和原則。制定運動處方時應充分考慮到運動型別、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運動次數等因素, 同時保證處方的可行性, 兼顧學生的生理、心理發育規律, 使運動處方教學建立在客觀有效的基礎上。第二階段:教材類內容及學生進行運動處方的練習。要求學生嚴格按照運動處方的內容進行學習和練習, 以發展各項素質和提高技術為主。第三階段:教材類內容及全面發展體能和技能, 學生根據自身狀況選擇運動處方。在教學中, 教師的主要任務除了進行技術專案指導和處方教學的宏觀調控外, 還要做到即時狀態評定和適時調整。
三、結語
在中醫藥院校構建和實施“醫體結合”的教學課程, 要先深入瞭解“醫體結合”課程人才培養的特點和特色, 然後設計“醫體結合”課程的教學方案, 在中醫藥院校建設專業的教師團隊, 最後實施“醫體結合”的課程方案, 將運動處方運用到中醫藥院校體育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陳陽陽, 陳湘, 劉毅等.基於“體醫結合”的醫學院校體育資源有效利用實踐研究[J].體育科技, 2016, 37 (4) :47-48.
[2]郭雷祥, 馮俊傑.在社群實施:“體醫結合”促進健康研究[J].邢臺學院學報, 2016, 31 (4) :52-53.
[3]王瑜, 薛桂月, 李榮源等.體醫結合全民健身服務模式內容研究[J].運動, 2016 (18) :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