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指導學生學習氣體制取和收集的論文

關於指導學生學習氣體制取和收集的論文

  【摘要】透過啟發、引導、歸納、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

  【關鍵詞】基礎;訓練;實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有效的學習乃是依靠學習者和知識源泉間的關係性。”劉道玉教授認為這裡所說的關係性,即認識論上的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也就是指有效的科學學習方法。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省時、高效,而科學方法的形成,離不開正確的引導和不斷的實踐。下面筆者談談自己如何指導九年級學生學習氣體的製取和收集。

  1強化基礎知識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沒有知識便沒有能力,只有掌握準確的知識點,明確每一個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才能以不變的知識點,應付多變的題型和能力考查。我們在講氧氣的實驗室製法時,著重向學生闡明兩點:

  ①凡是對固體物質進行加熱製取氣體時,均可採取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這套反應裝置;

  ②集氣的方法和操作,應根據氣體的溶解度、對空氣的相對密度、常溫能否與水或空氣中任一成分反應等因素而定。因為我們在講氧氣時進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講等氫氣、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時,就可以從啟發學生透過對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性質、反應條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實驗所需要的儀器、裝置,來完成製取上述物質的實驗。一般說來,每一類實驗的原理、裝置、操作等方面總有規律可循。因此我講每一類實驗中的第一個實驗時,首先向學生分析這類實驗的設計原理和內容要求。而後再指導學生親自動手完成實驗,在此基礎上師生透過分析、對比,共同總結出這類實驗的規律,以期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目的。

  2注意思維訓練

  思維能力是人才結構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生存,就要重視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關鍵在於平時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我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自己大腦的思維活動。(化學教學論文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指導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知識不應該變成不能活動的貨物,積累知識不能視為就是為了儲備,而要進入週轉,加以運用,才能鞏固,才有效能。”在實驗室裡,為了達到安全而又迅速地製取某種物質,有些反應需使反應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則反之。

  為此,在實驗中,要採用適應這些要求的裝置。如我們在講完實驗室裡製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原理後,著重向學生講明選用分液漏斗、長頸漏斗的理由,抓住他們的內在聯絡,區別異同,進行歸納對比,這樣分析、講解,使學生在進行實驗設計時就能正確地選好儀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還要透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舉動以及接受效果,針對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地方,教材的關鍵點、知識聯絡的轉折點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結合中考題給學生以點撥、啟發和疏通。為此教師還應具有對教材探索、創造和對知識進行篩選歸納、補充的能力。

  又如在總複習時,我們把氫氣、氧氣、二氧化碳三種氣體進行綜合歸納對比,讓學生親自動手,把常見儀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氣體收集,集中於氣體的製備之中。透過此實驗使學生對上述三種氣體的性質、用途、製取裝置、原理、收集檢驗等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

  3聯絡實際,強化知識運用

  改革實驗內容和方法,使實驗簡單化、微型化和生活化。挖掘實驗的能力培養價值,多設計一些家庭小實驗給學生動手去做。實踐證明,對一些較簡單的實驗,經常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動手去做,除了增加他們的操作機會以外,還可以起到兩個作用:

  ①使學生對一些被認為是無所謂或被忽視的常規操作(如試劑的取用,取量的多少,試管夾持,一般加熱等等),及時發現錯誤,及時糾正,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

  ②在實驗過程中,向學生恰當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所學的知識更加系統化和深化,而且也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實驗操作技能。只有把學習的知識運用於實踐中,才能學以致用,才能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聯絡實際、引導學生學習和逐步掌握知識對他們生活和今後參加工作是很有意義的。

  總之,從基礎入手,從實際出發,注重知識運用,注意學科間知識的相互滲透,對指導學生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