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探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問題論文

淺探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問題論文

  淺探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問題 淺探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淺探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問題

  摘要:基於“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學”的交叉學科研究,透過對當代城市規劃實踐的深入調查,並結合環境學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批判性地指出了當代城市規劃領域中所蘊藏的十分嚴重的環境問題,並透過對相應問題的實證分析,基於“和諧”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提出了在今後城市規劃中所應採取的環境保護的相應策略。

  關鍵詞:城市規劃;環境保護;和諧;可持續發展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重要的物質資源,而且還在給予人類物質關懷的同時潛移默化了人類的思想。城市規劃是人類調控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雙刃劍”,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也同樣帶來了很多問題。

  環境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因素[1],從廣義建築學的角度看,城市也是環境的組成因子。然而,在當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制約城市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環境保護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環境學也成為當代社會的最大顯學。

  在人類最為積聚的城市中,也是環境矛盾最為尖銳的地方。而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指導——城市規劃,必須融入環境保護學科的相應研究,因此,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問題研究是基於城市規劃和環境學這兩門交叉學科的新研究方向,是尋求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構建和諧環境的新途徑。

  從現象上看,城市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由於居住擁擠、公園綠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質量下降上,而這種質量的持續下降又最終導致了城市的衰落[2]。另外,由於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又引發了城市交通擁擠、空氣汙染、汙水處理、垃圾堆積等一系列城市問題

  從本質上看,這些都是由於城市發展過程中對於城市規劃的認識問題所引發的,尤其是表現在城市規劃領域中對於環境保護問題的研究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質——規模——佈局”的模式來規劃城市。

  所以,在當代的城市化程序中,世界各國的規劃工作者已普遍認識到,以形態環境為基本物件的城市規劃必須同時要考慮環境保護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城市規劃上考慮環境問題,才可以從根本上防止環境的進一步惡化,並有利於環境的逐步改善。

  目前,我國的經濟和城市建設活動空前繁榮,然而,由於在城市規劃和建設領域缺乏相應的環境控制和環境規劃,在許多城市的總體規劃中,對環境保護的論述往往還只停留在各個汙染點治理的描述上,這種觀念已無法應付日益複雜的城市環境問題。所以,城市的汙染也越來越嚴重,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以控制。這樣也直接影響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為此,在城市規劃領域加強對於環境保護方面的理論和控制手段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我們將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念應用在這項研究上,重點分析了城市規劃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其根本的目的就在於建設和諧的環境、和諧的城市,並最終實現天人合一的和諧社會。

  1 理論基礎

  1.1 當代城市規劃理論

  (1)“反規劃”的思想;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人們應該要考慮保護什麼,不是要考慮蓋什麼。所謂“反規劃”,就是要考慮哪些東西是不能動的,1000年不能動,1萬年也不能動的。

  ——俞孔堅

  “反規劃”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學俞孔堅等研究學者提出的,其基本含義是:我們在考慮城市新物質建設的同時,必須要意識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務:新鮮的空氣、乾淨的水、休閒、體育、審美等等。而這些並不是由我們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積累下來的。

  “反規劃”的意圖就是:如何先保護大自然的這個生命之樹,而後再思考城市、建築等,因為,這些都是這個生命之樹下的果實。

  (2)“田園城市”與“廣畝城市”:

  這兩者是當代生態城思考的基點,也是在城市規劃領域中對於環境保護問題思考的最好體現。“田園城市”是由英國著名城市規劃師霍華德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在於將城市的人造物與自然的環境同時考慮,將城市規劃的人為控制與原初的自然體作為相互等同的因素,以此來控制城市規模及城市土地的利用“廣畝城市”是由建築師賴特提出的,主要思想在於為單位性因子提供標準的配給,以系統論的觀點來思考城市,用單一的標準結構控制整體城市的環境。

  這兩個途徑分別從區域和自身活力的角度形成了城市規劃中對於環境保護的策略,都體現了環境和諧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想。對於當代的城市規劃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人與動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關係中,存在著一種完整而偉大的倫理,這種倫理雖然尚未被人發現,但它最終將會被人們所認識,併成為人類倫理的延伸和補充??毫無疑問,使人與人的.關係文明化是頭等大事。一個人首先必須做到這一點;人類的精神護法為了確保這一點而暫時忽略了對其他存在物的關心,這是無可非議的。這項工作已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可以說是苟日新,日日新。但是,使人與自然的關係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這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們從頭做起。

  當人類歷史蹣跚進入20世紀中期時,地球自然生態和人類精神生態呈現出重重危機,人與自然關係的諸多問題引發了西方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思和自省。特別自20世紀70年代始,歷史、哲學、法律、社會學和宗教等很多人文學科的研究,都顯現出“綠色化”態勢。在社會領域,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環境保護運動作為“新社會運動”(New Social Movements)的一支,與反戰運動、民權運動、婦女運動等一起席捲歐美,向西方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發起挑戰。改變過去主宰文學研究的“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批評立場,代之以“生態中心主義”的批評。並且在竭力完成一個“朝向以生物為中心的世界觀的轉變”。

  回顧整個環境倫理學的發展歷史,其研究的核.心依然是有關“環境身份”的確定問題[4]。身份認同是一切文化的基礎,因而,在環境倫理上有關身份的問題同樣具有著重要的作用。用和諧的理念為環境身份問題設定了全新的歸屬,同時也為城市規劃中有關環境問題的思考指明瞭新的方向。

  2 實證基礎——當代城市環境問題的調查 ——A.N.懷特海 這些準備工作是城市環境保護規劃的基礎,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環境資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態環境、氣象、水文等;城市的社會與經濟狀況,如人口、國民生產總值等[6];環境狀況的調查分析,如大氣、水體、噪聲的監測資料,固體廢物的來源與歷年累計量,對汙染的治理狀況等;城市生態環境現狀分析與功能區劃等。 (2)城市規劃應同時編制大氣、水、固體廢物汙染綜合整治規劃。

  大氣汙染綜合整治規劃是根據城市大氣質量現狀與發展趨勢進行功能區劃並按擬定的環境目標計算各功能區最大允許排放量和削減量,從而制定汙染治理方案。大氣汙染的治理應根據城市的能源結構與交通狀況確定首要汙染物即濃度高、範圍廣、危害大的汙染物,便於治理時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水汙染綜合整治規劃是在對水汙染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受納水體的環境容量計算最大允許排放量並確定最佳治理方案[7]。根據我國水汙染的具體情況,水汙染綜合整治規劃應該透過改革落後的生產方式,採用少廢、無廢工藝實現清潔生產,提高汙水處理效果和資源化利用率,減少汙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汙水處理設施,加強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的治理,最終達到有效保護水資源的目的。

  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是根據環境目標落實各類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與處理、處置指標體系並制定最終治理對策。目前我國許多城市處於固體廢物包圍之中,解決固體廢物問題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固體廢物綜合整治規劃的目的是依據城市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城市規模對固體廢物進行回收處理並迴圈利用。進人新世紀在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中注意“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3)城市規劃編制應將整體環境“區域化”及“節點化”。

  區域化就是將城市的環境放到整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