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朱德熙先生的《漢語句法中的歧義現象》說開論文
由朱德熙先生的《漢語句法中的歧義現象》說開論文
論文摘要:朱德熙先生的“漢語句法歧義現象”一文對歧義語言現象的分析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本文在對朱先生研究成果評述基礎上,試圖由例項來分析歧義產生的語言根源及歧義的分化。以使我們對於漢語語法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更加深入。
論文關鍵詞:歧義,分化,語用
一、引言
大多歧義現象容易引起誤解,導致不必要的麻煩出現,呂叔湘、朱德熙《語法修辭講話》把“歧義”看成是與“費解”“堆砌”等並列的重要語病之一。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也一直想方設法找出各種方法消除“歧義”這種語病。為了避免歧義現象的出現,將歧義帶來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消除歧義的方法逐步增多起來。
朱德熙先生《“的”字結構和判斷句》(1978)對“的”字結構判斷句的歧義問題進行了詳細考察,並提出了“歧義指數”概念。朱德熙先生較早接受了結構主義語法理論,他的《漢語句法裡的歧義現象》(1980)比較有代表性,奠定了語法歧義研究的基礎。
二、簡評《漢語句法中的歧義現象》
1.1朱德熙先生的語法論著《現代漢語語法研究》選了八篇論文,主要探索一種新的切合漢語語法研究的方法來分別揭示現代漢語中種種語法事實或規律。其中《漢語句法歧義現象》(1980)一文從語言事實出發,對歧義這種典型的漢語語法現象進行了科學精細的分析,總結出了富有建立的研究方法和理論,給後輩學人以啟迪。
1.2在這一文裡,朱先生並不滿足於對個別多義句的一般分析,而是著重探索語言歧義現象中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朱先生首先將語言中的多義句分兩種,一種是詞彙上的多義句,另一種是語法上的多義句。詞彙上的多義句是由句子裡有某些詞是多義引起的。例如“他一天不吃飯也不行。”歧義點在“飯”,或指米飯,或指每天吃的飯食。與此相應,這個句子一種意思是說天天都要吃米飯,另一種意思是說他一天也不能餓著。(170頁)朱先生指出這種多義句不牽涉句子結構,是詞彙範圍裡的事,與語法無關。
另一種語法上的多義句朱先生認為是“多義句式”的體現,這種句子不僅反映了它們所代表的句式的結構,同時也反映了這種句式的多義性。(171頁)這類屬於語法範圍內的多義句常帶有很強的規律性。因此,朱先生把重點放在語法上的多義句,特別是多義句式方面來探究歧義問題,在文中列舉了一些多義句式,比如“M1+的+M2”“D2+的+是+M”等。這些多義句式的“多義性”是由這些抽象的“句式”本身所固有的,而並非是由組成這些句子的具體詞的詞義引起的。比如符合“D2+的+是+M”這個句式的一個例子“反對的是少數人”。“反對的”可以指施事,也可以指受事。必須有上下文,才能確定意思。這種句式把“反對”換成別的有關動詞,如“關心的/援助的/相信的是少數人”等句子也有可能是兩種意思。但說這類句式是多義歧義句式,並不是說按照這種句式造出來的任何句子都是有歧義的多義句,要受到特定的語義制約才行。
1.3對於不能分化的多義句式,朱先生也總結了幾種典型句式,其中對“差一點/差一點沒”句式的分析成為教學中的參考答案了。其規律為:“凡是說話的人企望發生的事情,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義,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義;凡是說話的人不企望發生的事情,不管是肯定形式還是否定形式,意思都是否定的”。(188頁)例如:差一點及格了/差一點沒及格。“及格”是希望發生的事,前例表肯定意為“沒及格”,後例是否定意為“及格了”。他還具體分析了“差一點+DJ”和“差一點沒+DJ”語言上都可以有三種歧義,單憑句式結構是無法將它們分化為單義句式的,要結合具體語境來分析。
1.4朱先生研究語言的歧義現象,不僅從大量的錯綜複雜的語言事實中概括出許多帶有規律性的歧義多義句式來,而且從語法結構的角度揭示出四條帶有規律性的分化方法:a.組成成分的詞類(詞的小類、兼類)b.層次構造c.顯性語法關係d.隱形語法關係。
他發現實詞和實詞組合的句法結構總是同時並存著顯性語法關係(即主語謂語等之間的關係)和隱形語法關係(即施事和動作等之間的關係)兩種不同性質的結構關係,前者是語法層面,後者是語義層面,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結構關係總是同時影響著句子的意義,這一觀點的提出為漢語語法研究走上句法與語義相結合的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由例項對歧義分化方法再探討
3.1歧義是個涉及語言的各個層面的現象,有詞彙的、句法語義的、語用上等的原因,可以從多方面來研究歧義的分化方法。由朱先生文章分析延伸開去,除了上節朱先生提到的四種語法分化的方法外,還有語用的分化方法。下面分別舉例項來看:
(1)歧義在廣告語中的運用
“咳”不容緩(桂龍牌咳喘寧廣告)
金利來,足以自豪的世界。(金利來皮鞋廣告)
聰明的媽媽會用鋅。(三精葡萄糖酸鋅口服液廣告)
還你領袖風采。(某洗衣粉廣告)
人類沒有了聯望,世界將會怎樣?(聯想計算機廣告)
要想皮膚好,早晚用大寶。(大寶日霜和晚霜的廣告語)
這些經過創作者深思熟慮的“蓄意”廣告語,相信大家一定過目不忘,他們無一不是利用雙關使觀眾把自己的.產品和與之相關的所有美好意思聯絡在一起,增強了產品的推廣效應。
“人類沒有了聯想,世界將會怎樣?”“聯想”的本意就是指一種由此及彼的思維方式,而當觀眾聽說過“聯想”品牌的計算機,那麼它就會很自然的把二者相互聯絡,很快便加深人們對這個品牌的印象。(2)我想起來了。/政府有關部門明令禁止取締藥品交易市場。
這類語句是語音輕重停頓造成的歧義,前例當“起來”輕讀時,做補語,表趨向,意思是回想起來了;當“起來”重讀時,作賓語,表動作,意思是不想躺著了。後例停頓在“禁止”後或“取締”後意思正好相反。
(3)小張看見小劉正和他的朋友聊天。
這句話結構層次不清,“他”可以指小張也可以指小劉,沒有語境就指代不明,造成歧義了。
(4)他揹著主任和副主任偷偷地把這筆錢分別存入了兩家銀行。
這句是詞性不明引起的歧義。如果“和”作連詞,“他”是揹著兩位主任的個人行為;“和”作介詞,“他”是和副主任一起幹的。
(5)他在火車上寫標語。
這句話若只分析句法結構,“他”是施事,“在火車上”是處所,“寫”是謂詞表動作,“標語”是結果。但從語義指向角度分析,則有歧義。一是“火車上”語義指向“他”,即“他在火車上,他寫標語。”一是“火車上”語義指向“標語”,即“他寫標語,標語在火車上”。
(6)語文課上,老師問小丁:“蜜蜂給花園增添了生氣,怎樣理解?”小丁回答“蜜蜂偷花粉,花兒生氣了!”,學生鬨堂大笑,小丁還辯解道:“要是鮮花不生氣,哪來的鮮花怒放啊?”。學生對於“生氣”的解釋讓老師哭笑不得,“生氣”本身確實有“不高興”和“生機勃勃”兩層含義,但是老師已經給出特定的語境,而學生卻選擇了不合語境的“不高興”含義,並將其與鮮花怒放聯絡起來理解,此類歧義解釋鬧了笑話。
四、結語
朱德熙先生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化了歧義例項“咬死了獵人的狗”,用變換分析法分化了“屋裡擺著酒席”,這兩種結構被很多歧義研究者所引用,而這兩種分析法也成為了分化歧義的重要方法。但是,傳統語法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對歧義現象缺乏解釋力,這是漢語歧義研究起步較晚的根本原因。朱先生看出了語法現象語句構造的複雜性,提出了將結構(語法的、句法的、形式的)、語義(意義的)、表達(語用的)三者結合起來的語法分析方法。
句法對歧義的限制是最直接的,但限制的能力有限,它還要藉助於語義才能進一步把歧義排除,而語用對歧義的消除最為有效,它可以消除它們消除不了的歧義。在今後的研究中應重視言語在特定語境中的特定內涵。關注相關的上下文和語義場,突破以前的靜態研究,加強歧義的動態研究,才能更深入地瞭解、研究它,也會使這種現象的精妙處更實用。
參考文獻
1 朱德熙.漢語句法中的歧義現象.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1980.
2 朱德熙.語法答問.商務印書館,1985.
3 朱德熙.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1980.
4 朱德熙.句法結構.中國語文,1962(8-9).
5 王建華.語境歧義分析.中國語文,1987(1).
6 黎昌友.漢語歧義型別及其消除.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7).
7 吳振國.漢語模糊語義研究.華中師大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