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克塞爾以來貨幣產出相關論研究綜述論文
魏克塞爾以來貨幣產出相關論研究綜述論文
論文摘要:關於貨幣政策對產出到底有沒有影響及其影響如何,西方理論界一直存在爭論。對魏克塞爾以來的貨幣產出相關論即認為貨幣政策與產出等之間存在相關性的理論綜述如下:魏克塞爾等認為貨幣是影響真實經濟的重要因素;凱恩斯等貨幣當局能夠對產出產生影響;新凱恩斯主義得出貨幣政策能穩定總產出和就業的結論;新新古典綜合學派認為貨幣政策對產出和就業等具有強大而持續的影響力;新共識宏觀經濟學也肯定貨幣政策對產出的影響。據此得出應重視預期、明確貨幣政策目標、注重貨幣政策與其它政策的協調等啟示。
論文關鍵詞:貨幣政策,經濟週期,產出,新共識,預期
引言
作為國家宏觀調控重要支柱的貨幣政策對產出到底沒有影響以及其影響如何,西方學界一直存在爭論,並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或流派。一些經濟學流派認為貨幣與真實經濟無關,另一些認為貨幣變動對產出有重要影響,還有一些認為產出等真實經濟決定貨幣變動而不是相反。其中特別有意義的是魏克塞爾以來的貨幣產出相關論。魏克塞爾認為貨幣並非一層“面紗”,而是影響真實經濟的重要因素;凱恩斯等認為貨幣當局能夠透過控制貨幣進而對產出產生影響;新凱恩斯主義透過粘性工資和價格等理論得出貨幣政策能穩定總產出和就業的結論;新新古典綜合學派認為貨幣政策對產出和就業等真實經濟變數具有強大而持續的影響力;新共識宏觀經濟學等流派也肯定貨幣政策對產出的影響。本文試圖對這些研究進行綜述,據此進行述評並得出有關貨幣政策調控的啟示。
一、魏克塞爾以來凱恩斯以前的貨幣產出相關論
在瑞典經濟學家魏克塞爾之前,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認為貨幣只是一層面紗,對產出沒有實際影響。而魏克賽爾認為貨幣並非一層“面紗”,而是影響真實經濟的重要因素他在其1898年的《利息與價格》一書中提出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的背離是造成經濟累積性波動的根本原因,認為要穩定貨幣,只有依靠銀行自覺地調整利率政策才能實現經濟均衡,即採取盯住物價和利率的政策。實際上提出了以利率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主張。其繼承者繆爾達爾(KarlGunnarMyrdall)和林達爾(ErikLindahl)進一步闡明瞭魏克塞爾的貨幣政策理論學說。繆爾達爾(1963)加進了預期因素;林達爾(1963)則主張貨幣政策機構對物價水平施加影響所使用的最重要的手段是對銀行存、放款確定利率,包括調整一般利率和對各種存款放款確定有差別的利率。霍特里(RalphG.Hawtrey)等極大地受到魏克塞爾的影響,都認為貨幣是引起經濟週期的主要因素。霍特里在1913年到1937年間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了純貨幣經濟週期論的觀點,認為“經濟週期不過是顯著的通貨膨脹或通貨收縮一個縮小了的翻版而已。”哈耶克的貨幣投資過度論認為,經濟週期波動的主要原因是在貨幣方面,是透過貨幣因素造成的生產結構的失調。
二、凱恩斯主義以來的貨幣產出相關論
⒈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產生於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的背景之下。凱恩斯(Keynes,1936)認為貨幣數量的`增加既會影響物價也會影響產量,且首先影響產量。因為就業量決定於總需求,而總需求又決定於消費傾向和一定時期的投資量,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在於資本邊際效率的迴圈性變動,有效需求不足導致了經濟的波動和非均衡。認為貨幣是外生的,貨幣當局能夠透過控制貨幣進而對產出產生影響,必須採取反週期的貨幣或財政政策以穩定經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主張很快為學術界和政策制定者所接受。凱恩斯及其追隨者認為,由於貨幣工資剛性的存在,貨幣存量的變動必將導致生產及總需求等的持續同方向變動,即貨幣是非中性的,貨幣政策因此被認為有效。
⒉新凱恩斯主義。70年代滯脹之後,面對貨幣主義、理性預期理論等學派的挑戰,新凱恩斯主義在繼承原凱恩斯基本理論和借鑑其他各學派有用成分的基礎上嘗試從不完全資訊以及粘性工資和價格等理論出發,說明貨幣變動影響真實的經濟增長,並得出貨幣政策能穩定總產出和就業的結論。其提出的信貸配給理論認為,在信貸市場中,利率機制和配給機制同時起作用,市場存在多重均衡且經常處於無效率的均衡態,只有政府幹預才能有效地修正信貸市場失靈。私人部門對未來貨幣政策的預期行為至關重要,因而要重視貨幣政策的可靠性,貨幣政策應逐步向通貨膨脹目標調整。即透過調整名義短期利率進而改變實際利率以適應經濟的變化,從而彌補預期通貨膨脹的變化。克拉裡達、加利和格特勒(Clarida,GaliandGertler)提出了新凱恩斯主義的貨幣政策觀點,即最優貨幣政策是實行通貨膨脹定標的貨幣政策。費爾普斯與泰勒(PhelpsandTaylor)發現,即使在理性預期條件下,宏觀經濟政策也是有效的。一個合適的貨幣政策規則的使用即使是在理性預期和人們知道規則的情況下也能夠減少波動。
⒊新新古典綜合學派。20世紀80年代後,新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爭論導致了宏觀經濟學領域出現了新的融合化趨勢,被稱為新新古典綜合學派,它承襲了綜合學派和新古典經濟成分,並將強貨幣中性加到實際經濟週期理論,以價格粘性為基礎提出政策建議,認為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即堅持貨幣產出相關論。在新新古典綜合模型中,認為貨幣政策對產出和就業等真實經濟變數具有強大而持續的影響力,貨幣當局可以利用貨幣政策來加速經濟的調整過程,貨幣政策不僅是理論有效的而且是實施有效的。該學派主要包括兩種觀點:一是從肯定上講,經濟波動不能離開貨幣政策來解釋或理解。二是從規範觀點看,總需求必須透過貨幣政策管理以產生有效的經濟結果。強調貨幣政策要以接近0的通貨膨脹為目標,採取通貨膨脹定標的貨幣政策框架。同時,要提高貨幣政策的可靠性,採取簡單、透明的貨幣政策規則。古德弗倫德(Goodfriend)得出:近二十年來世界上低且相對穩定的通貨膨脹已經證明了其價值,新新古典綜合模型為價格穩定提供了理論基礎。Taylor認為,貨幣政策規則對執行通貨膨脹目標和評價該政策都是一個重要的工具。如果中央銀行繼續集中於價格穩定並保持通貨膨脹穩定且較低,可預期目前宏觀經濟穩定的程度將會持續。ClaudioMichelacci認為,最優的貨幣政策規則是以通貨膨脹為目標,這被稱為合意的價格水平穩定或者通貨膨脹目標。
⒋“新共識”宏觀經濟學。新凱恩斯主義基於凱恩斯的基本信條且兼收幷蓄各派的觀點,到了90年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它認為貨幣政策能有效地實現低通貨膨脹率的目標,從而有益於經濟的健康增長。經濟活動的水平圍繞著由自然失業率決定的非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波動。在長期中,通貨膨脹只是一種貨幣現象,通貨膨脹的幅度和利率有關。供給決定需求,有效需求不會對長期經濟活動起決定性作用,而調節供給卻能夠對經濟活動起決定性作用。這種貨幣政策作用提升而財政政策作用下降的經濟政策主張被稱為宏觀經濟政策的“新共識”(NewConsensus)或“新共識”宏觀經濟學。其代表人物有Meyer,Arestis和Sawyer,同時也包括Clarida,Gali和Gertler以及McCallum。Arestis和Sawyer認為,貨幣存量是內生的,通貨膨脹目標是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它是新共識宏觀經濟學中一種重要的理論和政策成分,低的穩定的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是重要的。貨幣政策透過利率影響總需求從而最終影響通貨膨脹率。長期中通貨膨脹率是貨幣政策能影響的唯一的宏觀經濟變數。
三、述評與啟示
綜上述可知,在貨幣政策與產出關係的問題上,魏克塞爾、凱恩斯主義、新凱恩斯主義、新古典綜合學派以及“新共識”宏觀經濟學等都堅持貨幣產出相關論。據上述分析進行述評並得到如下啟示:
⒈各學派均肯定貨幣及貨幣政策的作用並主張以貨幣政策穩定產出等。魏克塞爾以來的相關理論均認為貨幣、貨幣政策是非常重要的,透過相關假設及論證得出以貨幣政策能穩定產出的結論,即肯定國家對經濟的調控作用。從現實來看,市場並不是完全競爭和完全資訊的,並非萬能並總是處於出清狀態,市場常常處於失靈狀態,需要國家政策的相應調控。這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宏觀調控是有啟發與借鑑的。
⒉應重視預期的作用,謹慎地運用貨幣政策,把握其運用的度與規則。從魏克塞爾的繼承者到凱恩斯及其繼承者都重視預期以及政策規則的作用,這啟發我們在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時不可忽視企業、居民等預期對政策結果的影響。在日趨複雜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微觀主體的預期及其行為對貨幣政策的調控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樣,在政策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應注意把握適當的度和規則。既要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進行相應的微調、預調,又要善於把握其範圍與程度,應在一定的政策規則下進行。
⒊在貨幣政策目標方面的啟示。穩定幣值是大多數學派一直都比較重視的最終目標,而通貨膨脹目標制則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國家也採用它作為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這對於我國貨幣政策的調控和操作也具有一定的啟發。在中間目標方面,主要是利率和貨幣供應量。不同的學派於此有不同的看法。但總的來看,利率目標適合運用於市場經濟比較發達和完善且利率與貨幣需求相關性較強的國家,貨幣供應量目標則主要運用於市場經濟體系不太健全,利率與貨幣需求及貨幣供給相關性較弱的國家。在不同的國家或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其中間目標也是變動的。
⒋貨幣政策需要與其它政策協調配合。貨幣政策是一種總量的間接的調控政策,對於結構方面、微觀方面、結構方面的調控不足,而且效果不夠直接,而這正是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等的優勢所在。而且貨幣政策因時滯、效果不對稱性等原因的影響,需要財政政策等的協調配合,從而達到其最佳效果。因此,貨幣政策需要與財政等政策協調配合使用。這可用來解釋各國宏觀調控中對於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共同運用。
參考文獻
1 瑞典)魏克賽爾(Wicksell, K.)著:《利息與價格》,商務印書館,1959年。
2 瑞典)林達爾著;陳福生,陳振驊譯:《貨幣和資本理論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63年。
3 哈伯勒著;朱應庚,王錕,袁績藩譯:《繁榮與蕭條》,商務印書館,19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