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觀念多角度審視資訊科技課堂教學論文
轉變觀念多角度審視資訊科技課堂教學論文
論文摘要:社會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使得資訊科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怎樣適應新時期社會、學校、學生對資訊科技課程的要求,資訊科技教師需要多方面綜合分析,讓資訊科技教學更有生機。本文嘗試從自身教學出發,轉變觀念,多角度審視資訊科技課堂教學,尋找讓資訊科技課堂教學能更有效的方法。關鍵詞:資訊科技課堂 有效教學
論文關鍵詞:資訊科技課堂,有效教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資訊科技的教學也隨著這些變化而悄悄地發生著改變,從教材的改變,教學內容的改變,到教學物件的改變,無一不對從事著資訊科技教學的教師提出更多的要求,這些改變也使資訊科技教師隨時在思考怎樣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使課堂教學更有效,讓學生能學到更多。
第一,教師要轉變觀念
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是由教與學兩方面組成的,而且重點應該在學生的“學”上,無論教師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學”。明確教學不是為少數學生的成長服務,而是面向全體學生,透過教師的科學指導和服務,讓全體學生主動發展,從而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資訊化社會,資訊科技成為人們在生活中需要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資訊科技課需要適應這樣的要求,使全體學生能樹立起正確以及規範地使用資訊科技的方法與思維。
例如: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及教學要求,將技能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關聯起來。在上電子表格操作的時候,恰逢期中考試結束,所以在教學時就以學生期中考成績統計表為例項進行教學,當開啟成績統計表時,學生感覺非常熟悉,不用教師提問,學生自己就提出了“如何按總分排出大家的名次?”這類的問題,接著教師稍做引導,再由自主完成任務的學生來示範操作,教師進行點評;然後學生練習。學生完成排序後,表中出現了總分相同的同學,教師再進行引導,“對於總分相同的同學誰排在前面,誰排在後面呢?”學生又積極思考如何處理總分相同的排序問題。很快就有學生提出按姓氏筆劃為序,也有學生提出按學號、按性別等,從而自然地引出了多關鍵字排序的問題。透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們就能自然而然地知道電子表格在生活中處理資料的過程,以及今後遇到問題怎樣進行解決,思路是怎樣的。
第二,教師要重新認識學生。
現在的學生接觸資訊的方式很多,知識面相對也比較廣,資訊科技的水平也一年比一年提高,對資訊科技課的要求也不再侷限於一些書本上的操作知識,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雖然現在零基礎的學生不多了,但在學習中,對知識接受程度的不一,學生間還是會有新的差異產生。這種差異問題是肯定的、也是必然的,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當今資訊科技課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點,也是一個難點。但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學生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可利用資源,正是由於學生間的這種差異,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學習能力強的同學來充當教師的“小助手”、學生的“小老師”,以彌補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這種由一個學生教另一個學生的個別化教學方法能促進各類學生的共同發展,同時培養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意識,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例如:在上“演算法及其實現”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因為班級裡有學生在選修課上已經接觸過這些內容,因此在教學時就讓這幾位同學不用完成課堂上的作業,而給他們佈置的作業變成了幫助其他同學,這些同學在給別的同學指導時非常的耐心仔細,而其他同學也非常開心有問題可以及時找到能幫助自己的人。課堂雖然看上去有學生走來走去,似乎有些亂,但其實是亂在有序,指導的學生因為自己提前掌握了這部分內容,可以去教別人而有些驕傲,被指導的學生也對同學給自己講解很有親切感。
在學生自主學習或具體操作過程,特別是在開放式課堂中,很容易出現許多學生同時在向老師求助,而老師根本就忙不過來的情況發生。所以應在教學中多注意觀察哪些學生順利完成任務、哪些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有新方法,多予以鼓勵表揚,並讓他們作為老師的助手;然後由一人或兩人負責輔導一組同學。這樣做,不僅減輕了教師的壓力,使教師能有重點地輔導某些方面的問題或某些同學;而且解決了輔導不過來的問題,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時的指導,且學生間的輔導有其特點,也易於交流,那些不好意思問老師的學生,可以問同學,既解決問題,又促進同學間的交流,增進友誼,同時還鍛鍊了“小老師”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教師要上好課。
上好課不是勤懇、敬業地給學生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學生在課堂上透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獲取知識,提升能力,豐富情感,完善人格,促進全面發展,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興趣、學習思維、學習智慧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上好課”的含義是讓學生學會、會學、學好。要圍繞如何讓學生有效學習、有意義學習採用和創新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儘可能讓學生去學習、去探索、去體驗。教師自己學會“懶”教學,就如葉聖陶先生講的“教是為了不教”。
例如:在講網頁的設計與製作這章內容時,圍繞著教材內容與教學要求,將整個教學歸納為一個主題,完成個人主頁的製作,由學生自行分組,選好小組長,討論出製作的主題、小組的分工,各人負責的製作部分等。將學生要學習的內容以類似於計算機軟體工程中軟體開發的過程來分工合作。給學生蒐集了一些網頁製作比賽獲獎的作品看,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元素,如何自己來完成。同時,引導學生結合網頁製作工具同一系列的軟體學習經驗,舉一反三,知識遷移。要完成這樣一個階段的學習,教師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來設想好學生每一環節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準備各種需要的素材和技術支援,一環扣一環地將知識點自然地滲透在各個階段學習中。
當然,這裡說的'上好課,不是說光光上好一節課,而是要堅持上好每節課。要長期上好每節課,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必須抓自身的專業成長,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加強自主學習,要從經驗型教師向學習型教師、研究型教師轉型,只有實現這種轉型,才能滿足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不斷獲取新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水平。勇於實踐反思,在反思中吸取經驗,在反思中規範行為,在反思中提升能力。
第四,教師要認真合理評價。
由於資訊科技教學中很注重學生應用技術來完成作品的製作與創作,同時學生對自己所完成作品的最終結果十分重視,因此,及時認真合理的評價,不僅能使學生在學習結束後得到一個反饋,也能激勵學生下個階段的學習。教學評價的目的在於對教學的診斷、反饋、評定、調控和激勵,它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是改進和提高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資訊科技教學中,學生作品展示是教師進行評價的最佳平臺。在學生展示作品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評價作品的優缺點,再讓其他學生根據該生所發表的評論,談談自己的感受,發表不同的看法。遵循多元化、公平性、激勵性原則,儘可能地把學生的成果客觀、公正地評價出來。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所完成任務及時的評價,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課堂教學評價不僅是放在學會知識上,而且更加註重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所以在對學生資訊科技知識進行評價時,我們更注重對學生資訊素養和綜合能力的評價。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技能,看學生作品的創意構思。為促進學生自律和自我提升,最好將全部評價指標向學生開放,明確目標是學生實現自我教育的前提。學生的某項能力的評價結果,不是單一的方面提出的,而是由多方位在一定時間觀察的基礎上,經過多次評價得出的,使評價後學生得到的評價結果是公認的和可靠的。
總之,要使課堂教學更有效,教師可以開拓眼界,多方面探索。作為資訊科技教師,只有深入研究本學科內在特點,結合學科具體要求,在課堂有效教學上做出持之以恆的探索與嘗試,加強資訊科技課堂的教學研究,不斷完善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為依據,堅持課程改革和創新精神,面向全體學生,不斷反思,就能使讓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更有效。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教司、師範司.技術課程標準研修(資訊科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顧明遠,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個學生[J].中國教育學刊,2011(4)
3 楊玲,新課程背景下資訊科技課堂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