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掘進巷道洩壓孔的設計與應用

論文:掘進巷道洩壓孔的設計與應用

  摘 要:做好煤炭資源的開採工作,能夠為人們提供重要的動力能源,同時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眾所周知,煤炭資源的開採工作,危險係數較高。提高礦井工作的施工技術,能夠有效改善礦井生產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為保障礦井安全生產工作的順利進行做出重要貢獻。掘進巷道大直徑順層長鑽孔預抽消突技術是採掘工作中防止煤層片幫控制巷道成型、瓦斯突發問題的重要技術手段,對於大幅度降低採掘工作過程中的危險係數具有重要意義。

  礦井開採範圍和深度在不斷增加,煤和瓦斯的突出巷道片幫等問題成為了威脅礦井安全的重要因素。煤層的基礎引數和地應力等都在不斷增大,嚴重威脅著礦井的安全生產工作,同時煤和瓦斯頻頻發生一些突發事故,將會直接影響到礦井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想要保證礦井生產的安全和穩定,就需要針對煤層和瓦斯進行嚴格的控制和管理工作,做好防突、片幫工作的各項具體措施。

  1 掘進巷道洩壓孔的設計與應用的重要性

  在進行實際的開掘過程中,因為高應力下的煤層透氣性較低,導致煤層自身的危險係數加大,同時瓦斯一向是煤炭開採工作中的較大阻力,瓦斯的危險性極高,極容易發生一些突出問題,導致煤層出現爆炸等現象,從而引發整個礦井工作的安全事故發生[1]。

  開採保護層是一種有效防止瓦斯和煤層出現突出問題的有效措施,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能夠起到良好的`防護作用[2]。

  某公司所屬煤田煤層埋深比較深,礦壓顯著,掘進工作面片幫、垮幫比較嚴重,對礦工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同時造成掘進巷道成型差,質量不達標等問題,嚴重製約了我隊的安全質量標準化工作。

  2 掘進巷道洩壓孔的實際研究情況

  防治煤和瓦斯的突出問題,需要“四位一體”這些措施的綜合應用,這些措施將需要進行防護的重要過程全部包含在內,能夠在實際應用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我國對於掘進工作面的防突工作十分重視,透過超前鑽孔、預排瓦斯、開採解放層等措施,儘可能地提高掘進工作面開採作業的安全效能和穩定效能。但是從不斷髮生的一些安全事故當中看,我國在進行開採作業的防突工作時,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很多防治措施在實際使用當中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導致這些重要的防治措施並不能夠完全發揮其真正作用[3]。

  3 掘進巷道洩壓孔設計

  3.1 4201運順工作面綜掘機截割進刀及洩壓孔佈置方案

  該方案的卸壓孔佈置及引數對於掘進巷道洩壓孔的設計工作具有重要影響。佈置形式主要為,掘進工作面是矩形斷面,每班出班前在兩側距幫200 mm的煤體內,每側各垂直佈置5個卸壓孔間距600 mm。壓區域為距幫500 mm,具體的引數為:幫部每個卸壓孔直徑為41 mm,深度2 500 mm,中心洩壓孔為綜掘機截割頭進孔,深度0.8 m。

  掘進巷道迎頭卸壓原理是掘進巷道迎頭卸壓,採用大直徑深孔卸壓方法,其卸壓原理,如圖1和圖2所示,該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應力條件,使得掘進工作在低應力區進行。

  瓦斯抽放是防治煤礦瓦斯威脅的重要措施,在進行瓦斯抽放的實際工作之時,需要針對這項工作進行施工前的準備工作。詳細考察瓦斯抽放的工作環境,儘可能地減少在實際施工中出現突發狀況的可能性。

  一邊進行瓦斯的抽取工作,一邊進行煤炭資源的開掘工作,是當前煤礦進行開採的重要方法,對於防止瓦斯濃度超出一定限度和減少瓦斯的突出問題具有良好作用。

  鑽孔對於瓦斯的抽放範圍具有重要影響,以往的施工技術因為工藝水平的限制和鑽孔裝置的不夠精良,對於一些大直徑鑽孔始終不能有效進行施工。具體情況,如圖3所示。

  3.2 掘進巷道大直徑順層長鑽孔預抽消突技術的具體應用

  在進行抽放瓦斯的過程中,採用了大直徑順層長鑽孔的方法,針對掘進工作面進行主要的施工工作,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採用大直徑順層長鑽孔預抽消突技術,需要根據它的卸壓消突理論進行具體的實際操作。在進行實際的瓦斯抽放工作之前,就需要做好順層長鑽孔抽放瓦斯消突措施施工方案的設計工作。在進行具體的操作之時,需要根據設計方案中的各項工序有步驟地進行。

  4 結 語

  想要保證煤炭開採過程的安全,就需要針對瓦斯及巷道來壓片幫做好相應的處理工作。掘進工作面大直徑順層長鑽孔預抽消突技術是當前煤礦企業進行煤炭資源開採的重要方法,能夠有效抽放出礦井下的瓦斯、釋放煤層壓力、防止片幫傷人、保證巷道成型、提高掘進巷道質量標準化以及對於保障煤炭開採作業的安全具有良好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明舉,盛鍇,郝富昌,等.大徑孔預抽煤巷條帶瓦斯技術的最佳化及應用 [J].煤田地質與勘探,2014,(6).

  [2] 張紅兵,王凱.“三軟”煤層順層大直徑長鑽孔區域消突技術研究[J].煤 炭技術,2014,(5).

  [3] 謝雄剛,李希建,餘照陽.順層鑽孔預抽突出煤層瓦斯技術研究[J]. 煤 炭科學技術,2013,(1).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