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計算機專業課程模組式教學改革初探論文
中職計算機專業課程模組式教學改革初探論文
論文導讀::中職計算機課程是以培養中高技術工人為目標的。計算機專業課程“模組式教學”背景分析。模組式教學”在計算機專業的具體實施。嚴重影響了培養目標的實現。
論文關鍵詞:中職,計算機,模組式教學,培養目標
1、 前言
中等職業教育要想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目標,必須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教育,其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對現行的教學模式進行變革,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滿足和適應學生就業以及創新的需要。
“模組式教學”是從國外引進的一種較為先進的職業技術教學法,是將各學科課程的知識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再將知識點按其內在邏輯組合成相對獨立的單元,然後根據不同職業崗位群或技術領域的職業能力需要,將相關的單元組合成教學模組,每個“模組”包含一個實作專案以及該專案所涉及的相關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透過實作專案的完成而完成相關理論與實踐知識的學習。這種方法打破了原來的課程體系,以技能為主線,將理論知識與技能要求融為一體。
2、 計算機專業課程“模組式教學”背景分析
中職計算機課程是以培養中高技術工人為目標的,學生既要有專業知識,更要有實踐技能。但受客觀因素的限制,以往計算機專業課程設定在“教”和“學”兩方面都存在不少弊病,使得學生普遍存在“理論不精,技能不強”的狀況,不少學生畢業後不能學以致用培養目標,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跟不上計算機技術發展的步伐,操作技能也不能令人滿意,嚴重影響了培養目標的實現。
2.1學生學習基礎差。
眾所周知,礙於生源問題,中職學校的學生文化理論知識都比較薄弱,對計算機的認知程度也很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計算機課程中的理論知識一般興趣都不大,缺乏積極性和熱情,怕學厭學心理嚴重,單靠死記硬背來應付專業理論考試。當進入專業課實操教學階段,由於專業理論知識當初掌握不紮實,計算機中的許多術語、原理、命令等等總讓許多學生如墜霧裡,以致無法做到理論指導實踐,上機操作時不知從何下手,結果造成學習效果不好。
2.2教學內容重複、陳舊。
計算機專業很多教學內容存在著重複現象,例如《計算機應用基礎》、《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計算機網路》等課程都存在著重複,學生在第一門課程中學過後,其他課程就沒有興趣再聽了,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期刊網。而且很多教材還停留在舊版本,教學內容未能與社會需求對接,缺乏系統性和實用性。
2.3專業課程設定不合理,教學時間安排跨度大。
目前大多學校的計算機課程設定普遍存在高、大、全的特點,缺乏實用性。同時專業技術課的教學安排時間跨度大,同一個計算機教學往往被拆分為兩個學期,導致了學習連貫性的破壞,容易造成遺忘,人為製造了學習難度,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不到調動,專業技術能力得不到發展。並分派兩套師資實施教學,致使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難以形成有機結合,各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得不到協調統一,教學資源不能合理籌劃安排。
2.4缺少高素質專業課教師。
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教師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的,且學校對教師專業培訓重視不夠,教師缺乏或沒有機會和外界同行交流,沒有機會外出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不少教師教學靠自學或吃專業老本。另外,很多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都是經歷過普通教育的,有些傳統的思想早已在上學的時候就已根深蒂固了培養目標,習慣於以“教師為主體”、“課程為中心”進行講授,這些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
3、 “模組式教學”在計算機專業的具體實施
針對以上存在的教學問題,可嘗試在計算機專業課程實施“模組式教學”。
3.1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調整課程設定。
中職計算機教學的培養目標定位是:培養適應社會、市場需求的,不僅掌握本專業知識,同時掌握必要計算機應用技能的中等應用人才。所以進行計算機課程設計時,除了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外,還要考慮實用,要有機整合理論和技能教學內容,把學科型系統性的課程結構調整為以崗位技能培養為目標的專業課程教學模組。
從“實用性”、“操作性”的大體方向出發,可把課程首先按適用工種分模組大類,各大類模組下再設課程模組,各課程模組裡具體設定課題模組。例如中職計算機專業課程可設定以下模組:
(1)辦公模組(計算機應用基礎、Microsoft Office、辦公自動化裝置使用與維護、常用工具軟體)。
(2)多媒體、圖形影象製作模組(PhotoShop、CorelDraw、平面設計基礎、多媒體技術應用)。
(3)計算機硬體維護與網路維護模組(計算機裝配件與市場、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計算機網路基礎、計算機網路技術、網路安全技術)。這些模組之間是相對獨立的,在安排教學時一定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地開設各模組各課程,每一門課程都連續利用數週時間集中完成教學。“模組式教學”強調的是有講有學,循序漸進,邊學邊練。此做法可以使學生學習目標明晰化,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學習更主動、更用功,教學質量有大幅度的提升,使教學更貼近企業和學生要求。
3.2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計算機課採用講、演、練(機械式的模仿),學生不能運用所會的零散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在就業中處於弱勢,相當多的學生找不到對口的崗位。任務驅動法和專案教學法被大多數人認可。教師講完後讓學生上講臺自己操作演示,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任務驅動法是教師巧妙地將要傳授的知識和技能蘊含於某個任務之中,該任務是面向知識與技能的,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教師引導完成任務,達到讓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目的。專案教學法是師生透過設計一個“專案”工作,而專案本身是以開發某一個產品、建設一個工程或提供一項服務為目的的真實或模擬環境,教學過程是面向專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整地經歷專案的過程。透過完成多個這樣的專案訓練,學生就能夠擔任計算機行業某個崗位的工作期刊網。
例如,在上《計算機基礎》中有關WORD部分的內容時,可以先具體介紹相關操作步驟,然後要求學生課後製作一份海報。然後組織把全體同學的作業進行了展示,由學生自己評選出優秀作品。在製作過程中培養目標,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評選的過程中,同學之間互相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可以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學習的目的。
3.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計算機教師的專業能力決定著教學質量,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在計算機專業教師的培養中,應注重使他們既具備紮實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較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專職教師是教學任務的主要承擔著,應利用假期時間積極參加職業實踐,瞭解勞動市場對計算機人才需求情況,增加職業經驗,從而及時調整在校的專業教學目標和改革教學方法。另外還需聘請有實際崗位經驗的校外師傅(技術人員)兼課,設法組建一支既能講授專業理論,又能指導學生實訓的複合型專業教師隊伍。
3.4分模組考核。
從考核方式上來看,中職計算機課程傳統考核形式是在期中、期末考試時以理論、操作試卷分別檢測,這種方式很難正確評價一個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而“模組式教學”可以以每個模組的學生活動能力和進步情況等為依據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評價。在各個模組學習結束後,可以以實際工作的需求設定“作品”試題進行考核操作技能,以該“作品”在完成過程中的方法與技巧、注意事項等為理論考核,系統、綜合、全面檢測學生在該模組訓練中達到的水平。這樣的做法既有利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也有利於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4、 結束語
“模組式教學”在實施過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職業教育形勢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深入,模組化教學將會不斷地完善,其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胡大威.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07;
[2]姜大源.關於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理性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6;
[3]劉重慶.關於模組課程的誤解和澄清[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1;
[4]羅靜.淺談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的教學改革[J].科學諮詢,2009;
[5]趙國蓮.對中職學校計算機教學的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
[6]董奇.有效的學生評價[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7]蔣慶斌,徐國慶.基於工作任務的職業教育專案課程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