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學教學中轉變學生迷思概念的策略論文
初中科學教學中轉變學生迷思概念的策略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新課標教育提倡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樹立正確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轉變傳統教學方法是必然選擇。就當前我國初中教育現狀來看,在科學教學中學生迷思概念現象尤為突出,主要是指學生頭腦中對科學概念的認知不足或錯誤,嚴重違背科學原理,不利於學生培養科學素養,奠定未來發展基礎。迷思概念形成原因主要是由於日常學習生活中,個體認知水平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導致。由此,本文主要就初中科學教學中轉變學生迷思概念的策略,就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培養初中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初中教學;科學教學;迷思概念
初中學生在接受義務教育之前,受到生活中細微末節的影響,擁有一些現象的觀察和體驗,潛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認知水平,並逐漸形成一種概念,這些概念就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但是有很多概念缺失,以至於同客觀事物存在背離現象,出現錯誤的概念。這些概念在學生頭腦中長久存在,同科學概念存在明顯的差異,被稱之為迷思概念。迷思概念並不能深入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只能表露出事物的表面現象,同科學理論嚴重背離,阻礙學生深入感悟科學概念。由此看來,加強對學生迷思概念轉變策略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對於學生未來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1學生迷思概念成因
1.1日常生活環境: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其中包括物理、地理、化學和生物等學科,同人們日常生活存在密切的聯絡,但是由於初中生自身特性,年齡較小,身心不成熟,看待很多事情都是憑藉自身經驗和感性得出最終結論。諸如,學生認為燃燒只能透過火來點燃,金屬物體不能燃燒等,還有很多初中生認為月亮只能在晚上看到,高溫物體內含有的熱量較多,這些迷思概念在初中生頭腦中普遍存在,甚至有很多學生認為四季變化是由於地球和太陽之間距離導致的。與此同時,由於生活習慣產生的迷思,我在心裡想的.會被錯誤認知為心臟的功能,出現心腦功能混淆,這種現象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公認的道理,認為思考是經由心臟得出的,但是這種認知同樣是錯誤的。
1.2個體認知方式:學生在個人成長過程中,對於新鮮事物總是憑藉自身的喜好來看待,這種思維方式普遍存在人們心中,同時也是人們在探尋事物發展規律的主要方式。但是由於初中學生自身年齡較小,認識水平偏低,經驗較少,思維方式不健全,很多並非是事物的屬性歸結為事物本質屬性。諸如,學生會將鯨魚當做魚類,因為名稱中有魚;蝙蝠看做是鳥類,因為有翅膀會飛;學生會認為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因為用腳踢一下球,球會向前運動,不踢球,球就不動。正是這種個體認知方式的侷限,總是憑藉自身總結的經驗去看待事物[1],造成迷思概念的產生。
1.3教師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市場採用強制性知識灌輸方式,無論學生能否完全消化,都採用這種強迫性的教學方法,致使學生知識吸收不充分,對科學認知存在侷限。諸如,在講解酸雨的概念時,很多中學生認為酸雨就是酸性的雨水,實際上由於空氣中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於水會使雨水的pH值小於7,只有PH值小於5.6的酸性降水才能被稱之為酸雨。教師在講解某些科學道理過程中,過於側重章節中重點知識的作用,忽視這部分知識在整個學科中所佔據的地位,概念講解的片面,最終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迷思概念,阻礙學生科學認知水平提升。
2迷思概念轉變策略
2.1運用科學方法探查學生迷思概念:轉變學生頭腦中迷思概念的方法有很多種,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方法,由於學生自身年齡較小,所以應採用更為柔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接受。透過訪談法來轉變迷思概念,例如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方面進行探究,很多初中生認為光合作用只有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才能進行,夜晚在燈光的照射下不能進行,同時也有部分學生認為植物在無光的環境中就不能進行呼吸作用。這些迷思概念並不是在書本中學到的,而是透過相關概念的講解憑藉自身認知和經驗分析得出,透過這種訪談法能夠進一步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為後續科學學習奠定基礎[2]。
2.2營造教學情境:學生基於頭腦原有認知結構來看待新鮮事物,如果同自身原有經驗進行整合,那麼很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完善知識結構。如果新知識同原有認知和經驗存在矛盾衝突,那麼需要理順認知結構,才能逐漸接受新知識,而這個過程是非常複雜且漫長的,教師如果缺少合理有效的策略,那麼很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將原有構建的知識結構淡忘。所以,對於學生迷思概念的轉變需要建立在原有學生知識結構上,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2.3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互相轉變迷思概念,這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並非被動的聽教師知識講解,而是主動的參與其中,構建自身的知識結構[3]。這樣做不僅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在激烈的思維碰撞中,重建知識結構。
3結論
綜上所述,初中生由於自身年齡較小,認識水平存在侷限,知識結構仍然需要不斷完善,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對於科學概念容易出現認知錯誤現象,從而形成迷思概念。迷思想象的出現受到教師教學方法、個體以及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針對此類問題,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就此加強教學實踐環節,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消除迷思影響,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念,奠定未來發展基礎。
參考文獻:
[1]姜旭英.科學教學概念轉變策略之研究[D].浙江師範大學,2013.
[2]周建秋.初中科學教學中學生迷思概念及其轉變模式[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3,22(1):104-105.
[3]柴毅波.初中科學教學中迷思概念轉變的實踐與探索[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12,22(4):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