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期間應重點關注學習和道德習慣的養成論文
小學期間應重點關注學習和道德習慣的養成論文
論文摘要:小學期間應重點關注學習和道德習慣的養成-
論文關鍵詞:小學,期間,重點,關注,學習
我們教育孩子,就是要引導他們用正確的標準要求自己,按正確的標準去做事情,才能形成良好的習慣,形成高尚的品質,長大以後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在小學期間,小學生應該養成的習慣很多,比如:學校習慣、生活習慣、勞動習慣、讀書習慣、道德行為習慣等。但,應重點關注小學生學習習慣和道德習慣的養成。
一、關注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當孩子在幼兒園時,他們的主要活動是遊戲,玩是他們的功課。幼兒在玩中學習知識,開拓眼界,培養性格,讀書學習不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因此,關注幼兒的學習習慣無從談起。當孩子從幼兒園跨入小學的大門,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習成了他們的主要任務,每天聽課才能培養他們認真聽講的習慣,每天寫字看書才能培養他們學習衛生習慣,每天做作業才能培養他們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小學期間是小學生學習起始期,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健期。習慣的養成好像一張等待作畫的白紙,塗抹了把它擦去是難以達到預想的效果,小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越早越好,反之,矯正不良習慣再去培養一個好的習慣需要很多努力。
二、關注學生道德習慣的養成
幼兒期,主要是對幼兒與別人的交往進行教育如:幼兒的禮貌、膽量、團結其他小朋友等。但這種教育是在發展心理、性格層面上進行的,為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打下基礎。進入小學以後,孩子的.生活環境發生變化。首先,孩子要從熟悉的家庭關係轉變為開始學習適應的師生關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血緣關係,父母主要是從對孩子的愛撫中,從關心孩子的吃飯、穿衣、語言活動、遊戲中去引導他們,滿足他們,要求和限制他們。而師生關係不同於家庭關係,老師對學生要求往往會使剛入學的孩子感到新奇和不適應。老師的表揚、批評、指導會引起孩子強烈的情緒反應,形成或好或壞的師生關係。如果孩子與老師和同學的關係融洽,他們的信任感、大膽開朗等良好性格和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等良好品德就會發展起來。積極健康的師生關係就屬於道德層面的問題。其次,孩子在家庭中是父母及長輩們關注的中心,經常獲得父母及長輩們的忍讓和呵護;在學校老師對他們提出新的要求,怎樣和同學友好相處,怎樣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怎樣遵守小學生守則及履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等。第三,由於孩子的學習成為家庭生活的新內容,必然引起家庭氛圍與親子關係的變化,家庭必然會提高對孩子的要求,如果這個變化是合理的,孩子的心理性格品行也會健康的發展起來。進入小學以後,孩子生活在班集體之中,學會關心別人,體諒別人,為了大家的利益而抑制自己的願望和要求等,這些都是孩子要學習的道德課程。其內容包括對待老師、對待自己、對待家人、對待社會等諸多方面,教師應給予重點關注。
道德是人與人相處的規範和準則,小學期間小學生的人際關係的建立,為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學會做人是他們根本任務。在小學期間,切不可只關心孩子學習成績而忽視孩子道德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