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景點導遊詞

紅旗渠景點導遊詞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河南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下面我們來看看紅旗渠景點導遊詞,歡迎閱讀。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安陽旅遊觀光,我是你們的導遊員小王,坐在我旁邊的這位,就是我們的安全大使楊師傅,他具有多年的駕駛經驗,技術嫻熟,由楊師傅開車大家儘可以安心,各位在安陽旅遊期間,就由我和楊師傅為大家提供服務,有什麼需要請您儘管提出來,我們將盡最大能力為您提供幫助。願我們的用心服務,能為您的旅途,帶去一分溫馨,送上一份貼心,也祝願我們的此次行程能為您留下一段美好回憶。

  很多朋友可能都是第一次來安陽旅遊吧!下面我就安陽和我們要遊覽的殷墟景區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安陽位於河南省最北部,地處晉、冀、豫三省交匯之處,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在歷史上,曾先後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被譽為七朝古都,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

  提出紅旗渠呀!首先我先給大家介紹下紅旗渠的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在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豪邁氣概,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開始了"引漳入林"大會戰,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一錘一釺,苦苦幹了10年,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過了211個隧洞,架設了152座渡槽,終於建成了盤繞太行山長達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紅旗渠。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共有189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256名民工重傷致殘。

  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善了林縣人民"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惡劣生存環境,解決了57萬人和37萬頭家畜的吃水問題,使林縣54萬畝貧瘠的土地得打灌溉,農業生產得到了極大提高,同時也帶動了工業、交通、能源、建築等方面的大力發展,因此,紅旗渠被林州人民稱為"生命渠"、"幸福渠",被中外友人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人工天河,中國的水長城。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勝利竣工以後,周總理總經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長大大橋,一個是林縣的紅旗渠。

  好的,景區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關好車窗,帶好隨身物品,隨我下車,請記住我們的旅遊車顏色為淺黃色,車號豫a15959,等我辦完購票手續,我們一起進入景區。

  分水苑-浮雕-分水閘-紀念館-山碑-青年洞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紅旗渠景區,首先我們來參觀分水苑景區,分水苑原名墳頭嶺,因為紅旗渠總乾渠在這裡分為三條幹渠,所以改名為分水苑,大家請看這就是分水苑牌坊,它寬11米,高9米,是1994年建成的仿古建築,正面"分水苑"三字為原林縣縣委第一書記楊貴所題寫。

  走過分水苑牌坊,大家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的巨大浮雕,這組浮雕長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個,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群體形象為主題,以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鬥天圖,既有凌雲壯志的豪邁氣概,又有雄偉壯觀的戰鬥場面,站在浮雕前大家是不是想起了毛主席詩詞中的那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好,繼續向前走,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紅旗渠的總乾渠分水閘,大家請看正面樓頂上"紅旗渠"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為著名學者的郭沫若先生親筆所書。

  經過分水閘,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紅旗渠紀念館,紀念館匾額由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廳內懸掛著黨和國家的領導人為紅旗渠的.題詞。中央的這個沙盤模型是70年代在周總理親自安排下製作的,曾長期在中國農業展覽館展出。在看過這個沙盤模型後,您對紅旗渠就會有一個整體的直觀的印象。

  好,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摩崖石刻"山碑"二字。《山碑》是一部反映林縣人民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發展三部曲的電視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將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孫後代要繼承和發揮紅旗渠精神。山碑二字的旁邊的洞口就是青年洞了。青年洞是紅旗渠總乾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從地勢險惡、石質堅硬的太行山腰穿過,該工程於1960年2月動工,在當年10月因為自然災害和國家經濟困難,總乾渠被迫停工。為了早日將漳河水引入林縣,建渠幹部群眾發出了"寧願苦戰,不願苦熬"的吼聲,精選了300名男女青年組成突擊隊,堅持繼續施工,當時每天只有六兩糧食,為了填飽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撈河草充飢,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仍堅持戰鬥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他們創造了"連環炮"、"三角炮"、"瓦缸窯炮"等爆破方法,加快挖山程序,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戰,終於在1961年7月15日將洞鑿通,為了紀念他們艱苦奮鬥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1973年,郭沫若先生為此工程親筆寫了洞名。

  好了,朋友們,因時間關係,今天的講解到這裡就結束了,接下來請大家自由參觀,半小時後我們在景區門前集合,謝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