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西部山區教師觀念的轉變論文

淺談西部山區教師觀念的轉變論文

  不久前,北京特級教師講學團赴貴州講學,所到之處反響熱烈。58歲的北京l09中學數學特級教師李常凌是講學團中年紀最大的一位。從記者的採訪中發現,8天的講學,李老師以他樸實的教育藝術感染著山區的師生們,而山區教師們對先進教育思想的渴求也深深地打動了李老師。

  記:李老師,這次到貴州講學,西部山區老師們給您留下哪些印象?

  李:這次講學每到一處講學點,都是座無虛席,有的老師硬是站著聽課、聽報告;座談時,老師不斷地遞上條子提問。西部山區老師們能感受到自己的差距,轉變教育觀念的心情很迫切,這一點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記:提到差距,您認為那裡的山區教師們感到最大的差距是什麼?

  李:主要的差距是理論和實際的脫節。比如,從提問上看,他們主要考慮如何佈置作業、如何完成教學進度、如何解題等一些具體技術問題,幾乎沒有涉及情感、態度這個層面,這反映多數老師觀念上站位不高。從做課上看,老師大多是把知識放在首位,以知識點組織教學,完成教案,能力、情感因素較少關注。他們關注素質教育,但確實也缺乏實際的做法。不過,他們對教育的認真和責任心令人感動,他們平均要上3個班的課,每個班70人左右,每本作業必改,每天要工作9個多鐘頭,工作負擔很大。

  記:在這樣繁重的教學任務下,這些老師怎樣才能應對教育教學的改革,在自己的發展中有所進步?

  李:一是確實應加強學習,不僅學習素質教育的理論,還要真正落實在每個學科、每個教學行為,在課堂教學中建立這樣的體系。二是走出去請進來,多交流和了解資訊。比如我曾聽過北師大周之良教授研究“學法”的報告,儘管並不涉及某一個具體學科,但也從中受到啟發,似乎一下就把自己的多年的教學思路理順了,上升到理論,也就自然形成了思想框架。三是鑽研教材,對教學本身應反覆研究,先要獨立裡考,再集體備課,從組、區到市,經過廣泛交流碰撞才能對教材瞭解更深,但前提是必須獨立消化、理解。四是一定要從學生出發,從關愛學生出發,真正瞭解學生、相信學生,不求回答十全十美,只要有點滴進步就及時鼓勵,好學生是激勵出來的。

  記;老師們面對這麼多學生,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李:學生多更要因材施教,更要關心每一個學生。尤其要偏愛後進生,一旦幫助他們從內心裡產生學習興趣,學習就有了動力。有老師會覺得這是不是會“浪費”時間?其實,老師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反而能把時間大量節省下來,教學效率提高了,也就保證了教學進度。

  記:基礎差的學生是讓老師頭疼,如何對待?

  李:“頭疼”的原因還是一個——不瞭解學生。其實,哪個學生不願上進?他們的基礎為什麼差,差在什麼地方,什麼程度,老師有時並不瞭解。我曾聽貴州銅仁教研室唐德主任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一道題學生做錯就有幾種情況——一是就是不會;二是翻書就會;三是會,但粗心大意失誤了;四是老師稍一點撥就會。他們為每個學生建立了“分科學習檔案”,這就很有效。因為只有老師仔細分析錯的原因,研究學生,才能對症下藥。

  記:您是如何看待師生關係?

  李:師生關係是教育的基礎。基礎好的學生可以促進老師備教材,給老師提出問題,提拱教學素材;基礎差學生往往可以在教學方法上為老師提供素材。學生的可塑性強,潛力大。不同學生能夠給老師不同的學習機會,也就是教學相長吧。我現在越來越感到,教育學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個性的發展,老師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不是改造學生適應教師,而是教師應改變自己去適應學生,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師生之間是平等、民主、和諧地研究和探討,師生兩代人是在共同進步,共同成長,而且是一代更比一代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