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廣西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因素分析論文

影響廣西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因素分析論文

  影響廣西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因素分析論文

  【論文摘要】 廣西在自然條件、資源稟賦方面與廣東並無太大差別,但交通狀況、人力資源結構、教育投入、產業集聚、對外開放政策方面卻相差懸殊。

  結果是,在眾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兩省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數量相差懸殊。

  因此,為促進外商直接投資的逐步西進,應當加大對廣西的投資比例,努力提高廣西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能力。

  【論文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產業集聚;優惠政策 很多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資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迅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其突出的表現是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湧入,中國(2002年)躍居世界首位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

  外商直接投資成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引擎之一。

  但從外商直接投資在中國的分佈看,卻極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是導致中國東西部地區經濟差距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地理位置上,既沿邊又沿海的廣西與中國其他西部省份在地理條件方面有很大不同,純自然條件、社會文化與廣東非常相似。

  但是改革開放30年來,廣東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數額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經濟增長走在全國前列。

  廣西卻仍然是經濟落後的省份,引入外商直接投資的數量遠遠落後於廣東。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結果?本文試圖從經濟地理和經濟政策的角度進行分析,並以廣東作為參考,選用實證分析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對該問題進行探討。

  一、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因素:

  經濟地理和經濟政策 在經濟學理論中,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可以歸結為兩大因素:經濟地理因素和經濟政策因素。

  在經濟地理因素方面,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的地理因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地理位置及其自然條件、交通運輸條件。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沿海地區憑藉先天的地理位置優勢和良好的基礎設施,成為外商最先投資的區域,到今天,大約7成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資都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

  (二)區域產業聚集狀況、區域的市場規模與增長潛力。

  國際直接投資資本在進行投資地域選擇決策時,為了規避風險、降低交易成本,往往投資於具有各種產業聚集經濟效應、市場規模較大且增長潛力明顯的地區。

  (三)區域人力資源狀況。

  勞動力作為區域經濟增長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其數量、質量和結構導致區域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的不同。

  另一個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是經濟政策。

  自1979年起,中國開始實行以改革開放為重點的市場導向型體制改革,加速了與外部世界的經濟交流。

  開放政策包括吸引外國直接投資、設立經濟特區。

  根據政府的意圖和設計,地區經濟政策優惠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現在回頭看確實效果顯著。

  本文最主要考慮兩個政策因素。

  一是對外開放程度。

  對外開放程度是經濟改革以來最為重要的經濟政策,一個地區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量基本和其開放程度呈正比,這一指標的衡量一般用出口占GDP比重和進口占GDP比重進行比較來度量相對的經濟開放程度。

  二是地區經濟政策優惠狀況和政府軟體建設狀況。

  這一指標的衡量主要考察當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條例以及政府的辦事效率等狀況。

  二、實證分析:

  基於廣西與廣東的事實對比 之所以將廣東與廣西進行對比分析,是因為這兩個省份在純自然條件方面非常相似,但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的幾十年裡,廣東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資在全國遙遙領先,廣西卻仍然是經濟比較落後的省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資數量比廣東少得多,兩者的差異是自然條件解釋不了的。

  下文從經濟地理因素和經濟政策因素兩個方面分析廣西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居後的原因。

  (一)廣西與廣東引入外商直接投資的有關資料的統計從表1可看出:一是無論從各主要年份兩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份額,還是分階段計算的兩地累計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佔全國同期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份額,都表現出極大不均衡性。

  廣東地區的份額遠遠高於廣西。

  二是從外商直接投資分佈省份來看,改革開放初期,進入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廣東,幾乎佔全國一半水平。

  但90年代後,廣東所佔份額下降,但還是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廣西所佔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三是從動態看,20世紀80年代初期進入的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20餘年之後海外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資仍然聚集在東部沿海地區,位於中國西部的廣西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仍然有限。

  (二)影響廣西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因素分析:基於廣西與廣東的事實對比 1.地理交通條件位置與自然資源稟賦條件。

  地理交通條件、自然資源稟賦會影響各省外商直接投資的數量。

  水運條件使沿海地區及內地可由水路直接出海通航易於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聚集地,自然資源稟賦出眾可以節省相關產業成本。

  在交通條件方面,廣東比廣西優越很多,靠近港澳,沿海岸線長,大港集聚,海、陸、空、水路條件都優於廣西;從自然稟賦條件來看,廣西略勝一籌,廣西的有色金屬、石油、天然氣、煤炭的探明儲量遠遠高於廣東,廣西的水資源也非常豐富。

  2.區域產業聚集狀況、區域的市場規模與增長潛力。

  產業集聚方面,廣東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遙遙領先於全國平均水平,從2006年中國統計局公佈的統計資料中我們發現,在有代表性的27個製造業行業裡,廣東份額排在前四名的有20多項,廣西和廣東在市場規模和增長潛力的各個指標方面差距甚大。

  3.區域人力資源狀況的比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東部地區尤其是廣東吸引了大量的外省勞動力的流入,大量勞動力的流入為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進一步強化了廣東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進駐的優勢。

  如:90年代廣東吸引了幾乎全國一半的跨省農村勞動力,而廣西吸引的外省農村勞動力就很少。

  改革開放以來,廣西反倒是一個勞動力輸出省份,並且在出省的農村勞動力中,96.87%是去了廣東。

  其他省份如湖南、江西、湖北、貴州、四川等地的大量農村勞動力也流入廣東,估計比例最低的都佔該省跨省農村勞動力的一半以上。

  在教育水平,教育經費投入和受教育水平方面,廣東明顯比廣西領先,加上廣東近幾十年來一直吸引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如大學畢業生,這為廣東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提供了高層次人才保證。

  4.經濟優惠政策狀況和地區開放程度分析。

  自1979年起,中國開始實行以改革開放為重點的市場導向型體制改革,加速與外部世界的經濟交流。

  開放政策包括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設立經濟特區等以促進對外貿易。

  1979——1995年期間,經濟優惠政策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很大。

  表6為對該期間的相關政策進行整理,表7是兩省開放狀況的對比。

  表6是1994年以前設立的各種經濟特區型別,這些經濟特區的地區分佈極不均衡。

  廣東有明顯優勢,整個80年代和90年代,由於廣東先天自然條件優勢(鄰近香港和澳門),其享有的優惠政策在全國都處於前列。

  在開放程度方面,廣西與廣東相距甚遠。

  三、結論和建議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率先從東部沿海地區開始的,東部沿海地區因區位條件、基礎設施和經濟基礎較好,吸引了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資。

  廣西在自然條件、資源稟賦方面與廣東並無太大差別,但交通狀況、人力資源結構、教育投入、產業集聚、對外開放政策方面卻相差懸殊,結果是,在眾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兩省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數量懸殊。

  因此,為促進外商直接投資的逐步西進,加大對廣西的投資比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廣西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能力。

  (一)提高廣西的產業集聚發展能力。

  外商直接投資在選擇區域時,面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有很大的風險,由此會帶來高昂的.資訊成本。

  因此,為了規避風險,降低交易成本,往往會投資於那些市場潛力大且穩定、具有各種產業集聚經濟效益的地區。

  廣西的工業水平還比較低,工業的發展階段還處在初期階段,所以政府在產業集聚方面加強規劃、引導非常有必要,儘量避免走彎路,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加快產業集聚,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營造很好的投資環境。

  (二)增加教育投入,加快廣西區域人力資源積累。

  外商直接投資一般聚集在人力資源素質較高的地區。

  透過地區人才的吸收、技術與知識的溢位,地區的人力資本將得到進一步強化和積累。

  廣西現階段人力資源數量大、增長速度快,但是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較差,開發難度大。

  雖然國家給予廣西省的財政性教育投入佔廣西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從教育投入的絕對量來看,廣西的教育投入嚴重不足。

  另一個值得重視的狀況是廣西的人才流失嚴重。

  所以,加快廣西人力資源積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是廣西必須要解決的課題。

  (三)加快廣西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廣西的區域市場化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廣西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外商直接投資環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然而,目前還有相當多的問題存在,所以加快廣西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更加快速便捷的交通網路,是改善廣西外商直接投資環境的重要舉措。

  同時,提高廣西的區域市場化水平建設不能停步。

  由於歷史的、自然的和政策上的原因,廣西地區現階段市場化程度低、程序緩慢,目前還處於雙重體制的磨合和轉軌時期,生產要素難以得到合理流動,資源難以得到最佳配置,從而使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受到很大限制。

  所以,現在需要努力培育廣西市場,迅速提高廣西地區市場化程度的,大力培養以要素市場為核心內容的、包括產品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在內的完整的市場體系,加快發展資本市場、勞動人才市場和資訊科技市場。

  參考文獻:

  陳佳貴.中國地區工業化程序的綜合評價和特徵分析[J].經濟研究,2006,(6). 金煜.中國的地區工業集聚:經濟地理、新經濟地理與經濟政策[J].經濟研究,2006,(4). 範劍勇.中國地區差距的演變及其結構分解[J].管理世界,2002,(7). 盧荻.外商投資與中國經濟發展[J].經濟研究,2003,(9). 楊小凱.新貿易理論、比較利益理論及其經驗研究的新成果:文獻綜述[J].經濟學,2001,(1).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