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解決中國會計誠信缺失問題的對策
論文:解決中國會計誠信缺失問題的對策
摘要:近年來,國內外資本市場會計醜聞迭起,會計誠信缺失已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因此,加強會計誠信建設,已成為政府、企業界和學術界共同關心的課題。作為社會財富分配的依據、經濟資源配置的基礎及業績評價標準的會計資訊,真實性是會計誠信的直接反映。
關鍵詞:中國會計;誠信;缺失問題;對策
作為社會財富分配的依據、經濟資源配置的基礎及業績評價標準的會計資訊,真實性是會計誠信的直接反映。然而近些年來,世界各國都出現了嚴重的會計誠信缺失問題,會計造假案頻頻發生,並且造成了嚴重後果。據調查,一些中國企業因為信用缺失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5 855億元,相當於中國年財政收入的37%,如著名的銀廣廈財務造假案中,銀廣廈透過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偽造免稅檔案和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主營業務收入,虛構鉅額利潤共7.45億元;財政部2006年度的會計資訊質量檢測結果更令人吃驚:被調查的159家企業中,資產不實的47戶,虛增資產18.48億元,虛減資產24.75億元;利潤不實的157戶,虛增利潤14.72億元,虛減利潤19.43億元,利潤總額失真度33.4%[1]。面對會計誠信嚴重缺失的現狀,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會計誠信缺失問題的治理進行了探討,本文沒有把視野侷限於會計學領域本身,而是從經濟學、法律、文化等角度進行分析,提出了會計誠信缺失治理的對策建議。
一、會計造假的基本型別和主要表現形式
(一)會計造假具有違法、違紀的性質,其基本型別包括:虛假陳述與欺騙性財務會計報告;歪曲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政策;調整業務運營、實施盈餘操縱與粉飾財務狀況;虛構業務、虛計作業專案與虛列名單;內聯外結、上下串通與左右共謀等。
(二)會計造假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總的看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在會計政策方面,蓄意使用不當的會計政策,以便隱匿虧損、誇大業績及偷逃稅款等,或蓄意披露與經濟現實不符的會計政策,以便誤導理解會計資料、掩蓋事實真相等。
2.在會計資料方面,虛假製造、篡改、歪曲、更改會計報表,進而據以編制相應的會計記錄、原始憑證等會計資料和其他相關資料等。
3.在會計確認與計量方面,隨意改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的確認標準或計量方法,以便虛列、不列或少列有關結果。
4.在綜合收益認定與計算方面,推遲或提前認定以及虛列或隱瞞收入,同時,隨意調整計算方法,編造虛假收益或隱瞞收益。
5.在交易或事項及其記錄方面,不按實際業務的過程和結果記錄和核算,而是隱瞞或刪除其結果,或無中生有,進行虛假記錄。
6.在財產物資方面,利用接近財務的職務之便,透過串通轉移,盜取挪用等手段侵佔財物。
二、重塑中國會計誠信的對策
(一)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企業產權制度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企業是不同產權主體之間達成的一系列契約關係的組合,而這種契約關係的本質就在於界定各產權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即企業產權。會計理論和實務表明,產權是會計資訊披露的基礎和歸宿,因此,改革現行模糊的產權制度,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企業產權制度是防範會計造假,維護會計誠信的有利措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產權主體獨立化和邊界明晰化,要求產權經營的資本化和高效化,要求改革現行的具有凝滯性和低效益的產權制度。市場經濟是一種高流動期望“效益型”經濟,只有把產權當做資本來經營,使之流動起來,才能實現產權的高效益。只有完善了企業產權制度,才能使出資者追求資本收益的最大化,才能形成其與公司管理層之間經濟上的契約關係,並形成真實的會計資訊需求主體。
(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治理好一個公司,防止“內部人操縱”會計造假、財務欺詐等現象的發生,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是至關重要的。為此,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最佳化董事會結構,完善其監督功能
董事會在監督公司管理部門和會計人員舞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國公司的董事會結構中,大部分董事為執行董事,難以對經理人員的違規行為進行監督。為此,應注重建立董事會結構的制衡機制,一方面,要在內部董事中增加非執行董事的比例;另一方面,引入一定數量的獨立董事,並創造一套良好的執行機制,確保獨立董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保證監事會職能的有效發揮
要完善監事會的監督職能,就應對現有的監事會進行改革,如:專門成立“中小股東大會”,監事會工資福利待遇等由“中小股東大會”裁定,不由董事會決定;實行監事問責制度,監督不力的要懲罰,情節後果嚴重要重罰;上市公司對外頒佈的會計報表,一律先經監事會進行內部審計;將委託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選擇權由董事會移交給監事會等。過去,會計造假者主要是經營者,現在董事會成了最大的造假者,它會委託能幫助其造假的會計師事務所。
3.完善經理人才市場,規範經營者業績評價體系
公司治理結構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根據所有者和其他利害相關者的利益,由董事會選拔高層經理人員,但在我國,國有企業高層經營管理人員仍然由黨組織部門或政府人事部門任免。顯然,這種經營者選拔機制與市場經濟的要求格格不入,應建立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選拔機制。經營者的業績評價,不應再著重於某一期間的經營業績如何,而應建立一套全面、廣泛的評價指標體系,以真正考核經營者的貢獻。可以考慮設定以下考核指標:領導能力、戰略規劃、經營業績、繼任規劃、人力資源管理、與股東和所有當事人進行有效的溝通能力等。
(三)建立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提高會計資訊質量
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治理會計造假的重大舉措。企業在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時,應著重做好以下工作: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會計及相關工作必須授權批准;建立有效的會計資訊系統。為了確保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有效執行,企業應設定內部審計機構或建立內部會計控制的自我評估系統,加強對本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監督和評估,及時發現內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隱患,並針對出現的新情況及內部控制執行中的薄弱環節,及時修正或改進控制政策,以期更好地完成內部控制目標。
(四)強化對會計人員的外部監管
1.借鑑國際先進管理經驗,開展同業互查
開展同業互查也是我國會計行業未來非常重要的一種監管模式,同業互查是指會計師事務所接受其他會計師事務所或職業團體指定的檢查人員對該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的檢查或評價。建立和推廣真正意義上的“同業互查”制度,完善有關工作規則和目標,對於提高會計行業的整體服務質量,防範會計誠信缺失大有裨益。可以考慮吸引在國內設有分支機構的國外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參與國內事務所的同業互查,這樣,不僅能加強互查的效果,而且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在互查業務中可以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和互查程式。
2.完善對會計行業的監管
首先,要明確對行業的監管許可權與職責,加強財政部門和協會的監管力度,同時避免一些地方部門不適當的'干預;其次,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讓行業監管有法可依;第三,應儘快建立行業協會調查委員會、懲戒委員會等自律性決策組織,並且建立起會計事務所質量評價和跟蹤體系,進一步完善獨立審計技術規範、職業道德規範等審計規範,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立審計規範體系。
(五)完善會計準則體系,實現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的並軌。
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二者並行是中國會計轉軌過程中的一種特有現象。在將來,以準則取代制度應是我國會計規範的一種發展趨勢,這樣所有的企業都執行統一的會計準則,肯定會提高會計資訊的可比性和真實性,也便於傳統體制的會計人員儘快接受新的會計核算規範,減少因二者差異而進行報表虛假陳述的調節空間。
(六)最佳化社會環境,提高會計誠信
1.不斷提高政府信譽度
各級政府應透過制度建設,嚴厲打擊各類造假等不誠信行為。如果掌握公共權力者不守誠信、不為民謀利,僅把誠信問題侷限於商品交易或某一行業範圍內,只是號召平民百姓守誠信,卻不著力規範政府自身的行為,社會誠信危機恐怕還將持續。因此,應在不斷提高政府信譽度上下工夫,這樣誠信建設才會有根基。
2.完善信用檔案體系
朱鎔基同志在九屆人大五次會議的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政府、企業、中介機構和個人的信用檔案,使有不良行為記錄者付出代價,名譽掃地,直至被繩之以法。”目前,我國的信用檔案體系才剛剛起步,還存在著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認為,應按以下思路完善我國的信用檔案體系:
首先,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信用檔案評估發展模式。在我國這樣一個主要從道德層面強調信用意識和市場經濟發育程度還不高的國家,完全依靠市場力量來建立信用體系和信用檔案體系是不夠的。因此,應採用政府推動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建立我國信用檔案發展模式。政府在推動信用檔案建設中,應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建立一整套促進及規範信用檔案發展的法律法規,使信用評估機構在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格局中健康成長。
其次,加快信用檔案評估人才的培養。建立信用檔案評估不僅涉及到相關資料與資訊的收集,更重要的是對收集到的資訊進行處理、分析和評價。在未來的幾年內我國對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很大,然而,中國的信用管理教育無論在學歷教育還是在短期培訓方面都極為欠缺。因此,應針對信用檔案從業人員的不同需求,開展不同層次的專業常規教育和短期培訓,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評估人才隊伍。
3.加強社會誠信教育
要利用各種渠道廣泛開展教育活動,使人們充分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及不誠信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讓“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的觀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