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基礎》資訊化課堂教學的論文

《解剖學基礎》資訊化課堂教學的論文

  一項技術的發明掀開了一個新時代的篇章,由於網際網路的發明和智慧手機的普及,使我們無時無刻不被身邊無邊界、海量的多媒體資訊所包圍。資訊化給中職衛校的教學帶來了革命性影響,尤其是最基礎且最重要的形態學課程——《解剖學基礎》的教學。解剖學是醫學專業學生最先接觸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重要性相當於高樓大廈的奠基石,但是它的教學內容相當繁雜,並有大量枯燥乏味且生僻難懂、不易記憶的醫學新名詞。在資訊化時代,按照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授課很難適應個性獨立、追求時尚、摒棄陳腐、好奇喜新的中職生。針對《解剖學基礎》的學科特點,及當前中職生的心智水平和文化素質,我們在《解剖學基礎》教學過程中嘗試了資訊化課堂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僅激發了中職生學習《解剖學基礎》的興趣,而且提高了他們理解新知識的能力。

  一、資訊化課堂教學的含義及特點

  (一)資訊化課堂教學含義

  課堂教學是中職衛校醫學基礎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方式,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主戰場。資訊化的課堂教學,是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為指導,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合理運用資訊科技、數字資源或教學平臺完成的課堂教學。因此,資訊化課堂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有機結合傳統的教學手段與現代化的資訊科技,創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且直觀、生動、形象、有趣的學習情境,用多媒體形式有效、真實地再現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模型化、直觀化、動態化,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並享受教學過程。這種生動、活潑、有趣的課堂教學像“電影大片”般精彩,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資訊化課堂教學的特點

  1.改變教師角色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透過教師傳授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學生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即透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透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因此,資訊化的教學模式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一方面,教師走下講臺,從傳統的知識資訊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服務的輔導者和督導者、資訊化資源的挖掘者和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成為引導學生學習的高階夥伴和合作者;另一方面,學生走上講臺,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灌輸物件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透過創設情境、獨立探究、會話交流和合作學習等方式開展自主學習。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促使學生更加主動、智慧地學習,全方位、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獨立觀察、主動思考及創新性思維的能力,引導學生有效構建全新的知識結構。

  2.享受學習過程

  資訊化課堂教學就是依託多媒體計算機、智慧手機、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和網際網路等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合理設計教學過程,整合教學資源,以構成理想的教學環境,為支援學生主動“學”提供保障,使得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由此而創設的資訊化課堂就像拍電影一樣生動、直觀、形象和精彩。如利用圖片、虛擬模擬、三維動畫等多媒體形式,能夠使人體解剖結構中一些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看穿”人體各組成部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愉快地享受學習過程。

  3.創新教學方式

  在資訊化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透過多媒體技術呈現出教學內容與過程,設計案例分析、任務驅動、角色扮演、協作學習、獨立學習等多樣的教學方式,明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關鍵點。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透過電子教案、課件、微課、影片錄影等形式,自主選擇《解剖學基礎》中相關的教學內容。由於微課等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放,學生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進行學習,極大地豐富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在智慧手機無處不在的校園裡,學生還可以利用課餘碎片化時間學習知識。如學習微課,或者用手機拍攝標本模型、教材中圖表、圖形及影片等,或者登入QQ群和微信平臺,參與師生的互動討論,充分體現了泛在學習理論,有效鞏固和提高了課堂學習效果。

  4.豐富資訊來源

  資訊化技術手段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圖形、文字和動畫等,創設了資訊豐富、知識海量的教學情境,使得中職生能綜合調動手、腦、眼、耳等多種感官,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種媒體的運用使得教學資訊來源變得豐富多彩,教師和課本不再是唯一的資訊源,既可以最佳化教學內容,又可以營造協作式教學氛圍,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突出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二、中職《解剖學基礎》資訊化課堂教學的開展

  (一)構建資訊化解剖學課堂教學環境

  首先,學校建設了多媒體計算機、師生互動式顯微鏡系統、解剖學數字化資源庫等設施,為解剖學多媒體化、網路化教學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其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讓課程快速“上網”,上網資源包括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學計劃、電子教材、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和標本圖片、動畫影片、目標測試題和考核辦法等。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資訊化教學內容,並把課程相關的課外資料、相關網站連結上網;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平臺、QQ群和微信平臺釋出通知、佈置作業、開展討論、解答問題等。

  (二)提供豐富的資訊化資源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曾說過:“到職業院校的學生有不少是當年中考或高考沒考好的學生,沒考好呢,顯然是知識掌握得不夠紮實。在很多情況下,人不是不聰明,而是沒有養成良好的、適合傳統學習的學習習慣。”因此,在資訊化時代,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豐富資訊化教學資源,使之能適應中職生學習習慣和能力,把灌輸式教學變成參與式教學。首先,創新符合資訊化環境下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創新編寫有利於提高資訊化課堂教學效果,所以在保留解剖學學科知識的完整性、科學性和先進性的基礎上,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材編寫套路,創新編寫和編排方式。具體來說:一是增加案例、拓展連結和要點提示,使教學更具靈活性和啟發性;二是教學目標具體化,直接呈現考點並在正文中加粗標註;三是按資訊化需求編排,運用大量的表格、流程圖、關係結構圖等,來代替傳統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大幅文字,使得教材圖文並茂,更加通俗易懂;四是結合泛在學習理論,教師鼓勵學生利用手機自行拍攝教材中的圖形和圖表等,隨身攜帶手機進行碎片化學習。其次,利用資訊科技使解剖學知識的表達多媒體化。第一,教師可以利用資訊科技呈現解剖學知識的文字、圖片、影片、動畫等,製作中職生喜愛的多媒體課件,或整理成《解剖學基礎》數字化多媒體資源庫,或自行錄製微課等,使其集科學性、知識性、時尚性、趣味性於一體,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第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手機拍攝實驗室中的模型和標本,建立移動式的學習資源;第三,教師可以結合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媒體,建立解剖標本相簿,從不同角度拍攝掛圖、模型和標本等,形成多媒體圖片或影片庫;第四,在教學不同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如在教學人體動靜脈血管的分佈和血液的流向、運動和感覺傳導通路等內容時,教師可以用發散性思維工具——思維導圖軟體進行編制。

  (三)利用資訊化技術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

  《解剖學基礎》的專業名詞繁多,知識量大,知識之間的關聯性不強,缺乏邏輯性,加之人體解剖學隸屬形態學,需要建立立體感、層次感等,這就給學生學習《解剖學基礎》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資訊化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大量的圖片、動畫、音訊影片、微課等對解剖學教學內容進行資訊化處理,梳理和歸納出學生容易混淆的重點和難點,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教師可以把椎骨形態歸納為“一體一弓七個突起”,心臟外形可歸納為“一尖一底二面三緣三溝”,再運用資訊化技術製作比較圖表、流程圖等,就可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教學主動脈行程及其主要分支等連續性結構時,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軟體編排簡易、美觀、新穎的順序網路,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記憶效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