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分析論文範文

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分析論文範文

  內容摘要:入世以來,我國貿易順差增速驚人,已經引起了各方的關注。本文主要從經濟執行和政策制度兩個角度,分析了我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的內在原因。

  關鍵詞:貿易順差內在原因高儲蓄政策

  (一)內需不足

  國內需求不足的問題長期存在,市場啟動困難,是造成順差的主要原因。與國民經濟連續多年的較高增長速度相比,居民消費市場平淡,缺乏活力和持續的熱點。個別商品如轎車、房地產市場雖然也曾出現快速的增長,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還需要進一步的引導。收入差距擴大、三農問題等影響內需的結構性矛盾也沒有明顯的緩解。受資源約束,中國進口產品以能源原材料、技術裝置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費品和機電產品為主,整個內需不足的貿易結構導致了我國順差產生。

  (二)早期國內的高投資

  前幾年國內高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釋放出來,導致了某些產品的出口激增。最典型者莫過於鋼鐵產品,出現了進口銳減或增幅下降而出口激增的現象。2008年1—8月,我國出口鋼材1444萬噸,出口額92。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97。2%和121。6%;進口鋼材1750萬噸,進口額170。0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21。0%和增長17。9%;出口鋼坯及粗鍛件584萬噸,出口額22。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7。0%和183。5%;進口鋼坯及粗鍛件97萬噸,進口額5。1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72。1%和60。6%。2008年1—9月,我國出口鋼材1580萬噸,增長83%;進口鋼材2000萬噸,下降16。4%。從鋼鐵淨進口國轉變為淨出口國,中國花費的時間可能是全世界最短的'。根據商務部市場執行司《2006年上半年600種主要消費品供求狀況調查分析報告》,目前中國市場上600種主要消費品中,供過於求的商品430種,佔71。7%,可想而知,這些商品肯定會有一部分轉向國際市場尋求出路。

  (三)廉價的勞動力和資源成本

  透過分析我國的貿易結構可以發現,持續攀升的貿易順差主要源於加工貿易。近6年來的月度資料表明,我國的加工貿易順差一直大於順差總額。2005年,加工貿易出口額佔總出口額比重則達到56。3%。而每100美元加工貿易就會產生30美元左右的順差。這一附加值,應當說主要地體現為我國土地和勞動力。於是,很大程度上可以說,貿易順差增加的本質是,我國額外、更多地輸出了土地和勞動力,或者說,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主要向世界配置了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

  就資源享賦而言,可以把世界各國劃分成兩大陣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依據經濟增長理論,發達國家的資源享賦是技術和資本;發展中國家的資源享賦是土地和勞動力。所謂貿易順差,表面看來是雙方產品的相互供給與需求問題,實質上則是雙方的資源享賦問題。要素享賦越懸殊,發達國家越是需要從發展中國家配置土地和勞動力,越不願意向發展中國家輸出資本和技術;或者發展中國家還沒有產生足夠的資本、技術需求,則發達國家的逆差就越大,相應發展中國家的順差就越高。

  其實,這正是我國加工貿易異常發達的真正根源。我國加入WTO已有多年,國內企業的競爭力已有所增加,且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收入國家,工資水平、管理成本和原材料成本與其他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優勢。因此,很多出口企業憑藉勞動力和成本優勢所創造的低價優勢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也是我國出口增長較快的原因。同時,2000—2005年我國加工貿易的順差比重分別佔到總順差的89。1%、91。6%、88。2%、99。3%、98。6%和78。2%,可以看出,我國出口順差的絕大部分來自於廉價勞動力為商品帶來的成本優勢。

  (四)高儲蓄

  在經濟學上,貿易順差是一個國家的剩餘儲蓄。當儲蓄增加、而投資不夠的時候,國家剩餘儲蓄就表現為貿易順差和經濟順差。對於中國貿易順差產生的原因,國際上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就是中國的消費太低。消費近年來佔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這兩年降到40%多,而儲蓄佔GDP的比重上升到50%。一方面,高儲蓄率導致高投資率;另一方面,儲蓄率高意味著消費相對不足。

  目前我國的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已導致我國投資與消費比例嚴重失衡。消費相對不足,使得過量投資所形成的產能只能通過出口得到滿足,必然加大了出口比重。而發達國家近年來經濟增長較為強勁,也對我國相對低廉的產品形成了持續的需求。過度儲蓄與投資,在壓抑我國居民消費的同時,也相應減少了對國外產品的進口需求,順差因而擴大。

  (五)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政策與制度原因

  出口獎勵和進口限制的貿易政策導致長期的貿易順差。長期以來,在我國出口管理政策中,出口退稅政策一直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在入世以後,我國的出口鼓勵和進口限制政策的力度都明顯弱化了,但仍不足以抵消人民幣名義匯率低估、實際匯率持續走低的影響。“獎出限進”的貿易政策是導致長期貿易順差的根本原因,雖然我國外貿方針一直表述為“實現進出口基本平衡”,但實際上,我國對外貿易政策服從並服務於“拉動經濟增長,減輕就業壓力”等內部平衡目標。無論在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層面,均將擴大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因此,我國對外貿易政策事實上是“獎出限進”、追求盈餘的,持續地激勵外部需求、抑制內部需求,造成貿易順差的持續存在和擴大。

  出口退稅調整的預期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企業加快出口步伐。我國出口退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出口,雖然2006年9月推行了降低和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出口退稅制度改革,在中長期內無疑有助於減少順差,但在短期內,卻使得很多企業為了趕在出口退稅新規生效之前搶關出口,擴大了貿易順差。2004年以來,國家先後幾次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總趨勢是下調或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加大對“兩高一資”產品出口的限制力度,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等。一系列措施的相繼出臺和實施,增強了企業對此類政策會繼續調整的預期,因此短期內都在加快出口步伐。

  人民幣升值和升值預期也使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它不僅驅使一些企業開展提前錯後操作,加快出口而放慢進口;而且今年迄今的貿易順差中肯定有一部分是國際遊資在人民幣升值預期驅動下透過高報出口價格、低報進口價格方式而內流。

  國企不分紅。中國企業的儲蓄增加,尤其是國企不對大股東政府分紅,導致了中國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我國針對國有企業的制度,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為虧損企業制定的制度,國有資產的利潤都留給企業,國家作為大股東,並不進行分紅。當時是因為國有企業虧損,沒有能力盈利,所以就把錢都留給企業。但是現在企業盈利了還繼續拿著這些盈利沒有對大股東進行分紅。

  參考文獻:

  1、於文淘。對我國當前貿易順差的分析與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06.4

  2、入世第6年:中國外貿總值和貿易順差及外幣儲備和海關稅收均創新高。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8.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