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初中歷史教學論文模板

農村初中歷史教學論文模板

  一、當前農村初中學校歷史教學“高耗低效”的現狀

  重視不夠,應付式的教學心態導致“高耗低效”。當前一些農村初中學校的教師和學生,都普遍認為歷史不是主科,沒必要投入過多的精力去進行教學和學習。學生的學習態度決定學習的努力程度。以筆者所任教的初級中學為例,在開展歷史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師和學生對上歷史課都顯得過於隨意放鬆,或多或少地存在應付的心態。而現在一些影視作品如《宰相劉羅鍋》《康熙王朝》《步步驚心》《鐵齒銅牙紀曉嵐》等,以其直觀形象的模式,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導致他們對歷史文字失去興趣,進而影響到歷史教學,而目前很多歷史劇雖然情節極具吸引力,但卻隨意改變史實、生編硬造,對學生產生了嚴重的誤導。有些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竟然拿出電視劇中的情節反駁教學內容,而教師則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說服學生都要花費很多時間。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端正態度、重視歷史,激發學習興趣,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缺乏創新,因循守舊的教學模式導致“高耗低效”。當前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基本還沿襲傳統模式,還是以教師的分析講解為主,教師深怕講得不夠透徹深入,課堂教學基本是照本宣科滿堂灌,很少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如有的教師在教學《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前給出問題讓學生思考:1.西域的含義是什麼?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時間、目的、結果是什麼?3.絲綢之路的路線是什麼樣的?4.張騫出使西域在路途中會遇到哪些困難?5.絲綢之路的開通有哪些歷史和現實意義?結果,教師只給了學生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就開始分析講解了。而教學內容有幾個頁面,看完一遍也要用些時間,又怎麼能立即解決五個問題呢?於是,學生在沒有通讀文字的情況,只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授,根本沒有自己學習思考的時間,這種教學模式,教師白勞累不說,而且還抑制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使歷史教學變得毫無生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流於形式,濫用討論的課堂教學導致“高耗低效”。新時期倡導“探究與討論”的教學理念,但有的教師卻誤解了這種理念,變成純粹為了討論而討論,一上課,就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後佈置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搞得整節課熱熱鬧鬧的,根本談不上教師的主導作用,討論的質量也無從保證。如有的教師教學《和同為一家》一課,老師只用幾句話介紹一下課文內容,就提出了討論題:如何認識“和同為一家”?然後把學生分成幾個組展開自由討論,學生完全處於放任鬆散的狀態,而老師自己則坐在一旁成為局外人。半節課後,對學生討論的結果,教師也沒有明確的態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接著就佈置學生做課後練習題。這樣一節歷史課,如何談得上有什麼效果。缺乏指導,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導致“高耗低效”。初中歷史教學為何一直處於“高耗低效”的狀態,主要的一個原因在於教師的學法指導不到位,學生沒有掌握應有的學習方法,沒有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主要反映在:一是大多數初中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而學校每週只設置兩節歷史課,上課時間少,而在課外,學生也很少主動去學習歷史,所用的學習時間不多,加上興趣不大,自然學習能力不強;二是大多數初中學生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因為歷史教師普遍比較注重講解傳授,授給學生的是“魚”,而不是“漁”,大多數學生只是用“記”和“背”來學習歷史,學習效果自然也就事倍功半。

  二、有效提高當前農村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的對策

  (一)以激發興趣為導向,促使學生在快樂學習中提高效率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當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原有的學習情感被調動,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因此,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快樂地學習歷史、學好歷史。一是匯入激趣。一節歷史課能否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係到這節課的成敗,因此要講究匯入藝術,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匯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懸念匯入,如學習《與同學們談歷史》這一課時,設疑匯入:“同學們,在歷史上,秦始皇、劉邦、曹操、諸葛亮分別是什麼時期的人物?他們又是什麼樣的人呢?”引出了學生的興趣,教師點評學生的發言後,直接匯入新課;也可以影片匯入,如在學習北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容時,可播放一段清明上河圖的影片,以生動形象的影像引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古詩匯入,如學習文天祥抗元的內容前,播放《過零丁洋》這首詩,用文天祥悲壯激昂的愛國精神感染學生,讓學生帶著感動進入新課的學習。二是說圖激趣。歷史教科書插圖多,直觀性強,形象生動,藉助插圖講解歷史內容,能有效引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慾。如講述《商鞅舌戰守舊群臣》,讓學生了解到商鞅作為改革家的氣魄和才華,懂得改革的不容易,他響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駁倒了保守派,讓秦孝公最終決定:“商鞅說得對,就按商鞅說的去辦”。繪聲繪色地講述配圖,吸引學生,他們的學習興趣自然高漲。三是情境激趣。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巧妙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觸動,更能激發學習興趣。如在學習《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一課時,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為了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教師可生動講述“張騫帶著100多人出發,被匈奴兵抓住拘押十幾年,得以逃出並找到大月氏,返回漢朝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並扣留一年,終於和另一個人回到了長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境,讓學生為張騫的命運時憂時喜,深深地被張騫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從而由衷地生髮出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二)以突出學生為根本,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提高效率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在瞭解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初步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並嘗試體驗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透過蒐集資料、掌握證據和獨立思考,初步學會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和評價,並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嘗試反思歷史,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一要給學生充裕的學習時間。讓學生深入地學習課文,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初步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學生有了疑問,教師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尋找答案,體驗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透過這樣的學習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二要營造寬鬆自主的學習氛圍。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進行歷史學習活動,千方百計地為學生營造寬鬆自主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充分體驗到學習歷史的快樂,將教師的“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形成獨到的見解,發展學習個性,提高歷史學習水平。

  (三)以強化交流為紐帶,促使學生在思考探究中提高效率

  歷史教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學生、教材在平等的基礎上,以學習歷史知識為目的、以歷史教材為中介,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多維度交流,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目的。為此,教師要善於營造和諧的歷史課堂教學氣氛,引導學生在深入學習的基礎上,展開平等互動的`學習交流。如請學生對“岳飛抗金”提出自己的評價意見。大多數學生認為“金對南宋的騷擾,造成了南宋社會混亂、人民流離失所。岳飛抗金是正義的,阻擋了金軍的進攻,保衛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而有些學生則認為“岳飛抗金是負面意義多於正面意義,原因是維護了腐朽的南宋統治,阻礙了金滅南宋的步伐,使祖國長期處於分裂對峙局面,如果南宋不戰而降,金很快就會統一全國,這樣就能避免戰爭,百姓免遭戰亂之苦。”在學生激烈辯論之後,教師適時點撥:“評價歷史人物的關鍵,是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否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很快,學生形成了共識,歸納出“岳飛抗金,保衛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維護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正義的。”師生在互動中充實了學習歷史的體驗,實現心靈的溝通和碰撞。

  (四)以學法指導為基礎,促使學生在注重方法中提高效率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強調,“逐步掌握學習歷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計算歷史年代的方法、閱讀教科書及有關歷史讀物的方法、識別和運用歷史地圖和圖表的方法、查詢和收集歷史資訊的途徑和方法、運用材料具體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等。”可見,“授人以漁”比“授人以魚”更重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掌握必備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是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思考。教師要有計劃地訓練學生學會閱讀歷史讀物,並在學習實踐中學會獨立思考,把握史實資料,從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獨到見解和看法;二是引導學生學會聯絡實際分析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將學習歷史與現實社會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學會用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歷史學習能力;三是指導學生掌握必備的運用歷史地圖、收集史實途徑等各種方法,把握歷史學習重點,爭取最大的學習實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