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揚州導遊詞(精選17篇)

關於揚州導遊詞(精選17篇)

  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揚州是一個文化古城,她美麗而又神秘,她迷人而又可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揚州導遊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揚州導遊詞 篇1

  揚州,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東端,江蘇省中部,東近黃海,與南通、鹽城市交界;西通南京,與六合、天長縣接壤;南臨長江,與鎮江、無錫市隔江相望;北接淮水,與淮陰市毗鄰,中有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四周被邗江縣所圍,歷來是水陸交通樞紐,南北漕運的咽喉,蘇北的重要門戶。

  揚州瀕江近海,交通發達,物產豐盛,素有魚米之鄉之稱;設廣陵區、郊區、轄寶應、邗江2個縣,代管儀徵、江都、高郵3個縣級市。面積6638平方公里,440萬人。市地勢平坦,海拔在4-8米之間,常年氣候溫和。

  揚州地處長江和淮河之間,在遠古時期這裡就有古生物和古人類活動。自公元前486處吳王夫差開邗溝、築邗城至今,揚州建城已經2484年。隋代開通大運河後,揚州成為中國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和國際交往、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埠。唐代揚州長,富甲天下,"四方豪商巨賈僑寄居者,不下數十萬"。唐以後,曾幾度興衰。清代再度出現"廣陵繁華今倍昔"的興旺景象。19世紀中葉起,由於多種原因,揚州逐步衰落。新中國成立以後,古城揚州煥發青春。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縱貫其境。這裡風光秀麗,人文薈萃,是政府首批公佈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全市工業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努力壯大優勢產業和重點骨幹企業,經濟結構逐步最佳化,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從而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順應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透過實施市場多元化、以質取勝和大經貿戰略,加快調整外貿市場結構,擴大工業品出口,鼓勵企業利用比較優勢,推進跨國經營,發展境外加工貿易,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的揚州城,至今已有2480年的歷史了。揚州還是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素來是人文薈萃之地,風物繁華之城,有眾多的名勝古蹟和雅緻園林。

  揚州的“瘦西湖”歷史悠久,受歷代造園專家的青睞,在十里長的湖區兩岸,營造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湖區勝境;觀音山上寺院遍佈,有“江南第一靈山”之稱;“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自古是賞月的絕佳處;揚州還有歷史悠久的古剎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譽的何園,四季假山著稱的個園,有隋煬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宮遺址等等,美景數不勝數,實是江南瑰寶。

  悠悠千古,經過無數王朝的興衰更迭,揚州人民在這裡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今日的揚州,不僅是名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也是蘇北地區的文化教育中心,自古就“人傑地靈”的揚州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奮進雄起,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當越來越多的中外遊人到這裡駐足時,他們最希望能在這座已經高度現代化的城市裡追尋到當年“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嫻靜和幽遠。

  揚州導遊詞 篇2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揚州城區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現轄廣陵、維揚區、邗江3個區,江都、高郵、儀徵3個市和寶應縣。全市共有87個鄉鎮,11個街道辦事處。全市總面積6634平方公里,市區總面積988.81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453.61萬,其中市區人口112.52萬人。現轄區域在東經119度01分(儀徵市移居、青山一線)至119度54分、北岸31度56分至33度25分(寶應縣西安豐、涇河一線)之間。

  南部瀕臨長江,北與淮安、鹽城接攘,東和鹽城、泰州毗聯,西與天長(安徽省)、南京、淮安交界。境內有長江岸線80.5公里,沿岸有儀徵、邗江、江都;京杭大運河縱穿腹地,全長143.3公里,由北向南溝通白馬、寶應、高郵、邵伯4湖,匯入長江。揚州市城區位於長江與京杭運河交匯處,東經119度26分、北緯32度24分。

  揚州全市共有49個民族,漢族佔總數的99.57%。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佔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65%。高郵市菱塘回族鄉是江蘇省唯一的少數民族鄉。

  揚州既是風景秀麗的風景城,又是人文薈萃的文化城、歷史悠久的博物城。這裡有中國最古老的運河,漢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遺址,明清私家園林,眾多的人文景觀,秀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旅遊資源,多少年來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遊客。

  1998年,揚州榮膺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中國最著名的湖上園林瘦西湖和千年古剎大明寺是中國4A級風景區(點);何園、個園、唐城遺址、高郵盂城驛、普哈丁墓、龍虯莊古人類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覽線是國家旅遊局向海內外推出的國家級旅遊線;揚州的穆斯林旅遊產品正日漸成為我國穆斯林旅遊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4年,揚州獲得“全國最佳人居環境獎”稱號。多年來,揚州市利用名城優勢和景觀特色,在“古、文、水、綠、秀”上做文章,成功地開發了一大批旅遊“新品、名品、精品”,並進一步開發和完善了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覽線、高郵湖漁家樂休閒遊、儀徵生態旅遊等民俗觀光系列產品,此外,汪氏小苑、漢廣陵王墓博物館二號墓、高旻寺、普哈丁墓園、市區古運河風光帶、隋煬帝陵、玉器廠工藝美術景區、西郊森林公園、儀徵登月湖旅遊度假區、江都龍川廣場等一批旅遊新景點也正式對外開放。

  揚州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佈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人文景觀豐富,名勝古蹟眾多,古典園林兼具“南秀北雄”藝術風格。全市現有各類旅行社50家,星級飯店36家。從2000年開始揚州每年定期舉辦“煙花三月”旅遊節和“二分明月”文化節,促進旅遊業的發展。2003年接待境外遊客12.8萬人次,創匯5200萬美元;接待國內遊客725萬人次,旅遊收入62.3億元。

  揚州導遊詞 篇3

  揚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經濟圈的節點城市,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三江口、江都水利樞紐)。向南接納蘇南、上海等地區經濟輻射,向北作為開發蘇北的前沿陣地和傳導區域,素有“竹西佳處,淮左名都”之稱。揚州的建城歷史可至公元前486年,是聯合國人居獎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和諧管理城市、中國文明城市、中國森林城市。

  揚州市現轄廣陵、邗江、江都3個區和寶應1個縣,代管儀徵、高郵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71個鎮、5個鄉和13個街道辦事處。全市總面積6634平方公里,其中市轄區面積2310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約460萬人,其中市轄區人口約229.1萬人。

  揚州,位於東經119°01′至119°54′、北緯32°15′至33°25′之間;揚州市區位於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東經119°26′、北緯32°24′。揚州市南部瀕臨長江,與鎮江市隔江相望;西部與安徽省滁州市毗鄰;西南部與南京市相連;北部與淮安市接壤;東部和鹽城市、泰州市毗鄰。

  揚州境內有長江岸線80.5公里,沿岸有江都、廣陵、邗江、儀徵等3區1市;京杭大運河縱穿腹地,由北向南溝通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邵伯湖等4湖。

  【歷史沿革】

  揚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4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時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後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相當於現在的“省”。揚州的名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淮海維揚州”。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個廣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南、黃海、長江廣大地域內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揚州地域內,唐代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這個揚州雖然包容了今天的揚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揚州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稱“邗”(邗國為周代的方國之一,後被吳所滅),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周時稱“吳州”。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治所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後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10道,揚州屬淮南道。玄宗天寶元年(742),改揚州為廣陵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廣陵郡復改揚州。

  唐末,江淮大亂。昭宗天覆二年(902),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在揚州受封吳王。天祜十六年(919),楊渭(隆演,楊行密次子)正式建吳國,以江都為國都,改揚州為江都府,改元武義。吳天祚三年(937),南唐滅吳,以金陵(今南京市)為國都,以揚州為東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後周改江都府仍為揚州。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國為士、道,揚熙州屬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又分全國為15路,揚州屬淮南路。神宗寧五年(1072),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揚州屬淮南東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後,江都縣析出廣陵縣,揚州增領廣陵、泰興2縣。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設定揚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為揚州路總管府,領高郵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崇明縣)5州,並直領江都、泰興2縣。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軍佔領揚州,改揚州路為淮南翼元帥府,尋改淮海府,屬江南行中書省。二十一年,淮海府改維揚府。二十六年,改稱揚州府。揚州府領高郵州、通州、泰州3州及江都、泰興、儀真、如皋、海門、寶應、興化、六合、崇明9縣。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罷除江南行中書省,設定京師(後改南京),揚州府屬之。二十三年,分六合屬應天府,崇明屬蘇州府,揚州府領3州7縣,並直轄江都、儀真、泰興縣,高郵州領寶應、興化縣,泰州領如皋縣,通州領海門縣。

  清順治二年(1645),設立江南省,揚州府屬之。雍正年間,江都縣析為江都、甘泉兩縣。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南省正式分為江蘇、安徽二省,揚州府屬江蘇省。咸豐三年(1853)四月,太平軍攻佔揚州,曾改揚州府為揚州郡,改甘泉縣為甘泉天縣,歷時8個多月。清末,揚州府領高郵州、泰州和江都、甘泉、天長、儀徵、興化、寶應、東臺縣,俗稱“揚八屬”。

  宣統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揚州光復。二十日,揚州軍政分府宣佈成立,隸屬鎮江都督管轄。民國元年(1912)1月,廢揚州府,並甘泉入江都縣,原揚州府所屬各縣直隸江蘇省。民國3年6月,江蘇省分為5道,江都縣屬淮揚道。

  民國38年(1949)1月25日,江都縣城(揚州)解放。27日,設立揚州市,隸屬蘇皖邊區第二行政區。同年蘇皖邊區第二行政區改稱蘇北行政區揚州行政專區,專員公署駐揚州市。

  1950年1月,揚州專區與劃出如皋、海安給南通專區,劃出東臺、臺北(今大豐)給鹽城專區以後的泰州專區合併,滁州劃出六合縣給揚州,並劃出江浦縣給南京。最終揚州專區共轄揚州市、泰州市、興化縣、高郵縣、寶應縣、靖江縣、泰興縣、江都縣、泰縣、儀徵縣、六合縣2市9縣。

  1956年3月,江都縣析為江都、邗江2縣。1960年4月,寶應縣、高郵縣析湖西地區為金湖縣。1966年3月,儀徵、六合、金湖3縣劃給新設立的六合地區。1971年,六合地區撤銷,儀徵、六合2縣劃回揚州地區。1975年,六合縣劃歸南京市,揚州地區轄2市9縣。

  1983年3月,江蘇省改革地市體制,調整行政區劃,揚州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原屬揚州地區的泰州市和江都、邗江、泰縣、高郵、靖江、寶應、泰興、興化、儀徵9個縣劃歸揚州市管轄。揚州市改由省管轄,設廣陵區和郊區。1986年4月,儀徵縣撤縣設市。1987年12月,興化縣撤縣設市。1991年4月,高郵縣撤縣設市。1992年9月,泰興縣撤縣設市。1993年8月,靖江縣撤縣設市。1994年4月,江都縣撤縣設市。1994年7月,泰縣撤縣設立姜堰市。撤縣設市中,行政區劃均未改變。

  199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揚州市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縣級泰州市,設立地級泰州市,原由揚州市代管的泰興、姜堰、靖江、興化4個縣級市劃歸泰州市管轄。揚州市設廣陵區、郊區(2002年更名維揚區),轄寶應縣、邗江縣,代管儀徵、高郵、江都3個縣級市。

  2000年12月,邗江縣撤銷縣建制,改設揚州市邗江區。揚州市共轄廣陵、邗江、維揚3個區和寶應1個縣,代管儀徵、高郵、江都3個縣級市。

  2011年1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江蘇省人民政府決定對揚州市部分行政區劃實施調整。揚州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是:一是撤銷縣級江都市,設立揚州市江都區,以原江都市行政區域為江都區行政區域;二是將揚州市邗江區的泰安、頭橋、沙頭、李典、杭集5個鎮併入揚州市廣陵區;三是撤銷揚州市維揚區,將原維揚區的行政區域與劃出5個鎮的邗江區合併。至此,揚州市共轄廣陵、邗江、江都3個區和寶應1個縣,代管儀徵、高郵2個縣級市。

  揚州市氣候概況

  揚州市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向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區。氣候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盛行風向隨季節有明顯變化。冬季盛行乾冷的偏北風,以東北風和西北風居多。夏季多為從海洋吹來的溼熱的東南到東風,以東南風居多。春季多東南風,秋季多東北風。冬季偏長,4個多月;夏季次之,約3個月;春秋季較短,各2個多月。

  2011年,揚州市平均氣溫略偏高,高溫日數較常年偏多;年降水量除寶應縣略偏少外,其餘偏多二成~三成;日照基本正常。

  1.氣溫:全市年平均氣溫市區(廣陵區、邗江區)15.6℃、江都區15.4℃、寶應縣15.3℃、高郵市15.6℃、儀徵市15.9℃,與常年相比,偏高0.2℃~0.8℃。

  2011年極端最高氣溫38.4℃(6月9日,江都),極端最低氣溫-8.8℃(1月16日,市區),市區35℃及以上高溫日數13天。市區初霜期比常年晚17天(常年為11月7日),終霜期比常年晚5天(常年為3月31日)。

  2.降水:全市年降水量市區1349毫米都1306毫米、寶應910毫米、高1235毫米、儀徵1213毫米,與常比,除寶應偏少近一成外,其餘二成~三成。各月降水量比常年的月份有1月、2月、3月、4月、10月,偏多的月份有6月、7月,區域分佈不均、有多有少的月5月、11月和12月。入梅正常,出梅偏遲,梅期長;梅雨期降水不均,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區。

  3.日照:全市年日照時數市區1902小時、江都1778小時、寶應2063小時、高郵2115小時、儀徵1807小時。與常年相比,高郵持平略多,其餘偏少一成左右。全市日照時數較常年偏少的月份有2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偏多的月份有1月、3月、4月,其餘各月基本接近常年或區域分佈有多有少。

  4.氣象災害:2011年,揚州市災害性天氣頻繁,主要氣象災害有乾旱、暴雨、大風、雷暴、大霧及霾、煙等。

  揚州導遊詞 篇4

  個園是揚州現存歷史最悠久、儲存最完好的鹽商園林,南臨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東關街,是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兩淮鹽商商總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的基礎上擴建而成。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和蘇州拙政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全園佔地30餘畝,整體佈局採用古典園林前宅後園的傳統形式。

  個園的營造離不開一位傳奇人物,即個園園主、兩淮鹽商商總黃至筠。黃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憑著卓著的經商才能,積聚起萬貫家財,被嘉慶皇帝欽賜“鹽運使司鹽運使”,曾兩次進京為皇帝祝壽,入圓明園聽戲。可以說,黃至筠與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巖一樣同為“紅頂商人”,都是欽賜正二品頂戴。園主人在位40餘年,建造個園就花了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相當於江蘇省一年的賦稅。

  為什麼黃家的園子不叫黃園?偏叫“個園”。“個園”得名緣於園主人生性好竹子;而竹葉三片形似中國漢字“個”字;中國漢字“竹”字一半亦為“個”。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個字”的詩句,我們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彷彿出現了成千的“個”字。這一奇思妙想,可以看成是“個園”名稱的形象化圖解。

  “竹”歷來為中國文人所愛,不僅是因為竹子姿態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為它“正直,虛心,有氣節”的品格。宋代大詩人蘇東坡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個園的“萬竹園”是揚州城內最佳賞竹處。現有竹60餘種,近2萬竿,不乏稀有品種,如龜甲竹、方竹等。這是黃金間碧玉,此竹色彩美麗,竹稈金黃色,節間帶有綠色條紋是黃金間碧玉;竹稈碧綠色,節間是黃色條紋者即碧玉間黃金,為優良的觀賞竹種。這是孝順竹,也叫慈孝竹,叢生竹種,筍期在夏季,新筍圍著老竹生長,像是遵從古訓“父母在,不遠遊”。

  揚州導遊詞 篇5

  曲徑通幽,是江南園林的審美要素之一。而悠長纖瘦的竹林小徑,在體現園林意境美方面更勝一籌。我們抬頭看看,牆的匾額上有“竹西佳處”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詩人杜牧吟詠揚州的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後來到宋代詞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後來人們就以竹西佳處來指稱揚州了。在這裡把竹西兩字迴歸本來的意思就是:此處竹景最佳。

  走過竹徑是一條由桂花樹枝葉交錯形成的林蔭小徑。這裡種的是銀桂,“銀桂”諧音“迎接貴賓”,因此又稱“迎賓道”。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後,此時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無聲溼桂花”的說法。每到花開的時候,這條小徑都浮動著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走到盡頭,請大家看一下地面上鵝卵石磚片瓷片鋪設的圖案,在圖案中我們看到的有:銅錢兩枚、花瓶一隻、方天畫戟三支——寓意:“連中雙元,平升三級”。大家經過之時可以踩一踩、踏一踏,好運連連。

  我們眼前看見的這座小樓叫“叢書樓”,樓分山下兩層,上面是給園主人兒子讀書、藏書的地方。叢書樓匾額原本屬於清代乾隆年間揚州大鹽商馬氏兄弟,就在個園對面的街南書屋,馬氏敗落後,個園主人購得馬宅,其後又將街南書屋中一些廳堂匾額、楹聯移入個園之中。馬氏兄弟雖為鹽商,但勤敏好學、廣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馬”時期的叢書樓曾以藏書十餘萬卷名噪一時。乾隆年間朝廷編纂《四庫全書》時,馬家進獻書籍776種,為全國各地私人進獻之最。

  揚州導遊詞 篇6

  大家看到樓在眼前卻找不到上樓的樓梯,我們一起進屋看看,那麼樓梯到底在哪呢?先留個懸念給大家,遊園快結束時我為大家揭示謎底。樓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幹已斜出屋簷,頗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意味。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依照坐北朝南、前宅後園的傳統,個園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區,正門開在東關街上。住宅分別以“祿、福、壽”為主題,由東、中、西三條軸線組成,每條軸線分為前、中、後三進,由兩條火巷分隔。是中國傳統的建築樣式:“九宮格佈局”。

  “民以食為天”我們首先來看看黃家的廚房,內設大鍋灶、置食盒、酒罈、條凳等廚房用具,黃家大灶為五眼灶,從大到小一字排開,各有各的用途,藉此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大戶人家廚子下人為準備美味佳餚的繁忙場景。灶臺邊沿懸掛隔板,起到了隔離油汙,頗有現代圍裙的用途。大灶旁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小灶,也就是俗話所說的“開小灶”,同樣是五眼灶,用來煲湯再好不過了。

  個園主人的飲食很講究,據說吃的雞蛋,是專門用人參、白朮等名貴的中藥材喂大的雞生的,每個蛋的成本價要“一兩紋銀”。當時一石大米的售價才一兩多“紋銀”,園主人每天早上要吃“兩枚”雞蛋,相當於普通百姓大半年口糧的費用。廚師每天早上還要為主人蒸出十幾種點心來招待客人,葷素營養搭配,南北風味俱全。淮揚菜之所以能把中國普通的菜餚發揚到極致,揚州眾多的鹽商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現在我們所到達的就是黃家的餐廳了,餐廳的橫樑上採用的是金絲楠木,所以又稱楠木廳,楠木千年不朽,萬年不腐。採用如此粗大的楠木作為大梁完全是主人家豐厚家資的真實寫照。我們再來看看正前方條案上擺放的物件,東邊是一隻花瓶,西邊是座插鏡,東瓶西鏡,我們這裡取其諧音“平平靜靜”的意思。中間這張圓桌是由兩個半圓的桌子拼起來的,當時男主人不在家,桌子兩邊分開靠牆擺放,男主人在家拼成圓形,寓意“團團圓圓”。

  揚州導遊詞 篇7

  接下來我們來到的是黃家接待一般性來客和處理日常事務的地方“清美堂”。“清美”以清為美,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們追求的一種思想境界。

  我們來看抱柱上的這幅楹聯:“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勤與儉。”“裕後”的意思是造福後輩。此副楹聯說:傳家沒有別的方法不是耕種就是讀書;造福後輩,最好的打算就是勤勞和儉樸。表達了主人對治家、傳家的深切體會。“耕讀傳家”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一種以勸人勤於耕種和善於學習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思想,是中國古代道德傳統中的一份寶貴財富。

  走到天井中我們來看一下門上的圖案是一隻只梅花鹿,簷口瓦頭滴水上也是梅花鹿圖案,以鹿寓祿,指高官厚祿的意思,此路住宅點出了“祿”字主題。

  天井是住宅中的採光通風口,黃家房屋高大,四面的房屋連成一體,形成一個狹窄而高深的空間。天井四周的屋簷向內披下來,天落之水會全部流淌到天井裡來,這叫四水歸堂。所謂“四水”是指四面屋頂的排水,“歸堂”是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路前進為正廳,中進和後進為住宅,稱之為前廳後寢。此住宅格局是三間兩廂,裝修很規整。簷口瓦頭滴水及門窗閣扇,皆為倒掛蝙蝠寓意“福到”。天井裡這兩個大缸不是為了養金魚,它們是消防用具,稱為“門海”。門海即門前的“大海”,門前有了“大海”,磚木結構的房屋就不怕火災了。當然,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關於風水學的。古建築非常講究風水,水在風水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古風水學認為“山管人丁,水管財”,臨水而居就有財運。

  漢學堂是大宅門主廳,是黃家正式的禮儀接待場所,此廳面闊三間,抬梁式,柏木架構、柏木軒梁,是揚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廳。其大陀梁寬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樸雄渾。地面的柱礎(石磉)上圓下方,屋頂的矮腦(童柱)古樸簡單,整個構架造型簡練,全無清代的繁複多變,當為明代遺構。

  揚州導遊詞 篇8

  漢學堂的楹聯文字,所彰顯的不是高踞鹽商總商之位40年之久的黃氏家族的權勢與財富,而是一個地道書香門第才有的文化形象。

  中堂為鄭板橋舊聯;“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杆新生竹直似兒孫”。意思是:讀到一本好書可以叫人廢寢忘食,栽種幾根新竹看上去就像兒孫一樣討喜。此聯原為板橋的自畫像,以生動風趣的筆觸,傳神刻畫了一介書生甘苦自嘗的簡單生活和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被用來掛在漢學堂內便有了更多的含義,為黃氏耕讀傳家、好學重教的文化內涵注入了鮮活成分。

  廳堂是一個家庭的臉面,堂名以漢學標榜,高古的建築格調和淵雅的文風相映成趣,彰顯出古樸雄渾的臺閣氣象。不以富貴驕人,反覺書香襲人。

  太師壁兩邊是木刻落地罩閣,走進罩閣可見兩個扇面拓片,一是工筆花鳥,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為黃至筠。

  現在大家看到一個三間兩廂的院落,是為中路中進。這裡是黃至筠次子黃奭夫婦的居所。中堂是《四時讀書歌》,配以篆書對聯:“漫研竹露裁唐句;細嚼梅花讀晉書”。用竹林的露珠磨墨,專心圈點著唐詩,細品著梅花之清香,靜心研讀著《晉書》。竹露、梅花,讓寒窗苦讀多了份靜逸與從容。用漫研竹露、細嚼梅花來形容讀書,有滋有味。

  黃奭是清代的輯佚大家,他十分推崇漢學,治學嚴謹,著名學者阮元稱其“勤博”。《清史列傳》說他:小時候很聰明,雖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愛讀書學習幾乎到了痴迷的狀態,完全不同於其他鹽商子弟的.崇尚奢華,不學無術。黃奭十餘年足不出戶,潛心鑽研,治學態度十分嚴謹,重實證而輕議論。主要著作有《清頌堂叢書》、《漢學堂叢書》等等,共計數百卷。至此我們也就清楚了黃家主廳漢學堂的陳設佈置為什麼盡顯儒雅之風了。

  揚州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

  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麼她為什麼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他有五十多公頃的遊覽面積,6公里多的遊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後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於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後,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恆相繼重建,並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遊揚州時也作詩讚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遊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唸唸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

  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裡,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嘆: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裡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籤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揚州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

  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麼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遊,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遊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讚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遊;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

各位遊客:

  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麼她為什麼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遊覽面積,6公里多的遊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之後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此刻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於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後,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恆相繼重建,並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以前名噪一時,乾隆皇帝遊揚州時也作詩讚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遊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唸唸有詞,便問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裡,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嘆:“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我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裡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舫輕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各位遊客:

  此刻展此刻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築,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簷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閒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傑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並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聖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長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塢】

各位遊客:

  步入大門,腳下一道長堤,逶迤北去。從虹橋直至徐園門前,是一條600米的長堤。東側是碧波盪漾的湖水,西側為花圃,路的兩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為清初鹽商黃為蒲所築。此景即稱“長堤春柳”。每當和煦春風吹到那裡時,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了,桃花盛開了,湖上微風吹來,那柳絲們娜起舞,樹影婆婆,似青煙綠秀,漫步其間,怎不會令人人迷呢!這正如詩人陳其工所描述的:“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人迷。”

  春日踏訪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這“問株楊柳間株桃”的長堤上,不知遊客們是否有心曠神怕的感受。堤雖長但並不顯得單調,請看前面堤畔的這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顯然是讓我們在此駐足,靜靜地揣摩欣賞那裡的景色。亭內面西的“長堤春柳”匾是清代進士揚州書法家陳重慶的手筆。聯題:“佳氣溢芳甸(趙孟頫句),宿雲簷野川(元好問句)。”為揚州書畫家王板哉所書,登亭小想,使我們在領悟中又進入了新的意境。

  堤邊的柳與別處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呢?據說,當年隋煬帝開挖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推薦在河堤兩岸超多插柳,既可護堤,又可遮蔭。隋煬帝大喜,並親手先栽一株,又賜垂柳姓楊,所以外地的柳樹到了揚州就稱楊柳,“多情最是揚州柳”,所以楊柳成了揚州的市樹。

  如果說“長堤春柳”似東風二月,以桃紅柳綠間植取勝,那麼挑花塢則以成片桃林,雲霞散彩的氣派見長,的確是:“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各位遊客:此刻我們所在之處就叫桃花塢,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拍攝時。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此處以錦囊收桃花豔骨,埋於一環淨土之中,當她邊舞邊歌“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誰”時,連桃花雞的花瓣也籟籟飄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據野史記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間以古人“飛紅”為題,行令賦詩。到了某鹽商時,因才思枯竭,無以為對,竟然說出“柳絮飛來片片紅”之句。金農為之解圍,說是古人確有該詩,併為之補全,詩說:“廿四橋邊廿四風,憑鬧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眾人明知是金農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農的才思敏捷。

  【四橋煙雨—徐園】

各位遊客:

  揚州素以橋鄉聞名,它與江南紹興一樣橋多、橋美,不一樣的是,紹興以梁橋為多,而揚州卻以拱橋見長。此刻我們看到的這個景點叫“四橋煙雨”。此景建於康熙年間,以前為揚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以前也是大鹽商的私家園林,登上這四橋煙雨樓,南面的虹橋,北面的長春橋,近處的春濃橋和西邊的五亭橋,都歷歷在目。每當風雨蕭蕭時,四橋就忽隱忽視,故稱“四橋煙雨”。可貴的是諸橋近在咫尺,橋橋不一樣,但這四座橋卻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銜接起來,又以各橋不一樣的落點和構架將全徹景點劃分為各具特色的若干區間,使每一風景區都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韻味。難怪乾隆每次來揚州都要登臨四橋煙雨樓,憑窗眺望。“趣園”二字便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時的御筆。

  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牆將大片湖水擋住,僅以一圓形的洞門引我們入內。清初那裡是韓園桃花塢故址。民國4年(191年)改為徐寶山洞堂,故名徐園。徐寶山曾任辛亥革命時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統管兩淮及八百里長江的緝私。他曾追隨孫中山,與清軍對陣作戰,其後又提出撤銷揚州軍政府,從而統一江蘇的主張。由於他輕視袁世凱,並趕走袁派來監視他的參謀長,袁世凱下毒手派人將他炸死。此時,曾與徐寶山共事過的著名書法家吉亮工不待請求,主動寫了“徐園”兩字。剛揮毫時,他情緒還比較沉重,所以“徐”字為行楷,而後越寫越激動,以至寫“園”時,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憤寫成了行草。字徑雖逾尺,但兩字配合和諧,筆力遭勁。

  這一小小園林中有一館,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內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處。此園是瘦西湖正門進入的第一個園,遊客一入其中頓感江南園林的精巧。未到過瘦西湖的人,就以為這就是瘦西湖的風貌,其實這正是構園者的苦心,給人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小金山—風亭—本樨書屋】

  我們穿過徐國的後門,越過小虹橋,來到了小金山。小金山是怎樣構成的呢?原先在清朝時,為了使乾隆皇帝能直接乘船去平山堂,便新開一段蓮花埂新河,小金山就是用開挖出來的河泥人工堆積而成的。那時滿嶺遍植梅花,香氣四溢,故稱“梅嶺春深”。據說當初在堆土成山時,屢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急得頭暈眼花,一次在睡夢中,看見關羽帶領士兵正在打梅花樁,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在河心,然後堆土成山。他猛然驚醒,立即仿效此法,十天後,果然堆成一座“小金山”。其後乾隆遊覽至此,聞聽此事大悅,左右乘機連媚說:“皇上南巡,感動天地神靈,連關帝也主動為皇上效力。”乾隆更加高興,即命重賞。

  對了,剛才有位遊客問,揚州為什麼老是引用人家的名稱?杭州有個西湖,那裡就叫瘦西湖;鎮江有個金山,那裡就叫小金山。原先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點明揚州園林之妙在於“借”,而借又借得巧,真是“借來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借乎小”。

  下方我們沿著碗蜒山路,拾級而上,嶺上便是風亭,匾額為清代著名詩人、學者阮元所題。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深,貴在曲折。此時俯瞰小金山,上有風亭,中有觀音閣,下有各種形式的廳堂,很有層次,四周碧水時寬時窄,時直時曲,使人感到變化無窮而又富有自然之勢。

  古城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瘦西湖一向有“翰墨園林”之稱,到處都顯示出文學藝術的特徵。此刻我們來到了臨水而建的琴室,門前古柏兩株,樹齡都在200年以上,樹高過簷數丈,蔥籠疊翠。請大家隨我走進琴室的庭院,請看東面花瓶門的石額上刻著“靜觀”兩字,這是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的手筆。琴室後是木標書屋。遊客們:大家請持續安靜。為什麼?因為那裡是讀書所在,自然要安靜了。園內種有老桂樹15株,花開時節濃香醉人,又名“桂園”,木揮是桂花的別稱。

  【吹臺—五亭橋—白塔】

各位遊客:

  在小金山西麓有一條岸柳成行的長堤,伸向湖心,長堤的頂端就是吹臺,也叫“釣魚臺”。提起釣魚臺,我們會想起北京國賓館的釣魚臺,另外還有陝西寶雞姜太公的釣魚臺。揚州的釣魚臺自有其高妙之處,伸出水面的小島,岸柳成行,寬丈許,長有百餘步,直插湖心。整個吹臺既無繁雜的斗拱挑出,又無雕樑畫棟的富麗堂皇,而是素油塗抹梁簷,顯得樸實無華。釣魚臺建於清乾隆年間,最初設計者的本意是:乾隆遊湖時,樂隊在其中彈奏江南絲竹,以助遊興,所以亭內有沙孟海題“吹臺”匾。

  誰知有一次乾隆皇帝來到此地,覺得此處更宜釣魚,於是勃發釣魚之興。這下忙壞了手下人,管事的鹽商火速暗中挑選水手,潛入水下,以荷葉蓋頂,以荷莖換氣。每當乾隆落竿垂釣,水手就將活魚一條條掛上構去,乾隆舉竿魚躍,大家都喝彩歡騰,以為水神也從太君心意,鹽商也自然得到獎賞。現今簷口的“釣魚臺”三字匾,是書法家劉海粟所題。兩邊檻聯,上聯為“浩歌向蘭渚”,是唐代徐彥的佳句;下聯為“把釣待秋風”,是唐代杜甫的名言。吹臺三面各開圓洞門,以門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稱,為我國造園技藝中運用借景的傑出範例。

  遊客們:前面橫跨瘦西湖南北兩岸,巍峨屹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環拱石橋就是五亭橋。五亭橋不僅僅是揚州瘦西湖的象徵,而且是全國風景名勝中獨一無二的景觀,因橋上建有五亭,大家便都稱它為“五亭橋”。此橋是由巡鹽御史高恆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為其形狀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又叫“蓮花橋”。

  全長55.5米,橋基平面分成12個大小不一樣的橋墩,最為獨特的是橋基,雖然用大塊青石砌成,但十分纖巧,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基建成“艹”形,主橋為單曲拱橋,旁構4翼,每翼各有3個半拱的橋洞,連同引橋兩個扇形橋洞,共有15孔。孔孔相連,正面望去,連同倒影,構成5孔,大小各異,形狀各殊;泛舟橋下,孔孔相通,猶如城堡。蓮花出水似的五亭橋,結構巧妙,造型獨特,橋亭結合,氣勢宏偉,舉世無雙,被著名橋樑建築專家茅以升評價為“中國古城交通橋與觀賞橋結合的典範”。

  五亭橋南面為蓮性寺,原稱“法海寺”,初建於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改為“蓮性寺”。裡面有名的建築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塔身為磚結構,分三層,上層叫剎,中層是龕,均呈圓形,下層是塔基,為正方形。整個造型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據說這座白塔是一夜之間造成的。一天,乾隆的遊船到了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那裡多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開窗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游瘦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原先這座白塔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根據北京白塔的圖樣,然後用鹽包為基礎,以紙紮為表面,在一夜之間製作而成的。儘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當然真塔不可能是在一夜之間造成的,它究黨建於何年已無法考證。但白塔屬喇嘛塔,系藏傳佛教寺院裡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僅作為點綴而且。它高27.5米,外形輪廓線也比北海白塔瘦長,塔座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徵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築臺53級,象徵童子拜觀音的53參;相輪為13層,象徵天的最高處13天。正是:處處有象徵,時時有暗示,造園手法運用得十分巧妙。

  【熙春臺—望春樓—二十四橋—小李將軍畫本軒】

各位遊客:

  不知你們是否發現我們剛才走過的路程,從虹橋到小金山為一折,湖面由南北轉為東西,過吹臺,穿五亭橋到此又一折,湖面由東西轉為南北,直到蜀岡山麓。第二轉折處的起點就是前面那組氣勢恢宏的仿清建築——熙春臺。所謂“熙春”是取《老子》“眾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表現了一種春日登高,與大自然相融,超然自樂的境界。熙春臺與小金山遙遙相對,都處在湖面轉折之處。它是當年乾隆皇帝祝壽的地方,因此處處體現出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宏大氣派。

  所有建築的瓦頂全用綠琉璃筒瓦,與遠處五亭橋的黃瓦朱棟,白塔的玉缽體金頂相映成趣。熙春臺內的裝飾,使用了揚州漆器工藝,個性是這幅壁畫《玉女吹蕭圖》,採用揚州磨漆畫的工藝,表現出一群唐代仕女歡歌豔舞的壯觀場面。

  從熙春臺向東隔湖相望,赫然入目的是望春樓,樓屋二層,翹角飛簷。上層半為露臺,登臺可覽園中秀景;樓下中為茶室,南北兩小間分別闢為山水庭院,頂部可見天日。

  望春樓之西為“小李將軍畫本軒”,兩層之間有水池曲橋相連。小李將軍指的是誰呢?據記載,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衛將軍,人稱大李將軍,他兒子李昭道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人稱小李將軍。“小李將軍畫本軒”是按李昭道的畫意設計的,由於“大李小李”共創了唐代“金碧山水畫派”,因此,我們這天透過扇形窗戶觀賞對面熙春臺金碧輝煌的廓影,能夠聯想起盛唐藝術那種雍容華貴的氣象。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調。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這是唐朝詩人杜牧留給我們的千古絕句,千百年來,二十四橋以其清麗俊爽的畫面,迷濛空幻的意境,浪漫悠揚的情調撥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心絃。那麼二十四橋因何得名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前來觀賞。過了畫本軒向北過小石橋西折便是那名聞遐邇的二十四橋了。請看,整座橋是用漢白玉砌成的單孔拱形石橋。它全長24米,寬2.4米,兩端各12級臺階,兩邊各24根漢白玉雕柱,高、寬各2.4米。橋上雕飾明月圖案,秀麗典雅。橋東有貼壁黃石假山,西有熙春臺,再現了唐詩中的詩情畫意。景區佔地約7公頃,為一組古典園林建築群,整個景區在體現“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意境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在那裡,我們並未見到二十四橋橋名,但卻處處暗示二十四之意。當然也有人說二十四橋指的是二十四座橋,然而我們對二十四橋似乎也不必作繁瑣的考證。倒不如對杜牧詩中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奇股脫的意境去作一番細細的品味。正因為如此,歷史上才會有許多中外名人前來觀賞那裡的景觀。

  1991年10月,陪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日成遊覽二十四橋景區時,他們走到杜牧的詩碑前,一齊觀賞並朗誦了毛澤東手書的杜牧絕句。在熙春臺,20名彈古箏的小朋友齊聲歡呼“金爺爺好”,併為金日成和江澤民同志彈奏了民樂《漁歌唱晚》,贏得了一片掌聲。

  “二十四橋月如約,黃花開遍瘦西湖;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揚州。”這是長期旅居國外的李鴻章的孫子李孔昕先生來遊覽瘦西湖後發出的感嘆,不知各位對此有無同感。作為導遊的我衷心期望迷人的瘦西湖風采能撥動您的心絃,給您留下清新雋永的回憶。

  揚州導遊詞 篇11

  千古名邑揚州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東端,江蘇省中部,東近黃海,與南通、鹽城市交界;西通南京,與—、天長縣接壤;南臨長江,與鎮江、無錫市隔江相望;北接淮水,與淮陰市毗鄰;中有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歷來是水陸交通樞紐,南北漕運的咽喉,蘇北的重要門戶。揚州是—總—的家鄉,是一座具有2480多年曆史的古城,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揚州市西郊,六朝以來即為風景勝地,原名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時,因繞著長春嶺之北,又名長春湖。清詩人汪沆有詩云:“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之名遂著。

  在離瘦西湖不遠的蜀崗山,山上寺院遍佈,有“江南第一靈山”之稱。

  揚州的其他著名景點有“城市山林”美譽的何園,四季假山著稱的個園。明代的文昌閣“輝耀街衢”。揚州還有舉世聞名的大運河,橫跨於瘦西湖上的大虹橋,隋煬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宮遺址等,揚州的美景數不勝數,實是江南的瑰寶。

  揚州導遊詞 篇12

  揚州市簡稱揚,又名蕪城,位於江蘇省中部,長江中下游北岸的江淮沖積平原上。是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現轄廣陵、邗江、郊區3個區,儀徵、江都、高郵、寶應4個縣市。全市總面積6678平方千米,總人口約447萬。

  揚州至今已有2480多年曆史,從古以來就是我國有名的經濟州郡,唐代曾是我國四大國際貿易港之一。揚州目前建有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科技園區、濱江工業開發區,以此來吸引外資,發展本地經濟,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其工業發展極為迅速,主要有造船、汽車修配、化學、電子、紡織、食品、服裝等。手工藝和工藝美術品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尤其是揚州剪紙、刺繡、燈綵、絨花等,最為出名。

  該地區是江蘇北部的門戶,是全國南北交通的要道。這裡不光是我國東南部糧食和食鹽的重要轉運點,還是紡織品、銅器、玉器、藥材等物資的集散地。其航運以長江為樞紐,京杭運河及各主要河渠都具有通航能力,公路線也四通八達,同時,還在進行水電氣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此來改善環境,以進一步發展經濟。揚州市歷史悠久,風光旖旎,景色秀美,是我國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市西北郊蜀岡瘦西湖風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還有大明寺、平山堂、鑑真紀念堂、歐陽修祠堂、何園、個園、史公祠、馬可—波羅紀念館等100多處文物保護景點。

  揚州的土特產品有:玉器、漆器、絨絹、紙花、貝雕、春捲、醬菜等。

  揚州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大家好:

  吳道臺宅第在泰州路市人民醫院內,1982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吳道臺名引孫,福茨,先世系安徽歙縣人,自高祖遷居揚州。吳引孫於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光緒十四年,在浙江寧紹道臺任上,聘請浙江上匠來揚營建私宅,整個宅第為長方形大院落,東西長80米,南北寬70米,建築面積2950平方米,原有房99.5間,今剩86間。宅第規模宏大,結構精巧,雕工精緻,儲存完好,以浙江建造法則為基礎,又揉合了揚州傳統的建築風格,為揚州古建築中獨具一格的住宅建築群。中軸線上有門廳、西式樓、朱雀廳、涼廳、魚池、測海樓等建築,西部為內宅,前後三進,周以迴廊,以開闊的石板天井相隔,高大寬敞。門廳是磚刻門樓,配以兩個圓形大石轂,氣勢宏大。魚池由矩形花崗石砌成,長方形,四周置鑲花鐵欄杆,池水與宅外水域相通。魚池之大,為揚州之最。

  入大門西行數十步,便至門堂。門堂兩側各立一齊人高的石鼓,託以捲雲石雕基座。門廳上置捲棚,拱式軒梁,其木雕之精美,令人歎為觀止。樑柱下端為雲紋石雕鼓磴。門牆下為青石基座,浮雕香爐、漢瓶、喜鵲登梅等圖案,其上,據傳為磚雕飛蝠,惜為水泥所封,再上是磨磚起線滾頭鑲框,中嵌磨磚幾何圖案。整個門廳深得浙派神髓,為揚州僅見。

  入門廳,見一方寬敞的天井,左右各有廊房三間,西南廳房五間,廊東有耳門通東北隅的魚池、測海樓。“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古院的書香常常縈繞在我的夢中。測海樓儲存完好,是吳家的藏書樓,據介紹,當時的藏書在全國都是少有的。吳氏測海樓在魚池之北,上下兩層,為著名藏書樓,名冠一時,宣統二年(1910年),吳氏即編成《測海樓藏書目錄》,有12卷之多,由此亦可知其藏書之富。內中《蘇長公密語》、《大樂律呂元聲》等書均為諸家所珍,至今尚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珍藏。吳氏重視收藏地方誌,如明弘治刊本《八閩通志》、《延安府志》,明嘉靖刊本《廣西通志》等明代天一閣散出的多種地方誌更是海內孤本。光緒二十一年還是抄明嘉靖本《嘉靖惟揚志》,此抄本亦為世所珍,今存臺灣。測海樓藏書雖已散失(一部分存北京圖書館,一部分存臺灣,少部分流散海外)。

  “有福讀書堂”位於測海樓底層,取有福方讀書之意。吳氏後代多受書益,吳徵鑄,著名劇作家;吳徵鑑,著名的醫學生物學家;吳徵鎧,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吳徵鎰,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分類學家。一門中出了這麼多傑出人才,這在全國也少見。

  廂廊西,中有門通火巷,火巷闊二米。據古建築專家趙立昌先生介紹:牆面簷口下為條磚勾縫角砌,簷口上為“一斗一臥”勾縫空鬥牆,牆面間隔排列鐵製巴局,為揚派風格。火巷盡頭是花園,今已毀。

  火巷西現存兩進房屋,均為一排七間(實為明五暗七),庭院四面皆置捲棚迴廊,到處可見精美木雕、石雕。特別是四面轉角伸展大弧形彎曲懸挑角梁,及其垂吊精巧木雕大花籃,據介紹,其構造在建築學上具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揚州導遊詞 篇14

  揚州是人文薈萃之地,歷代政治家、文學家、畫家、藝術家雲集,在揚州留下了無數典籍詩文、書畫、音樂歌舞,也留下了許多優美的傳說故事。故遊覽瘦西湖,在欣賞美景秀色時,也可以說在讀一本內容豐富的史書,充實人們的知識,使人們得到心靈的昇華。

  瘦西湖園林既有自然風光,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四八節,風晨月夕,使瘦西湖幻化出無窮奇趣。瘦西湖的景點經多年修建,變得格外嫵媚多姿。尤其待到江南的春色降臨,煙花三月下揚州,漫步於瘦西湖畔,但見幾步一柳,好似綠霧般的柔媚動人,加之山茶、石榴、杜鵑、碧桃等嫵媚的花樹陪伴,更覺舒捲飄逸,窈窕多姿,萬般的詩情畫意盡現其中。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佔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其實是揚州城外一條較寬的河道,原名保揚湖。面積480多畝,長4。3千米。原是唐羅城、宋大城的護城河遺蹟,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明清時期,許多富甲天下的鹽業鉅子紛紛在沿河兩岸,不惜重金聘請造園名家擘畫經營,構築水上園林。乾隆極盛時期沿湖有二十四景: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覽勝、冶春詩社、長堤春柳、荷浦薰風、碧玉交流、四橋煙雨、春臺明月、白塔晴雲、三過流淙、蜀崗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雙峰雲棧、山亭野眺、臨水紅霞、綠稻香來、竹市小樓、平崗豔雪、綠楊城廓、香海慈雲、梅嶺春生、水雲勝概,譽為“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均六次南巡來此,對這裡的景色讚賞有加。

  揚州導遊詞 篇15

  揚州,古代有時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後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楊州的名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淮海維揚州”。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個廣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黃海、長江廣大地域內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揚州地域內,唐代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這個揚州雖然包容了今天的揚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揚州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這個刺史部管轄的範圍相當於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黃梅、廣濟;河南固始、離城等地。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後又改名建康)。

  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稱“邗”(邗國為周代的方國之一,後被吳所滅)、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北周時稱“吳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0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

  揚州導遊詞 篇16

各位朋友:

  大家好!

  首先歡迎各位來到揚州參觀遊覽。我是本次行程的導遊員XX,坐在我身邊的這位呢,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在未來的兩天裡,將由我和王師傅一起為大家服務。希望各位可以把安心交給王師傅,把放心交給XX,我們會一起努力把開心還給您。在此,預祝各位可以在揚州玩的開心,吃的順心,行的放心,住的舒心,在我們揚州旅遊集團全體員工的一片熱心中開開心心,事事順心。

  揚州導遊詞 篇17

各位團友:

  大家早上好!

  歡迎大家不遠千里來揚州遊玩,我是大家的地接導遊朱敏慧,文思敏捷的敏,的慧。希望大家能稱呼我小敏或小慧,我會如你所願為大家提供優質的導遊講解服務。

  我們首先要參觀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瘦西湖!現在請允許我先為大家講一個故事,話說古時候有四個書生進京趕考,在路上救了一個老人家。哪知這個老人家居然是個神仙,於是嘉獎他們每人許一個願望,第一個書生說:“我希望可以一生富貴,腰纏萬貫”。第二個書生說:“我希望可以成為神仙”。第三個書生說:“我希望可以在揚州做個刺史,受眾人仰慕”。而第四個書生的願望卻是最有個性,最有特色的,僅僅十個字卻把前三位書生的願望囊括其中,大家可以猜一下,知道是什麼嗎?對了!就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我們看看,古人把下揚州與腰纏萬貫,做神仙並列為人生追求的三大目標,可見揚州的磁場多麼強,吸引力有多麼大。

  瘦西湖風景區是蜀岡—瘦西湖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最為精華、最為核心的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清劉大觀言:“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肆市勝,揚州以園亭勝”。將瘦西湖與杭州西湖相比,更有一種清瘦飄逸的韻味。隋唐時期瘦西湖沿岸陸續建園,直至清代康熙、乾隆兩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瘦西湖“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盛況。清錢塘詩人王沆也將揚州瘦西湖與杭州西湖作對比,在詩中寫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的名字由此而來,且為人們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歷史上李白,杜牧等文化名人在這一帶都留下了淺斟低吟的足跡和膾炙人口的篇章,“煙花三月下揚州”“珠簾十里卷春風”說的正是三月時候的揚州花紅柳綠,春風滿懷的美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說的正是瘦西湖中的其中一景,且講述了景點得名的原因。有了這些個數不清的名言佳句,為瘦西湖的美更是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瘦西湖同樣也是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古典園林群融南秀北雄於一體,組合巧妙,互為因借,形成了以瘦西湖為共有空間,景外有景,園內有園的藝術境界。揚州瘦西湖歷史上以二十四橋著稱於世,蜿蜒曲折的一湖碧水將這二十四景如同顆顆珍珠鑲嵌在這玉帶之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而小金山,虹橋,二十四橋則是這幅立體山水畫卷上的神來之筆。

  好了,就先介紹到這裡!現在就請大家跟著我進瘦西湖景點裡面去我們再做詳細介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