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王屋山風景名勝區導遊詞

河南省王屋山風景名勝區導遊詞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道教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漫漫歷史長河中根深蒂固,自唐代開始已經形成了各路神仙修行居住的洞天福地,計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這些均被稱為天下名山,而今天我要帶大家前去遊覽的是被列為"天下第一洞天"的王屋山。

  王屋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65平方公里。王屋山以主峰天壇為中心,這裡一山突起、群峰環繞、丘阜卑圍的拔地通天之勢,獨具"王者風範",大有"眾諸侯仰面朝天"之意境,據中國最早的地理志《禹貢》記載,"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稱王屋也。主峰天壇山,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祭天之所,幹百年來,一直被視為華夏炎黃子孫大統天下的聖地。譽滿中外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發生在這裡,老愚公挖山不止的雕像已經成為我們濟源市的市標,也是激勵濟源人民改天換地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動力。

  王屋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為特色的道教聖地。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是以黃帝、老子學派思想為基礎的"黃老道"發展而來,帶有濃厚的漢民族思想和信仰特色。仙境,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美麗的王屋山,自然成了道家人物採藥煉丹、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的理想場所,也是歷代道家人物的主要活動場地之一。

  唐著名高道司馬承禎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宮地府經》中,把天下名山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為"天下第一洞天",號"小有清虛之天",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宗旨地位。

  王屋山的興盛和道教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相傳軒轅黃帝大統天下之後,於八月十五日在天壇山重會西王母,欲求得道成仙之術,並在此建上訪院,訪尋四海仙人。以後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四方善士、各路神仙皆雲集王屋山。被稱為道教鼻祖的老子李耳,也曾入王屋山修煉,天壇山絕頂至今尚有"老子煉丹池"遺蹟。道教早期的著名人物,如仙人王子晉,清虛真人王褒,著名方士于吉,南嶽夫人魏華存,道教理論家葛洪等都曾修道於王屋山。隋唐以後,尤其是李唐王朝尊老子為始祖,以道教為國教,敕令各地營建道觀,奠定了道教發展的基礎。被稱為我國"藥王"的醫學家孫思邈是唐著名道士之一,晚年結廬於王屋山翠微庵,採藥行醫,濟世救人,直至仙逝於此,現孫真人墳尚存。唐代道教茅山宗的第四代宗師司馬承禎,曾先後被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召至京城,倍加賞賜。唐玄宗李隆基尊其為"全國道教首座"並於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命司馬承禎在王屋山自選形勝,建觀而居,後又派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馬承禎為師,入王屋山修道,自經道風大盛。這樣,在唐數十年間,王屋山相繼建成發紫微宮、陽臺宮、清虛宮、十方院、靈都觀等規模宏大的道教宮觀,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

  千百年來,王屋山不僅是道家人物修身、煉丹、成仙之所,還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尋幽探勝,陶冶情操。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韓愈先後來王屋山遊歷。他們在此留連忘返,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篇佳句。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寫到:"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王維在《送張道士歸山》中說:"先生何處去,王屋訪茅居,別婦留丹決,驅雞入白雲"。劉禹錫在《奉送家兄歸隱王屋》中寫道:"陽落天壇上,依稀似玉京。夜分先見日,月靜遠聞望。雲路將雞犬,丹臺有姓名。古來成道者,兄弟亦同行。"

  今日的王屋山風景名勝區,除完好地保留了數不盡的奇山秀水、名樹古木之外,新修了一條長1500米的索道,新建了一批賓館、飯店等服務設施,更給古老的王屋山增添了現代化的氣息,也使我們的遊覽比起古人來顯得更加方便、悠閒、富有詩意。

  大家現在坐在車內。前面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天壇硯廠,它是我市規模較大的旅遊工藝品定點生產廠,主要產品天壇硯,又稱盤谷硯,是由我市盤古寺一帶的盤谷石加工磨製而成,姑嫂山往北5公里,便是九里溝風景名勝區。九里溝自然風光優美,有"自然山水苑"之稱。

  前面我們看到的第一座奇峰是玉陽山,東西兩峰之間為尚書谷。尚書谷中有靈都觀,系唐玄宗為其胞妹玉真公主賜建,併為當年玉真公主棲身修道之所親筆御書"平陽洞府",現存有玉真公主墓。相傳唐末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先後兩次人玉陽山隱居學道,並與宮女宋華陽妹妹倆發生過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東玉陽山中有麻姑廟、麻姑泉、麻姑河,至今還流傳著麻姑侯真定在此拜師修道的.故事。

  我們路過的這座山莊叫李八莊,相傳藥王孫思邈晚年人王屋山採藥,至此曾向打鐵後生李老八問路,李老八身有殘疾,但人誠心善,殷勤指點,並告誡山中有虎,勸其謹慎而行,孫思邈十分感動,便醫治好了他的病,遂娶妻生子,形成村落叫李八莊。

  前面我們的車子要翻過的這道山嶺被稱為虎嶺,是進入王屋山的第一道天然門戶。相傳孫思邈進山採藥行醫途徑此地,遇一斑讕大虎橫臥林中氣息奄奄,孫思邈上前視之,原來是虎口被一塊骨刺卡住,吐不出也咽不下,十分難受,孫思邈便小心為虎療傷,老虎感恩戴德,後成為孫的坐騎,馱著孫思邈遍遊王屋山。從此,這裡便稱"虎嶺"。

  好了,雲霧山風景區到了。我們首先參觀陽臺宮。陽臺宮為王屋山著名的"三宮"之一,是唐朝著名道士司馬承幀奉欽命所修建的。司馬承禎,號白雲道士,洛州溫人,為唐代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師。陽臺宮坐落在華蓋峰南麓的臺地之上,背依天壇山,高高矗立,如同鳳首,面對開闊的九芝嶺,猶如鳳尾,陽臺宮正好處於風背之上,被稱為"丹鳳朝陽"的風水寶地。陽臺宮落成後,唐玄宗御筆親題匾額"寥陽殿",五代後晉時期,大部分殿宇毀於戰火,惟大羅三境殿倖免,仍保留唐代原貌,後歷代修茸,現遺存下來的多為明清時期建築。

  陽臺宮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逐級遞升,殿閣高低錯落有致,整體佈局依縱軸線依次為山門、大羅三境殿(三清大殿)、玉皇閣、長生殿(遺址),兩側有東西廊房、西王母殿等。現有建築8座35間。

  我們看這棵樹是菩提樹,菩提樹學名七葉樹,春華秋實,花為白塔狀,果實成熟後可用結串起來做念珠使用。菩提樹被稱為佛樹,是佛教的象徵。好麼,為什麼象徵佛教的樹卻栽在道教官觀裡呢?這裡面還有一段關於佛道之爭的故事。東漢初年,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在洛陽修建了我國佛教祖庭"白馬寺"。其後,佛教便迅速發展起來,至唐時,許多道教宮觀甚至被佛寺所侵併,作為道教聖地的王屋山,自然不會容忍佛教的染指。相傳這棵菩提樹是司馬承禎和玉真公主親手所植,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棵菩提樹並不在中心線上,而是在中間偏東的位置,意為道教寬宏大量,容留佛教一席之地。這也許就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個例證。在大殿前月臺上,這裡有一口八板大鐵鍋,外徑1.70米,深0.84米,相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就出自這裡。

  三清大殿為河南省現存最大的明代單據歇山式木構建築,面廣五間,進深四間,整個大殿外雄內秀,殿內有30根方形石柱,通身浮雕雲龍、丹鳳、瑞禽、祥獸及神仙世俗故事,形象優美,栩栩如生。殿內天花藻井,斗拱層疊,製作精巧,皆為明代藝術珍品。殿內供奉著道家學說的三尊最高尊神。居中的就是元始天尊,三尊神像與他們手中的物什,合起來就是一個道教的宇宙圖示。

  玉皇閣俗稱三棚閣,為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所建,面廣三間(10.95米),進深三間(7.68),周匝迴廊,高達21.40米,閣體由8根高11米的通天木柱支撐,系河南省目前最高大的明代歇山式樓閣建築。四周20根石柱雕刻著盤龍綵鳳、花草蟲魚、道教神話故事,如田真哭樹、蘇武牧羊、李存孝打虎、桃源洞、狐狸和烏鴉等。雕工精湛,形象逼真,內容豐富,為明代石刻藝術精品。這裡所供的是玉皇大帝,《雲箋七籤》中說他是元始天尊的弟子,相傳為軒轅黃帝的化身。王屋山是軒轅皇帝祭天和駕迎西王母的地方,自然就成為王屋山道教的主神。玉皇閣中,金塑的玉皇大帝身著天帝法服,頭戴珠皇冕,手捧玉圭,儼然天上的玉帝,顯示出尊貴和氣派。

  愚公移山處這組"愚公移山"群雕由鄭州雕塑創作室設計製作,濟源市旅遊局組織施工,由群雕、碑廊、洞天橋、智叟亭等組成。千百年來愚公精神就是我們中華民族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的精神象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群雕形象地再現了老愚公呂三太率兒子、孫子及鄰人寡婦共同挖山的場景,正面碑廊上有毛澤東、李鵬、李先念、陳雲等黨和國家XX人的題詞,是弘揚民族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場所。

  迎恩宮上下兩進院落,位於垂珠峰腳下,依山順勢而建,紫微溪和滴水巖環抱於宮前,為二龍戲珠之風水寶地。迎恩宮創建於唐初,相傳為迎接聖駕朝拜天壇而建,宋徽宗遊王屋山華蓋峰時,曾跗駐於此。現存有山門、財神殿、祖師殿、玉皇殿等。

  不老泉,為王屋山著名的"靈泉"之一,千百年來,不老泉水流如注,永無枯竭,經有關部門化驗,證明水中含有豐富礦物質,經常飲用對人體有益。

  白果樹,即銀杏樹,為漢代遺物,大約有2000年左右樹齡,是中國五大銀杏樹之一,俗稱樹粗"七摟八柺棍",素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紫微宮為王屋山道教三宮之首,位於天壇峰南麓的中巖臺上。因其在王屋洞天中所處位置,與紫微星座居北天中央的位置相對應而得名。紫微宮是司馬承禎創建於武則天聖歷二年(公元699年),歷代均有修葺,依山順勢,層層築臺,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有朝真門、天王殿、三清殿、通明殿等,現大部分成為遺址。朝真門和宮前臺階為近年新修.紫微宮院內沿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30餘通,其中《坐忘論》唐碑、元代《大朝聖旨碑》堪稱國寶。

  天壇神路總長3800多社,如沿天壇神路石階登山,大小廟宇如金絲串珠,經瘦龍嶺,轉十八盤,渡仙人橋,攀紫金崖,方可到達極頂。

  天壇索道總投資1200餘萬元,天1999年5月1日竣工,全長1500米,共計106個吊籃,每個小時可輸送遊客300餘人次,索道高低落差 660米,全程約需20多分鐘。天壇索道的建成為千古神奇的王屋山增添了一道現代化的景觀,坐索道,登天壇,賞自然風光,成為我們現代旅遊的一種新時尚。

  現在我們來到了王屋山主峰--天壇峰,海拔1715米,有"天下砥柱"之稱,是中華民族一統天下之聖地。《黃帝內傳》云為瓊林臺,《天壇王屋山勝蹟記》中有"黃帝王屋會王母"的記載,從此開創了我們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歷史。

  天壇峰南臨華蓋峰,北依靈山峰,後靠五斗峰,東有日精峰,西有月華峰,四周群峰簇擁,崗阜卑圍,一峰突起,群峰伏拜,大有王者之風。自古以來,被道家尊為"道境極地",稱其為"五嶽四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會之所。"

  天壇峰頂面積大約四畝,唐時有三清殿、軒轅廟、四角亭、黃帝更衣亭、御愛松等,歷代修葺或增建,元初改為"總仙宮",意為天界諸路神仙會聚之所。明正德年間增建玉皇殿,萬曆年間增建無極玄穹門,俗稱南天門,就是我們面前的這座券門,正門高7.2米,正面石額上書"無極玄穹門",背面石額上書" 天影竺形",下臨百尺懸崖,極具"依懸列宿"之意境,平添了一種人間仙境這情調。

  置身在這海拔1700餘米的峰頂之上,倘若條件適宜,我們將會欣賞到"天壇雲海"、"天壇倒影"、"天壇日出"、"王母仙燈"等天象奇觀。譬如 "天壇雲海"是一種壯麗的雲霧奇觀,多出現在7~9月份多雲密雨季節,每當雲海出現時,雲霧相融,天地相連,大小山頭,時隱時現,如同仙山瓊島。"天壇日出"十分壯觀,觀日出的最佳地點是在日精峰上,在月落星稀、天色微明時分,矗立峰巔,極目東望,只見雲氣繚繞,海浪翻滾,紅日升騰,如生滄海,頓時天地驟開,霞光萬道,天壇山金碧輝煌,正是"星斗半沉蒼翠色,紅霞遠照海濤分"。

  山頂東北有捨身崖,相傳古代曾有孝子在此捨身救父(母)得名。崖邊突出一石,闊尺許,長丈餘,懸空而出,下臨深淵,相傳八仙之一呂洞賓曾登此石,說過:"人心安定,方立此石",故名"定心石"。紫金崖下三官洞外,有一塊色彩斑瀾、大而奇特的五彩礫岩石,傳為當年女蝸補天剩餘之石,故稱"女娟補天石",象徵吉祥如意。

  王母洞北望垂管峰南面的崖壁根部,有三個直徑約10米左右的石龕,相傳是西王母修道之處,故稱"王母洞",洞中有泉,深不可測,據說"週迴萬里,潛通瑤池",為《道藏》中所記載的瑤池洞。"王母仙燈"就是在這裡產生的奇異景觀,每到秋高氣爽、夜深人靜時,點點熒光便從這王母洞中飄然而出,成群結隊繞天壇而上,忽明忽暗,時隱時現,如同天宮玉女捧仙燈,列隊迎接王母。古人有詩曰:"光來天上照天明,夜半雙雙空際行,應是瑤臺迎法駕,故教玉女捧仙燈"。好了,人間仙境王屋山的參觀到此結束,請大家順著登山路返回停車場上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