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校長:“唯論文”評價體系禁錮科技的創新

南開校長:“唯論文”評價體系禁錮科技的創新

  當前中國學術界的科研評價體系,讓學者的榮譽、收入、職稱、專案都與論文掛鉤,一定程度上讓衡量標準“跑偏”,論文抄襲、花錢買版面等現象屢見不鮮。

  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校長龔克直言,中國現有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有待完善,“唯論文”的衡量標準禁錮科技創新,需要“多把尺子”共同作用。

  談衡量標準:論文評價本身無可厚非

  被問及現行機制是否合理,龔克反問:“不用論文評價,用什麼評價?”

  龔克稱,論文是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的重要標誌,是一個學者研究水平的核心體現。“論文評價的本質是同行評價。要在權威期刊發表,是因為那裡有水平更高的.同行評價機制;看引用,是要知道同行對你有多認可。”

  龔克表示,以論文為衡量標準,本身無可厚非,錯在“唯”論文。

  他指出,論文絕非所有科技成果的載體,不能以論文“一刀切”。“比如科技成果轉化,要解決的是實驗室成果如何在生產實踐中可靠、低成本、安全地生產,其中摻雜了技術、市場等眾多因素,怎能用論文評價?”

  且在龔克看來,同樣的環境體制下,只有少數人弄虛作假而大多數人奉行正道,這隻能證明是少部分人能力有限、德行有失。

  談現有弊端:“唯論文”禁錮科技創新

  龔克指出,中國要成為科技創新強國,就要有支撐其持續執行的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的激勵與管理,本身也是一門科學,而在這方面,我們顯然還沒有完全掌握規律。”

  他坦言,對學界來說,科研評價體系有強烈的導向作用。“一門心思‘大做文章’、在‘文章縫裡找文章’,對於中國創新驅動發展而言,無疑具有很大副作用。”

  2017 年政府的工作報告指出,要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援機制,“落實科研經費和專案管理制度改革,讓科研人員不再為雜事瑣事分心勞神。”

  針對此處,龔克建議再加一句“深化科研評價改革”。藉助國家的“指揮棒”,他希望讓該問題得到更多關注,“大家一起認真研究,如何使科研評價體系走上更加靈活、健全的道路”。

  談改革方向:探索“多把尺子”

  批判易而獻策難。如何將科研評價體系多樣化,龔克稱,目前還在探索。

  他介紹,南開大學幾年前開始嘗試,教授評級只看“代表作”。具體來說,就是無論發表了多少文章,每人只送規定數量的論文 (副教授 3 篇、正教授 5 篇) 交專家評審;去年,該政策更進一步放寬,規定參評作品可拓寬至一本書或一個專利及其實施效果說明,“總之能證明你學術水平的就可以”。

  “重質量而非數量”使南開大學成為論文界的一股清流。龔克透露,南開論文總數在國內知名高校排名雖不靠前,單篇論文的影響力卻非常可觀。

  龔克表示,多樣化的科研評價體系如何構建還未明朗,但要具有公信力,一定是“多把尺子”的共同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