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論文範本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論文範本

  一、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信貸文化嚴重缺失。信貸文化是鼓勵某種貸款行為的貸款環境因素的總和。它包括銀行的信貸、價值取向、重要性的確定、管理溝通、信貸從業人員的培訓等。信貸文化是銀行績效和銀行經營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前信貸文化嚴重缺失主要表現在:一是重貸輕管的思想大量存在,貸後管理薄弱。信貸資金髮放後,銀行極少就客戶對信貸資金的使用狀況及客戶的重大經營管理決策等進行必要的檢查、監督和參與,這種只“放”不“管”的做法必然導致信貸資金的使用失控,最終造成不良貸款的增加。另外,信貸員的責、權、利與貸款質量不掛鉤,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二是信貸流程停留在表面,形式主義氾濫。通常,商業銀行偏重對信貸人員在信貸業務辦理過程中的違規行為進行處罰,而對於按照信貸流程發放、形成不良貸款的責任追究力度不夠。這種管理模式直接導致信貸人員辦理業務時只重過程不重結果,本末倒置。三是風險意識淡薄,或僅停留在發放前進行相關風險分析和預測,難以貫穿貸款的整個過程。信貸從業人員往往只注重當期顯現出來的風險,忽視了客戶和貸款潛在的風險。

  (二)信貸管理體制轉型緩慢,方法和手段仍然比較落後。長期粗放經營的習慣使得精細化管理難以到位。具體表現在:

  1.風險定價隨意,缺乏科學性、系統性。隨著市場利率體系的逐步完善和銀行同業間規範競爭的發展,中國人民銀行已逐步放寬對貸款利率的限定,允許商業銀行根據本行的預期收益、籌資成本、管理費用以及借款者的風險等級等構建自己的貸款定價模型,制定恰當的貸款定價策略。但商業銀行普遍沒有跟上這一節奏。基本沒有科學、合理且操作性很強的貸款定價模型和貸款定價策略。即使有,也經常出現定價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而異的情況,極易產生道德風險。

  2.期限管理不到位。在貸後管理中較流行的思維方式就是“能還息就是好貸款”。這句話雖有一定道理,但不正確。因為一方面,還息來源很重要,還息是來自正常業務收入還是偶爾的投資收益,是企業經營利潤還是其它借款,這都是銀行貸後管理應關注的;另一方面,能還息不代表能按期還本,也不代表第二還款來源落實。還息可增加銀行當期收益,但若不能還本,銀行仍得不償失。這種論點的危害性在於部分經營管理人員因客戶能還利息而做出客戶經營正常的判斷,進而放鬆貸後管理或盲目辦理轉貸、展期,對貸款的期限管理不加研究,忽視了客戶在貸款到期後挪用信貸資金投入高風險專案,經營狀況漸趨惡化的可能。

  3.擔保抵押教條主義,為辦理擔保手續而辦理,不注重擔保抵押的有效性和實際補償能力,抗風險能力差。審批階段常見的思維方式是片面認為有擔保的就是好貸款。其主要表現形式是發放貸款時關注抵押、擔保更甚於對借款人本身償還能力的關注。當然,強調貸款的抵押擔保等第二還款來源不僅無可厚非,而且應大力提倡。但是,抵押擔保在信貸決策中充其量只能是必要條件,而不能也不應成為充分條件。過於強調抵押擔保關係,使之成為貸款的充分條件則難免矯枉過正,導致不良後果。事實上,將抵押擔保作為銀行貸款充分條件的習慣思維正成為當前不良貸款形成的一個重要的、帶有一定隱蔽性的原因。作為一種健康的信貸文化,不論擔保企業是否真正具備足夠的擔保能力和擔保意願,即使手續齊全、合法也不能替代對借款人本身運營能力、償債能力的分析。實踐中對第二還款來源的追索經常存在變現難、執行難等諸多問題,加大了銀行經營成本。而且追索擔保人還往往會惡化銀企關係,培育不出真正意義上的戰略伙伴,尤其在信貸買方市場中,更不利於商業銀行的長遠發展。

  4.內部控制建設薄弱。內部控制是企業所制定的旨在保護其財產、保證其獲取資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提高經營效率,促進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實施而採取的各種方法和措施。因此,作為信貸管理方面的內控建設必須圍繞信貸資產保值增值、信貸各環節資料的真實可靠、貸款發放的效率等方面進行。而實際運轉中卻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部門、崗位制約力度有限。國內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組織結構與專業銀行時期相比,基本架構沒有實質性的變動,仍是傳統的垂直管理機構,表現為管理責任關係和資訊的彙報渠道均為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三級管理一級經營。與外資銀行比,縱向管理鏈條過長,而橫向的分工與制衡關係強調得不夠。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各級分支行進行了內部結構調整,相繼成立了風險管理部門和信貸審查部門,負責處置不良貸款、評估貸款風險,改變了舊體制下信貸部統攬信貸業務的局面,但信貸政策管理、信貸風險審查等職責仍然基本由審貸部門承擔,部門的細分化程度不夠,信貸政策的制定、實施、檢查仍然集中在一個部門。貸款審批實行逐級上報、層層審批制度。審批流程呈縱向運動特徵。二是審計的後續監督專業性不夠,對信貸業務的專業化程度欠缺,難以抓住主要問題。商業銀行的審計部門一般負責全行整個經營業務的審計監督工作。信貸業務與會計、安全防範等其它業務不同,後者政策、制度較為穩定,受外部影響不大,而信貸政策、制度根據國家行業、產業政策及其它外部因素變化,自身調整也較快,專業性較強。常規審計由於部門差別的侷限性,資訊不對稱,檢查中通常只能發現一些規範性操作問題,解決一些操作風險。對貸款形成不良的真正原因,確實很難發現和分析。

  二、加強信貸風險管理的相關對策

  (一)培育一種新型的信貸文化。一個優秀的企業,離不開卓越的文化。商業銀行也是一種企業,應當具有自身的企業文化和管理,使銀行全體員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價值判斷,以銀行的使命、目標、倫理道德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從而自覺自願、心悅誠服地為使銀行整體效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貸文化作為商業銀行重要的企業文化內容之一,必須滲透到每一個信貸從業人員。當前,一是要全面增強信貸人員的風險意識,加強全員風險意識和合規文化。態度可以決定一切。樹立牢固的風險意識,從主觀上可以指引信貸人員進行規範化操作。二是要解決商業銀行信貸質量不高的問題,必須從提高信貸人員素質這一基礎性工作抓起,加強信貸人員的業務培訓,防範操作性風險。三是加快制度建設,用制度管人。根據貸款企業特點,設定貸款質量考核指標,落實貸後管理業務流程中的具體責、權、利,量化風險預警指標,實施貸後管理考核激勵措施。建立健全風險預警、保全預案制度,對於高風險業務,進行細化分析,設立風險預警指標,嚴格監測,並在貸後檢查後提出保全預案。創新貸後管理手段,加強電子化建設,藉助科技手段強化貸後管理。透過對貸後管理的遠端監控,提高貸後管理的效率和覆蓋面。建立一支專業化的貸後管理隊伍,將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後管理分別由不同的部門和人員實施。啟動信貸風險問責機制,對形成貸款風險的,無論是否有違規情節,是否存在客觀原因,一律要追究相關人員失職、失察的責任。

  (二)健全風險等級評定製度。總的來說,包括:客戶的信用等級管理,貸款的風險等級管理。

  1.客戶的信用等級管理。首先要建立銀行內部掌握的客戶資信評價體系,然後定期根據資料庫中客戶的財務報表和其它資料,對客戶的信用程度進行評價記錄。執行方式上可由信貸前臺部門推薦客戶、收集填報資料,信貸管理部門獨立地進行信用等級評定。為保證客戶的信用等級管理的科學性,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加強資料庫管理,保證資料庫中客戶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並及時對資料進行更新,確保資料能真實、全面反映客戶經營情況,減少“資訊不對稱”帶來的負面影響。二是儘快完善客戶的信用等級評價體系。對客戶的型別進行細分,不同型別的客戶適用不同的評價方法,保證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權威性,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2.貸款的風險等級管理。一是加強對分類認定調查、審查和審批人員的業務培訓,使其具備較強的業務素質和分類技能;二是明確各類貸款的“硬條款”,如對逾期天數、欠息時間等做出硬性規定,增強分類的客觀性;三是理順分類工作程式,試行專門機構進行分類審查,分類審查人員不應當是貸款質量指標的被考核者,同時對分類人員要加強監督考核,實施分類責任制,盡力避免道德因素造成的分類不準確。

  (三)規範貸款的損失預測與定價管理。預期的貸款損失是辦理貸款業務的正常成本,可在貸款定價時予以考慮。銀行資產組合是不同程度的風險資產的組合,每種資產都有不同的.違約機率。西方商業銀行普遍認為銀行所面臨的違約風險主要有預期內風險和預期外風險兩種,因此銀行的貸款損失也由這兩部分構成。預期內風險是根據資料統計的某一特定風險等級的資產在既定期限內的平均違約機率;預期外風險是在預期內風險之外的違約機率。對於預期內損失,銀行根據風險成本計算法,對不同風險等級規定不同的風險調節率,從而透過在貸款定價時收取風險費用予以補償;對於預期外損失,由於其波動性和難以預料性,銀行是透過自有資本金予以補償的。銀行信貸物件的風險等級越高導致預期外損失發生的可能性也越大。為了減少預期外損失,國外已有許多學者並提出了違約和企業破產失敗預測的定量模型。我國可以借鑑其合理的成分用來分析。透過科學的風險等級評定製度和對預期內、預期外損失的估計相聯絡,對貸款的損失準備進行預測,確定合理的貸款定價。具體是評估銀行與客戶業務往來中的所有成本和收益,結合銀行既定的利潤目標,給客戶的貸款進行定價。對於預期外的損失,還可以透過擔保抵押進行補償。即對難以預測的風險透過擔保抵押等第二還款來源補償。對補償後還有損失可能性,再透過合理的貸款定價調節。在對擔保抵押進行分析時,應徹底改變教條主義,以實際變現價值考慮風險補償。

  (四)加強信貸風險的監測與監督。一是建立健全風險預警體系,前移風險防範關口。各商業銀行要從加強自身建設做起,建立一套嚴密的、先進適用的信貸風險預警體系,努力改變傳統管理模式下風險判斷表面化和風險反應滯後的狀況,加強風險搜尋的系統性和準確性,並對風險的波動趨勢做前瞻性的判斷,爭取風險管理工作的主動性。二是嚴格期限管理。規範客戶授信制度,科學分析客戶的資金需求總量,合理制訂還款期限。對於合理制訂的貸款期限,一定要督促客戶到期歸還,避免信貸資金被擠佔挪用,形成風險。三是加強貸後管理。貸後管理是指銀行在發放貸款後,定期檢查借款人財務報表,定期對其進行信用審查,及時跟蹤借款人的經營管理,並根據信用評分模型對借款人進行信用評級,隨時掌握借款人的信用風險狀況,同時及時調整銀行的風險損失準備等一系列信貸活動的總稱。四是現場檢查與非現場檢查緊密結合。在確保現場檢查認真嚴格的同時,加強信貸系統電子化建設,透過採取實時有效的線上監測手段,完善非現場檢查制度。先進的非現場檢查制度將象一把隱形的利劍一樣,懸在各類違規行為的頭上,從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部分違規動機。對於非現場檢查不能確認的線索,可透過現場檢查進一步核實。現場與非現場檢查緊密結合,優勢互補,可以擴大檢查範圍,節約大量人力物力。

  (五)完善內控制度建設,規避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

  1.組織結構上確保崗位制約。可參照外資銀行在信貸組織上通常採用條塊結合的矩陣型結構管理體系。信貸業務的組織除了有縱向的總行——分行的專業線管理之外,進一步強調橫向的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制約,較好地實現風險控制與資源配置效率的最佳結合。外資銀行通常會設定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多個部門共同負責信貸業務的組織管理,如信貸政策制訂部門、資產組合風險分析部門、業務管理部門、風險審查部門、不良貸款處理部門以及系統一體化管理部門等等。各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在業務上相互溝通、協作又相互監督。貸款審批是信貸風險的關鍵控制點,在這一環節,外資銀行多采取由隸屬於不同部門的授權人員共同審批的辦法,雙人或多人審批制度。審批流程呈橫向運動特徵。提高審批決策的科學性,真正實行審批責任追究制。大力推行專職審批人審批和專家審批,科學遴選高素質的綜合人才參與貸款決策,同時進一步完善集體審批制,試行少數人會籤制、小額貸款專人審批制等,使審批責任落到人。同時,加強對審批人的考核管理,綜合評價審批人的決策質量,制定對審批人的獎懲細則,對因審批不當造成不良貸款的,要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同時要堅決執行專職審批人任期制等,定期輪換。

  2.改變信貸審計監督的實施主體,增加風險管理部門的工作職責,加強風險管理部門的職能建設。風險管理部門不能只停留在對已產生的風險進行監測,而應參與信貸業務的全過程。從發放前的預防控制到最後的風險認定和處罰。一是將原信貸部門制定政策與制度的職能轉由風險管理部門履行,統一由風險管理部門負責制定全行的信貸政策與制度,信貸前、後臺按照要求進行業務操作。將“立法”權與“司法”權嚴格分開,避免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局面。二是由風險管理部門負責對信貸前後臺經營管理情況進行專業審計監督。對產生的信貸風險進行責任認定與追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