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論文
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論文
【摘 要】文章從分析少數民族學生產生心理不適的原因出發,力求探索有效途徑,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心理調適,培養自信心,使他們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調適;自信心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自信心缺失現象分析
在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少數民族教育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比列呈逐年上升趨勢。然而,近期一些心理調查發現,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進人內地高校後表現出了不自信的心理,主要表現為:自卑的心理;抑鬱、焦慮的心理;交際困難產生的心理壓力。自信心的缺失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所謂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評價所形成的穩定的內心體驗,它是一種強大的內部動力,能激勵人們積極行動,堅持不懈地去實現自己認為可達到的目標;它是一種積極的道德情感和心理品質,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的甚至是核心的標準。
自信心缺乏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有著自卑、抑鬱、焦慮等共同點,嚴重的可能會因自卑而自閉,導致社交功能障礙,甚至會出現抑鬱症的症狀。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自信心缺乏的原因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適應問題
阿德勒從文化適應的過程揭示了文化適應的規律性,提出了文化適應的五階段模式假說,分別是接觸階段、不統一階段、否定階段、自律階段和獨立階段。而Berry則從文化抉擇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適應的四種模式,分別是消極固守、盲目順應、積極整合和邊緣化。
少數民族大學生進入高校後會對自己的處境進行歸因,做出抉擇,要麼固守,要麼順從,要麼整合,要麼被邊緣化,這些都決定了他們能否順利地度過文化適應的五個階段,由不適應達到適應。然而,如果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這一變化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停滯在了這五個階段中的其中一個,就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漸漸地失去了應付各種情景的自信。
(二)語言障礙導致的學習壓力
在大學生活的初始階段,語言障礙無疑會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帶來壓力,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因此難以適應新的學習環境。部分具有消極認同的民族學生總是以消極頹廢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族群,他們對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化和歷史傳統充滿自卑,對自己的民族屬性揹負著一種沉重的卑下感,不敢在眾人面前說本族語言,有的甚至會認為本族人智力低下,天生不如人。這樣的觀念必然會影響其較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三)文化差異造成的人際交往困難
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交際困難表現在不懂交際的技巧與原則,不會與人溝通,不會獨立生活。有的因自卑而自閉,有的為了交際而犧牲原則等等。
一方面,少數民族大學生從小就接受著本民族文化習俗的薰陶,在他們的情感中早已建立起了與本民族文化背景相符的動力定型結構,動力定型的維持與破壞可直接引發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愉快或痛苦的情緒體驗。另一方面,不少少數民族大學生面臨著經濟上的困難。因此,經濟和文化兩方面的差異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往往具有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和文化定型結構,而因此體現出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念、宗教文化方面的差異往往會使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加劇,產生對交往的迴避、恐懼,在交往過程中不自信,交往的範圍日益狹小,並且對別人的言談舉止特別敏感,容易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人際問題上升到族群問題。
三、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調適和自信心培養的方法和途徑
(一)採用貼近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學方式
教學既要重視各民族文化差異,如教學內容要儘量滿足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需要,還應考慮民族感情,利用少數民族學生易興奮、好激動的特點,尋找各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中的激勵之源,引起學生愉快的學習情緒和積極的思維活動,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在學習上找回自信。
(二)積極心理調適
積極心理學主張透過積極因素的挖掘與構建,增強人們的力量感,預防並克服心理問題。積極心理調適,首先要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心理適應問題形成積極的認知。其次,要挖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積極人格因素,增強其文化適應中的`自我價值感。教育者可以借鑑積極心理學取向,努力挖掘各族學生的積極人格因素,增強其自我價值感和民族自豪感。在這種自信的支撐下,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成為自我調適和自我改變的主人,透過調動自身的積極因素,克服文化不適應問題。最後,要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增強文化適應中的心理彈性。減少他們的陌生感和孤獨感,更要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僅要減少他們學習中的自卑感,更要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成就感。
(三)組織團體心理諮詢和團體活動
團體心理諮詢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諮詢形式,即諮詢員根據求詢者問題的相似性,組成課題小組,透過共同商討、訓練、引導,解決成員共同關心的問題。有實踐證明,團體心理諮詢可以有效地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自信心、對大學生人格因素的發展也有積極影響。針對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較為保守、封閉的心理特點,可以定期開展一些課外團體活動,提供少數民族大學生融入集體生活的機會,並且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大學生社團活動,鍛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
2007年,劉桂芬,王智對右江民族醫學院61名大學生以團體的形式進行自信心訓練。在團體活動前、結束時及結束四個月後,前後共三次對學生進行16PF人格因素量表測試,將測量得分進行前後比較。結果發現,成員在團體訓練後,焦慮程度顯著降低,適應性明顯增強;情緒趨於穩定和成熟,內向與外向顯著向外向型方向改變,向理智、沉著安詳方向發展,自信心明顯增強。這一實驗證明了多參加團體活動對人格因素的發展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2] 黃愛梅.試論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德育工作[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