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市圈核心競爭力研究論文

武漢城市圈核心競爭力研究論文

  【摘要】在現代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區域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必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區域核心競爭力有兩個基本組成: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

  【關鍵詞】武漢城市圈 核心競爭力 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序不斷加快,以及區域經濟、地區經濟分工協作的加強,加快武漢城市經濟圈建設,推動武漢與黃石、黃岡、鄂州、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周邊城市之間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提高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積極參與和服務西部大開發,充分發揮武漢承東啟西的戰略支點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一、區域經濟應突出比較優勢

  從近期看,武漢城市經濟圈是以武漢市為圓心,由周邊100公里範圍內的鄂州、黃石、黃岡、孝感、咸寧、天門、仙桃、潛江等8個城市構成的城市圈。資料顯示,這9市以佔全省33%的面積提供了全省73%的國內生產總值和74%的財政收入,是湖北省當之無愧的經濟發展核心圈。由表一、表二可見,九個城市按城市化水平、工業增加值、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等綜合考慮,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武漢。武漢在這一地區中可謂鶴立雞群,其城市化水平、工業增加值、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都遠遠高於其他城市,反映了武漢對於周邊地區強烈的極化作用;第二層次是黃石、鄂州、孝感、潛江、仙桃,成為這一地區較具發展活力,最有潛力可挖的城市;第三個層次是咸寧、天門、黃岡,發展較為遲緩,需加大力度重點扶持才可望有一個跨越式的推進。此外,武漢、黃石的工業增加值均在150億元以上,而其他城市相對較小。九個城市中有5個是在改革開發以後透過撤縣(地)建市發展起來的,城市發展的歷史積累不足。

  表三顯示了該地區城市主導產業具有較大的雷同性,城市之間的功能分工不太明確,城市間相互的協調和合作缺乏應有的機制。這是武漢城市圈當前最大的問題。武漢市已經逐步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傳統的輕紡工業已基本退出,鋼鐵、汽車、機械、高新技術產業日益佔據主導地位,同時金融、貿易、交通物流等服務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這使武漢對城市空間質量的要求較之過去更高。

  要發揮區域特色的作用,使特色轉化為區域經濟的一種功能,將區域經濟特色做大,使之構成產業力量,從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配套出發,高速最佳化地區的經濟佈局,區域產業在做大的同時,要做強做優,做出品牌。比較優勢大多透過專業化和產業叢集來表現,專業化和產業叢集是相互聯絡的,由此可形成聚集效應。因此,區域經濟能產生比較優勢。

  二、區域經濟應提升競爭優勢

  對已形成特色產業的區域,提升競爭優勢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曾有報道:有一鎮曾是小商品生產大鎮,產品一度佔領全國市場的40%,但後來市場得而復失,佔全國市場的比例還不到5%。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全國小商品生產形式和市場供求格局發生很大變化的情況下,該鎮缺乏創新,在品種結構、生產工藝和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沒有大的變化,做來做去都是老三樣,結果原有的比較優勢蕩然無存。現代科學技術和市場競爭的發展,使得僅有豐富的資源還不足以增強競爭力。反之,有的區域雖然缺乏資源,但透過發展科學技術對有限資源加以有效利用,仍然能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因此,提升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還應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競爭優勢。首先,區域經濟應明確競爭優勢的立足點,就是要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突出區域的特色和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大力提升特色產業的創新和競爭能力。其次,競爭優勢是一種“內生”能力,即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一個地區透過科技創新和進步主動的有意識的發展結果。第一,要擴充套件特色產業。要圍繞特色(優勢)產業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包括向特色產業的兩端延伸,擴充套件產業鏈;發展配套、輔助產業。擴充套件特色產業能提高生產的附加值和綜合效益,同時有助於培育替代產業和新興產業,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要發揮武漢市在武漢經濟圈中的龍頭作用,支援武漢市打造光谷、鋼鐵、汽車、科教等支柱產業。第二,要推進科技創新。一是要發展精加工深加工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和產出效益;二是要開發新產品,促進產品更新換代,尤其是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提高產品知識含量,推動產業升級,要著眼於以本地產業特色為基礎,根據科技和市場趨勢來發展高新技術,實現創新。地區核心競爭力不是指的某一具體產品,而是表現為區域特色的綜合能力。區域內企業應該透過組織的最佳化,合作創新,集體參與競爭,實現共同優勝。

  三、武漢城市經濟圈建設應實現新突破

  武漢城市經濟圈建設要突破行政區劃體制束縛,加快經濟一體化程序,逐步實現“八同”,即:規劃統籌,交通同網,資訊同享,金融同城,環保同行。以經濟一體化為基礎,實現武漢城市經濟圈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加快“五個一體化”建設步伐。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建成以武漢市為中心的`公路主骨架網、鐵路網、水運網;加快城市圈公共資訊平臺建設、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快產業發展與佈局一體化。透過集中叢集發展,將武漢的總部經濟、研發、品牌與營銷等方面的優勢,同周邊八市具有資源與成本優勢的產業基地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產業佈局一體化。最佳化城市圈產業佈局的結構,沿主要經濟發展軸線,形成六條產業集聚帶,包括高技術產業帶,汽車產業帶,冶金建材產業帶,IT裝置、電器、點子元器件產業帶,石油化工和鹽化工為主的化工產業帶和紡織服裝產業帶等。三是加快區域市場一體化。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充分發揮武漢市作為中央銀行和眾多商業銀行區域分行及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區域性總部所在地的優勢,推進武漢市以票據市場、保險市場、產權市場、櫃檯交易市場等為特色的華中地區金融中心建設,並逐步與國際市場對接。進一步發展和提升商品市場。重點是提升檔次、調整結構和合理佈局,加速發展面向全國和中部地區的大型消費品批發市場和重點工業品專業市場。進一步推進要素市場資源整合和一體化發展。技術市場要依託武漢市的科教優勢,建設以武漢為中心的區域性科技創新體系和技術市場網路體系,並與全國聯網,推進科研專案的協同攻關、科技成果的資源共享。四是加快城鄉建設一體化。在最佳化城鎮空間佈局,充分發揮長江、漢江、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等重要通道作用,形成“一核、三軸、兩環、四組團、兩帶”的空間結構的基礎上,完善城鎮規模結構,最佳化整合超大城市,重點發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提升中小城市,加快發展農村小城鎮。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走城鄉融合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道路,不斷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五是推進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一體化。武漢城市圈在加快工業化與城市化程序中要注意汲取沿海地區城市發展過程中,由於資源和生態環境嚴重透支,生態環境與資源又反過來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訓,徹底改變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對自然資源實行節約、集約利用與最佳化配置結合,直轄市的生產、生活和生態安全對水土資源的需求;協調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山地與平原、河流上游與中下游、城鄉間的環境治理與生態建設,推進城市圈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一體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