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設作業延展課堂論文

巧設作業延展課堂論文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時下,雖然很多教師在課堂上注重了“生活化教學”,然而,這種生活化卻又止於課堂,仍然忽視引導學生在課堂之外接觸社會、瞭解社會、參與社會,忽視在實際生活中的品德提升。

  為了實現《品德與社會》課程真正迴歸生活, “品德與社會作業”是實現本課程向課外延伸的最有效的途徑,它能從只重視學生的知識培養到真正深入學生的生活,是一種實踐性的作業,是一種長知識、長德性、長智慧的作業。因此,讓《品德與社會》課程同語文、數學課程一樣也有“作業”,才能在課程實施中自覺的、有意識的將學生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生活連成一體,才能把課程帶出課堂,使課程延伸、擴充套件到課堂之外,從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努力的。

  一、留心生活,留意素材

  新課標指出: “兒童生活是課程的基礎,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就要求課程內容關注兒童的生活。教師應有意識地開展調查,參觀訪問,社會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實踐。

  我在教學六年級下冊”春天的故事“時,給學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業:調查訪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與你同齡時的生活情況,詳細列出生活吃用等清單。學生從未留意過這些生活細節,興趣很濃,紛紛回家做好調查記錄。在檢查學生的記錄清單時,我補充說: ”從三張清單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學生深深感受到三代人在同齡時生活的巨大差異,體會到解放前、解放後及改革開放後祖國的巨大變化。學生談得格外認真,似乎長大了許多。這樣,學生親自參與調查研究,把學生從課堂推向歷史,推向現實生活,實現了從課堂教學回歸生活這一理念,從情感上增深了對自己所處時代的幸福感,對未來的嚮往。

  二、關注喜好,增強有效

  陶行知先生曾經舉例: ”我們從小孩說起,他起初必定是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甘甜的,碰過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設計一些讓學生喜愛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才能對所學印象深刻。

  我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快快參與環保行動“時,給學生設計的作業是:調查本村的垃圾處理情況,記錄你家對垃圾處理方式,寫出你認為環保的處理意見與建議。學生情緒高漲,積極性很高。幾天之後,學生在班級展示自己的調查報告、意見稿與建議書。學生記錄非常細緻,針對家人與村民的.不良習慣,孩子們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有個孩子還給村長寫了建議書,表達了自己的思考,為村子設計了保護環境口號。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實際,多去設計一些學生喜愛的活動作業,使學生在快樂中完成作業,鍛鍊了自己的能力,深化了課堂內容,才能更有效地掌握了課堂內容。

  三、動態作業,持續發展

  ”動態的,才是美麗的。“教師應設計一些開放的動態作業,這份作業不是短時期內能夠完成的,它是持續的,是對學生耐心的考驗,情感的薰陶,意志的錘鍊,也是使學生想方設法去完成目標一個目標的人生訓練。

  我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吸菸酗酒有害健康“時,當課堂討論完了吸菸對健康的有害因素,我及時進行課堂調查,問:”你們家有誰吸菸?“學生紛紛舉手:有說爺爺吸菸,有說爸爸吸菸……緊接著我佈置一道作業:勸你的親人戒菸。學生激烈表示奶奶勸過媽媽勸過都沒有用,戒不了……學生七嘴八舌交流完了各自家庭情況後靜下來。我說: ”勸親人戒菸看來是一件很難辦成的事,但並表示你就辦不成。一個人要想達到目標,除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外,還要講究方式方法。因此,你們為了親人的健康就要千方百計去想辦法,先寫出勸親人戒菸的方案來。把親人的煙戒了你就得了一百分了。幾天後,()學生寫出了各自的戒菸方案。其中一個學生的勸戒預設對話是這樣的:

  (趁爸爸飯後吸菸時)

  兒:爸爸,你愛我嗎?愛我們一家人嗎?

  父:當然。

  兒:我看你不愛我,也不愛家人。

  父:這是什麼話?!

  兒:你不知道吸菸有害健康嗎?爸爸,如果你的身體不好,我們都非常難過,而且,你在家吸菸,一家人天天都被動吸菸,被動吸菸比吸菸還要影響健康……

  父:我吸菸時間長,上癮了,真的很難戒了。

  兒:爸爸,你不是常常教育我要做個男子漢嗎?男子漢就該對自己狠點,你下定決心戒菸,一定能戒得了。我相信你!

  父:我戒過,難。

  兒:爸爸,一下子戒掉較難,你可以慢慢減少抽菸量,癮上來就吃些零食……

  這個學生對話預設很細緻周密,從健康、情感、經濟各方面去預設對話,他在對話前還列有詳細的有關煙的有害物質、對健康的損害、戒菸策略等,確實是一份非常好的戒菸方案,讓人驚喜。我相信,學生完成這樣一份作業,對煙的毒素,吸菸有害健康一定難忘。如果他們把親人的煙勸戒了,那份成就感帶來的快樂是難以言說的。正如教育家蒙苔梭利所說: “一件事,我說了,隨後也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因此,教師要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絡兒童實際的主題活動為載體,精心設計課後作業,鼓勵並引導學生將課堂內容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去,在生活中進行體驗,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效果得到昇華。

  總之,《品德與社會》也要有作業,使它成為學生熱愛生活的載體,成為學生體會親情的家園,成為學生學會做人的渠道,這樣才能在課程實施中自覺的、有意識的將學生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生活連成一體,才能把課程帶出課堂,使課程延伸、擴充套件到課堂之外,從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淺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