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微時代大學生網上訴求表達和現實行為方式研究論文
淺談微時代大學生網上訴求表達和現實行為方式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隨著網際網路和新傳媒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網路已經成為社會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輿論資訊的放大器,以微博、微信、微電影等為代表的“微傳播”方式憑藉著超高使用者人氣推動“微時代”的到來。現行高校如何及時、準確把握“微時代”大學生群體的最新訴求,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暢通高校學生的訴求表達方式,成為當前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在此基礎上研究其對大學生行為方式的影響,對於建立制度化、規範化、法制化的學生利益訴求機制和輿情快速干預機制也有較大的裨益。
[論文關鍵詞]微時代 大學生 訴求表達 行為方式
隨著網際網路和新傳媒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網路已經成為社會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輿論資訊的放大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願意透過“微傳播”,如微博、微信、微電影等方式來分享成長經歷,自由表達個人意見,關注社會發展現狀。這個“微陣地”已經成為他們交流的大平臺、網路的聚集地和精神家園,“微傳播”憑藉著超高的使用者人氣推動著“微時代”的到來。微博,即微部落格的簡稱,它是一個基於使用者關係的資訊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其使用者可以透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群,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資訊,並實現即時分享。在微博上,你既可以作為觀眾,也可以作為資訊的釋出者。微信是一款透過網路快速傳送語音簡訊、影片、圖片和文字,支援多人群聊的即時通訊工具,使用者可以透過微信與好友進行形式上更加豐富的類似於簡訊、彩信等方式的聯絡,與傳統的簡訊溝通方式相比,更靈活、更快捷、更智慧且節省資費。與傳統的傳播媒體以及網路媒體相比,“微時代”具有傳播快捷、內容豐富、操作便捷、彰顯個性等更加鮮明的特徵。現行高校如何及時、準確把握“微時代”大學生群體的最新訴求,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暢通高校學生的訴求表達方式,成為當前加強和改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而在此基礎上透過其對大學生行為方式的影響研究,準確把握網路輿情新動態,對於建立制度化、規範化、法制化的學生利益訴求機制和輿情快速干預機制也有較大的裨益。
一、引起大學生網上訴求的成因和現狀分析
2.大學生透過“微傳播”進行訴求表達的現狀。(1)即時性與滯後性的矛盾。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青年大學生的利益訴求可謂包羅永珍。有的是直接關係到他們學習和日常生活的訴求;有的是學校長期以來沒有解決好或者忽視的問題;還有的是由於突發事件所引起的事項。這些訴求和問題往往都具有即時性的特點,需要學校在第一時間針對這些訴求和問題做出處理並即時予以反饋。但當反饋機制滯後甚至不予反饋時,就會挫傷學生進行訴求表達的積極性,其必然會尋求網路利用“微傳播”方式進行表達,甚至有的透過非理性的方式去表達。(2)多樣性與單一性的矛盾。學生訴求的內容是多樣的,既有教育過程中的問題,也有涉及學生自身的諸如人身、財產等方面的權利。有些學生考慮到自己向學校、老師反映相關的訴求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使他們產生一系列的擔憂。而一些高等學校在學生訴求表達機制的構建上呈現出一定的滯後性,忽視了從學生群體這一角度出發,在訴求處理形式上表現出單一化、簡單化,訴求表達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日復一日,簡單的問題變得複雜化,本來很小的問題也會演變成大矛盾。(3)積極性與偏差性的矛盾。由於一些高校在引導和規範的機制上不到位,導致學生在一些訴求的表達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偏差。有的學生存在著對立觀念,把學校放在自己的對立面,導致其訴求演變為過分地看重權利,忽視了自身的義務,最終導致權益主張過度,異化了利益訴求;有的學生過多地關注顯性權力的訴求表達,如違反規章制度的處分程度、相關的學籍條例、學位授予、後勤保障以及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等,忽視了從更高層次的權益維護和表達的角度出發去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有的學生甚至採取過激方式進行訴求表達。從校園安全、穩定、和諧的角度出發,勢必要求我們將這種偏差性有效地加以引導和規範,這也利於學生利益訴求的全面實現。
二、大學生網上訴求心態的表現形式
在“微時代”背景下,在校大學生透過網際網路對校園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校園管理以及其所關注的其他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所表達的態度、意見和情緒等日益明顯。他們透過“微傳播”方式進行網上訴求,一定程度上說,“微傳播”方式也是反映青年大學生思想動態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可以說,內在的心理動機是促發表達行為的最原始也是最關鍵的驅動力量,也是其行為方式最初始的控制要素。
1.訴求心態。隨著學生民主和法制意識的不斷增強,當他們自身的某些利益無法得到滿足或者受損時,往往會透過“微傳播”方式主動尋求群體的溝通,在群體的支援和刺激下就會產生訴求心態。如在獎懲方面:每一學年的評獎評優、違反學校規章制度等所受到的處分等;專業學習方面:課程設定的合理性、專業選用的科學性、教學水平的高低等;班級事務方面:班費使用是否合理、班級幹部工作是否到位、集體活動如何開展等;日常生活方面:學校基礎設施(食、宿、學)條件的好壞、基本生活保障(餐、飲)質量的高低、基本生活資料價格的合理與否等。
2.宣洩心態。一些高校大學生對社會、學校、集體中出現的某一事件不滿,帶著對利益受損群體的同情等心態,將其內心的不滿情緒、遭遇的挫折感受等透過“微傳播”方式,非理性地在網路上進行過度炒作,甚至以煽動等方式發洩內心的不滿情緒,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 河北“李剛門事件”發生後,網上開展了以“我爸是李剛”的造句活動,甚至有人將“我爸是李剛”改成古龍版的武打小說;“《福布斯》十大窮光蛋排行榜”也體現了這種心態,名列第一、二、三名分別是“欠債大王窮又橫、進城農民工哭無淚和大學畢業生舒白念” 。 "
3.質疑心態。青年大學生群體對政府、學校、集體等權威部門資訊釋出的及時性、恰當性等帶有質疑心態。一些部門和個人為了自身利益,故意對某些事實加以掩蓋或隱瞞,甚至採取欺騙等方式,這必然導致其公信力下降,由此受到的質疑度必然增大。因在“8.26”延安特大車禍現場面帶微笑的陝西省安監局局長深陷輿論風波,被網友“人肉”出在不同場合佩戴多塊名錶。三峽大學經管學院大二學生劉豔峰,實名申請公開陝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2011年度工資,楊達才對此回應稱確有5塊名錶但均為個人合法收入購買,楊因此獲稱“表哥”,引發公眾質疑。
4.盲從心態。高校大學生群體在某些事件中,容易受到群體行為的影響,加之其獨立思考和理性分析能力欠缺,在自己的判斷和認識上容易出現偏差,表現出“隨大流”,而這恰是產生網路“多數人暴力”的重要原因。在一些社會敏感事件發生後,大學生群體有可能被一些煽動性較強的言論所影響,站到負面輿論的立場,呈現出牆倒眾人推、板磚大家扔的“壯觀”景象。如2009年5月18日夜間,南京市江寧區將軍路發生因城管打人引起的大學生群體抗議事件,學生透過QQ、論壇跟帖等方式號召大學生參加抗議,盲從的心態導致一時間圍觀者上千人。
三、對大學生現實行為方式影響
透過“微傳播”方式進行訴求的心態,直接影響青年大學生的言行舉止、行為方式和價值傾向。
1.導致思維方式的僵化。網上訴求的傳播方式是多樣的,甚至集文字、聲音、影象於一體。資訊的高度影象化、智慧化使他們在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中始終用“看”來解決,而放棄思考、追問事件或者現象中最本質的東西。他們頭腦中“想”的內容常常被這種“看”所排斥,出現了有事去“看”、有求也去“看”的局面。加上“微主題”和相關的內容呈現出碎片化和凌亂化的特點,導致青年大學生的行為往往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在資訊和內幕出現後,他們雖然意識到曾經的所謂主流輿論和共識其實是被錯誤甚至虛假的資訊所誤導,但是所形成的輿論氛圍早已影響甚至決定了事件的走向。青年大學生群體的認知辨別能力尚未健全,在尋求刺激、新鮮心態的誘導下,盲目地追隨,導致行為失範和價值偏離是其必然出現的結果。
2.導致現實組織關係的弱化。在當前大學生的網上訴求中,呈現出張揚人的個性、能力、技能和創造力等特點。較多的大學生不再去考慮現實組織的存在,不再把相應的訴求主動與組織交流,而是投身於網路組織中,使得組織結構日益網路化與扁平化,組織規模也向著越來越小型發展。網路的虛擬化交流似乎不受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準則和社會規範的約束,加之大學生人生閱歷和知識面的侷限,很容易做出不合理或者不正確的'價值分析和判斷。
3.導致生活方式的虛擬化。利用“微方式”進行的網上訴求表達,雖然方便、快捷,卻無法取代面對面的情感溝通與即興表達。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被虛擬化,由於符號化的語言遮隱了個人真實的內心世界,導致真實的自我很難被還原,直接阻礙青年大學生社會性的發展。如對親人、朋友、同學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冷漠;對生命價值把握和認同上的淡漠;自傷、自殺等現象層出不窮;在虛擬的世界中寄託自己的情感,把寶貴的生命浪費在虛擬的世界中。
4.導致人際關係的距離化。大學生透過“微傳播”方式進行的訴求表達,雖然降低了交往成本,但與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相比,卻失去了以視覺、聽覺等符號為資訊載體的許多豐富內容,諸如眼神的交流、面容的表現、語調的高低、手勢的動作等非語言符號。他們無法體驗到現實中情感交流所帶來的喜悅,在一定的程度上,與人和社會直接接觸的機會喪失,人是富有情感的因素也會被忽視,導致他們自我封閉性加劇,走向孤立、冷漠和非社會化,直接引起人際關係的距離化。
四、對策研究
1.搭建溝通平臺,暢通表達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緊跟時代步伐,將網路新媒體、新技術所帶來的挑戰轉化為機遇,主動進入“微陣地”並積極經營,及時準確掌握學生的相關訴求並加以解決,如建立開通微信群,利用“微博”平臺等。在此基礎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主流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與“微陣地”對接,逐步滲透融合;同時不斷吸納學生使用者,依照組織體系建立完善網路構架,對“微陣地”物件實行分類管理和引導,潛移默化地產生正面引導和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建立情感交流溝通機制。在利用“微陣地”的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勵學生。透過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言傳身教,引導他們加強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人格,正確處理個人與組織之間的關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消除他們心理失衡的外部誘因,培養他們積極的心態、堅強的意志和健康的人格。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學校應針對自身實際建立符合自身特點的“心理健康防護網”,利用新時代的各種資訊和通訊手段,及時掌握相關的資訊並把握住脈搏,準確地為學生提供最新、全面、符合時代潮流的心理健康資訊。在此基礎上及時消除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消極資訊,針對不同時期不同學生的不同問題,引導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好學習、生活、情感、擇業等方面的具體問題。不斷提高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認識、精神境界、心理素質和網路倫理修養;正確疏導他們的各種情緒訴求,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他們養成良好的網路道德觀,使他們學習進步,生活舒暢,精神愉快。
4.完善資訊公開制度。高等學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採取定期接待學生來訪、安排相關人員定期深入基層、召開學生思想動態調研座談會等形式,在不斷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青年大學生的訴求,認真梳理,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並給予及時的指導解決,不斷完善資訊的釋出渠道,定期公開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