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社交時代下的大學生現實社交障礙的教學論文1500字

網路社交時代下的大學生現實社交障礙的教學論文1500字

  一、引言

  大學生現實社交障礙是指大學生過多地藉助網路社交,使自己處於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在現實生活與人交往時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焦慮、緊張、害怕,以致語無倫次、面紅耳赤、手足無措,難以自制,缺乏現實社會的交際能力。我們將這種情況稱之為現實社交障礙。然而不少家長和老師卻常把這種社交障礙錯位的定性為內向或是害羞,直到嚴重影響到他們身心健康時才去重視。伴隨著Web2.0主流技術的深入以及網路社交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如今我們的生活已然步入網路化資訊時代,而憑藉生動、好玩、簡單的新社交體驗而持續走紅的微博、微信、微視,已成了大學生之間的一種時尚,無須見面或是打電話,只需要開啟這些軟體就可以瞭解身邊親人或朋友們的最新動態,溝通互動的方式由人與人的直接互動向人與機的間接互動轉向。目前,特別是90後大學生過多地藉助微博和微信等即時溝通的免費聊天軟體,生活處於相對封閉狀態,缺乏現實社會的交往能力。如何幫助大學生克服現實社交障礙,對社會、學校以及學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大學生現實社交障礙的表現

  社會學博士袁嶽在其發表的博文《從社交恐懼到社交厭惡》中指出:現在大學生的社交能力基本上只相當於一個七八歲孩子的水平。隨著資訊網路的普及以及網路社交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寧願選擇宅在網路的虛擬社會里,也不願走出去和現實生活中的親朋好友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時至今日,大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已由線下轉為線上,呈現出線上線下兩極化狀態。其主要表現為可歸為兩類:一是線上思維活躍、侃侃而談;線下語無倫次、沉默寡言;二是線上線下不言不語、自我封閉,沉醉於自我世界中。這兩類的學生因長期生活在虛擬的網路社交中,現實交際能力萎縮,在現實與人交往中特別敏感、心跳加速,總是處於焦慮狀態,對現實人際交往產生恐懼感。因此,他們極力迴避參加同學聚會,不敢與不熟悉的人交談,害怕在公開場合裡上臺講話,害怕成為別人關注的中心,逃避他人注視的眼光等。正是由於長期恐懼現實社交,導致他們缺乏社交的基本技能,在社交中處在弱勢地位,久而久之容易激發他們對於社會交往的厭惡甚至抗拒行為,進而是轉化為潛意識的排斥行為。

  三、大學生現實社交障礙產生的原因

  大學生產生現實社交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在筆者的調查研究中發現,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社會環境。隨著網際網路等新興媒介的發展,各類社交網路無孔不入地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方面。2013年7月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CNNIC)釋出的第32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目前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學生群體是網民規模中最大的職業群體,而其中又以大學生所佔比例最高,網路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路社交的隱匿性使在虛擬社會里交往雙方的年齡、性別、職業等諸多的社會性得以剔除,大學生寧願拿著手機、敲打著鍵盤與網路上不認識的人談天說地,也不願意走出去和學校或周邊的其他人接觸交流。網路成為人們交流的終結,並將人的情感移植到網路中,虛擬的人機交往替代了現實的人際交往。同時受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功利思想的滋生與膨脹,也影響了大學生的處世理念和行為方式;而現代生活節奏過快、壓力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越趨冷漠,也使不少大學生感慨現實交際太累,而沉迷於網路社交。

  2.父母教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深深的烙印。父母的性格和日常社交行為能力以及對孩子的態度會影響他們日後的性格、感情,乃至整個人生。首先從遺傳學角度來訓,性格是遺傳的,如果父母是屬於比較內向而又不善社交的人,子女在後天成長的過程中,會效仿父母的行為和處世方式,這也是造成了他們不善社交的原因之一。其次,如今90後已是大學的主力軍,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都寵愛有加,從小到大父母都竭盡全力地替代子女排解壓力,這也容易導致他們社交能力的萎縮;同時父母教養方式粗暴、家庭缺乏情感溫暖、懲罰和過度保護都會弱化其子女的社交能力。

  3學校教育。在我國,大學之前的教育主要是以考試為導向,學生在學校接受的一切教育都是以升學為目的'。學校、家長以及學生自身都錯位地認為學習是在校的唯一目的,將學習視為自己的全部生活,這就很大地限制了他們社交的機會。同時社團活動、夏令營、春遊等活動的銳減,也讓學生更少機會接觸到其他同學,漸漸地與外界接觸少了,社交能力也就相應地萎縮了。讀大學之後,由於國內高校普遍奉行嚴進寬出的政策,與中學時代對比,大學從課程設定、學生管理、教學管理等方面更加寬鬆了,自由支配的時間也更多了。這樣也產生了相應的問題,因為寬鬆的管理以及時間支配的自由間接地為大學生宅在網路虛擬的社會提供了自由的溫床。

  4.個人因素。可以說大學生產生現實社交障礙的客觀原因有各種各樣,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學生個人自身的因素是最為重要的。哲學上說: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筆者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大學生自身的因素才是導致現實社交障礙的主要根據,是影響大學生能否成功進行人際交往的根本原因。大學生正處在一個心理發展由青少年中期向後期轉型的關鍵階段,他們的主觀認識、人生觀和社會適應能力還不是很成熟,在認知上的缺失和人格發展的缺陷容易導致其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人際關係缺乏整體的理性認識,以主觀想法代替客觀事實,在現實社會交往中受挫,造成人際交往的認識偏差。

  四、對大學生現實社交障礙的思考及建議

  憑藉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網路社交給人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便,拓展了人交往的渠道和交際範圍,讓原本陌生的人在虛擬空間裡相識、相知和相交。但就像事物總有其兩面性一樣,網路社會只是在一種虛擬的環境中體驗虛擬的情感,這種虛擬的網上交往並不能完全取代現實交往,因為很多情感的體驗、社交能力的提高是要在現實生活中獲取的。大學生正處於風華正茂、書生意氣的年紀,他們需要現實的交往、渴望真實的情感體驗,但由於在人際交往中認知的缺失、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個性缺陷等原因,不敢直面現實社交,沉迷於網路社會。針對這一現實問題,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大學生要提高個人的人際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當前大學生呈現線上線下兩極化的狀態,折射出來的是他們人際交往能力的缺失。大學就是一個模擬社會,在這裡不管是你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你總會碰到與人交際的問題,這就需要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然而,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人在現實交往中學習實踐、鍛鍊和提高。對於大學生來說,思維已近成熟,所以改善人際關係首先要學習從改善自己做起,透過改變自己來影響別人。因此,大學生可以積極地加入大學社團或參與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這都能鍛鍊和提高自己的交流和溝通能力,是增長個人自信、建立朋友間信任和改善人際關係的極好機會。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許多時候,一個人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相同的態度和方式對待自己。有人說: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因此,大學生還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水平,注重內涵,培養良好的個性,從反省自我開端,從具體行動開始,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

  2.高校應當組織學生多開展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為大學生創設更多的社交機會。大學就是一個亞社會,校園裡彙集了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學校要利用好這個資源,多組織一些集體性的文體活動(如校園益智活動、節日晚會、團日活動、高校聯誼等),創設更多的社交平臺,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將學生從網路社會中拉出來,這不僅可以給他們交往創造更多更好的機會,也鍛鍊了他們的社交能力。

  3在學生管理中,輔導員應重視和加強與學生溝通,指導大學生提高人際交往的水平。大學生現實社交障礙的問題大部分歸根結底都是心理問題和認知問題,而輔導員是高校中和大學生接觸最多的老師,也是學生最親密的人、最信任的人,因此這就需要輔導員在工作中多注意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變化,對個別情緒波動較大的學生以及性格內向、喜歡宅在網路社會里的學生在交往能力的培養和個人修養上多提供指導,使大學生在發展人際關係中的需求得到滿足。

  4.父母要有意識地帶動子女多參與社交活動,幫助他們從網路社交裡出宅。對於沉迷網路社交,逃避現實社交的子女,父母應該給予適當的時間和空間去幫助他們度過這個斷乳期要積極地去創設機會,引導子女多出去參與一些社交活動;為子女提供一個溫馨、理解、和諧的家庭氛圍,讓他們多鍛鍊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而一旦出現了社交障礙,家長們應多鼓勵孩子,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增強他們與人交往的勇氣。

  五、結束語

  網路資訊化下產生的網路社交,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現實交際能力的提高,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人們之間的聯絡,但它畢竟是虛擬的,人機之間的資訊傳遞只是暫時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並不是取代真實的人際交往,而且人是社會中的人,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現實,人機交往只會使人們之間的感情逐漸淡漠,這種非接觸性的社交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總之,網路社交無法替代現實的社交生活,而且大學生總是要畢業邁出校園走向社會的,如果回到現實生活,因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必然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