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平網印花機設計論文

關於平網印花機設計論文

  一、平網印花機外觀改造設計的時代背景

  時下,我們正處於知識與資訊高度發達的21世紀。美國的未來學家E·阿莫西夫在20世紀80年代指出:“21世紀可能是創造的偉大時代,那時,機器將最終取代人去完成所有單調的任務,電子計算機將保障世界的運轉,而人類則最終得以自由地做非他莫屬的工作——創造。”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知識的日新月異證明,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創造的時代。

  紡機產品行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要想贏得競爭,搶佔先機,就要在技術和外觀造型上都做出創新。面對這樣的緊張激烈的競爭態勢,我們首先要在思想上開始重視外觀造型的創新,將技術創新和設計創新擺在同一高度上,發揮智慧,提高創造性,才能拔得頭籌,才能使我國立於不敗之地。

  二、平網印花機外觀改造的意義

  經過幾次紡機機電產品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在調查中湧現出這樣一個問題:許多人對於紡機機電產品的外觀造型很不滿意,甚至連紡機機電產品生產製造者也在調查中談到由於外觀造型的因素,令客戶感覺到生產出的產品低於他們所制定的價格,使產品的價格無法提高。這些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產品的外觀造型對產品的重要性。好的產品外觀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形象、贏得市場競爭,還可以給予消費者信心。

  如圖1-1,這是未改造前的平網印花機照片。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平網印花機和國內現在一般的紡機產品一樣,外型老化、樣式落伍,這種外型不僅使得銷量受到影響,而且使得消費者對於機器沒有信心。在當今時代,“酒好不怕巷子深”已經一去不復返,這種質量等於市場的狹隘的思維方式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只有產品質量和外型兩手抓,並且在營銷上“賣花贊花香”才能取贏得市場。

  平網印花機平網印花機外觀改造的意義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引導消費。透過對形態、功能、材料、佈局、色彩人機等方面對機器進行設計,引導客戶對其消費,使得平網印花機在營銷方面獲得成功,達到“好賣”,改造平網印花機外觀的主要和直接意義都表現於此。

  (2)促進創新。透過對平網印花機外型的改進,促進平網印花機同類產品的發展,繼而引起同類產品的創新。

  (3)企業發展。外型的改進,有利於企業在競爭中取得勝利,從而進一步促進企業發展,而對於產品外觀設計的重視,也使得企業在長期發展上佔有一些先機。

  總之,透過本專案的研究,可為企業獲得真實的使用者需求提供技術支援,保證了需求資訊向設計思維的準確傳遞,減少設計過程中的盲目性,促使企業及時推出創新設計來引導和滿足需要,提高了企業產品開發過程的效率,從而可提高設計的成功率,降低了產品的開發成本,提升了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本文的研究內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商業價值。三、平網印花機外觀改造設計方案

  1.設計分析

  (1)市場調查

  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市場調查不僅在設計之前就要進行,而且要伴隨著整個設計過程。本次市場調查是從外型、經濟、人機性等幾方面著手的。

  ①外型需求調查:作為外觀改造設計方案,外形需求調查在本次調查中顯得尤為重要,外型作為紡機與人接觸的第一印象,必須一改以前的老化、落伍形象,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形象。

  ②人機性需求調查:機器都是由人來操縱,因此在設計中必須考慮到人的因素。在平網印花機中則體現在了操作面板的設計上。

  ③經濟性需求調查:在設計過程中,不能一味的求新求貴,要考慮到生產成本以及購買者的.購買能力,選用經濟實用的材料。

  (2)設計構思及定位

  由於整個設計只是改造平網印花機的外觀,機器的功能並不做改變,因此設計只需要考慮到外型方面。透過對於平網印花機機械功能的分析,對於外型分析之後得出以下結論:

  ①形:許多設計者認為機器是硬線條的,忽視了人操縱機器時的觀感,因此,在操縱檯上,避免了完全的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採用了參差的梯形,使得平網印花機在形狀上看起來不是那麼硬朗。

  ②色:從圖1-1我們可以看出,平網印花機的底色現今還沿襲著國有企業大時代的顏色——軍工綠。這種顏色雖然表現出樸素、耐用,但是對於當今社會而言,已經落伍,因此我們選用了與自然相接近的白色。

  ③質:作為耐用型機械,鋼鐵材質依然是很好的選擇,因此在材質方面並不做改動。

  2.計算機效果圖

  如圖1-2即為最終外觀改造設計方案,本圖為採用varyforrhino渲染而成的效果圖。

  四、結語

  本文在對使用者需求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透過對時代背景的解讀,並結合工業設計評價方法,從形態、色彩、人機、評價等方面為設計師提供設計指導和設計輔助,最終設計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參考文獻:

  [1]尹定邦.設計學概論.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

  [2]簡紹全.工業設計方法學.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3]劉美華.產品設計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