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論文
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論文
一、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總體特徵與存在的問題
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主要特點就是發展的不均衡性,第一、二、三產業比例失調,在第二產業中主要表現為高度依賴資源型產業。資源型城市三次產業的轉變趨勢與產業結構演進的正常趨勢相吻合。第一產業以為其比較優勢差而基本呈降低趨勢,第二產業經過略微的波動後也呈下降趨勢。第三產業發展情況良好,佔GDP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速度明顯快於第一、二產業。
二、資源型城市三次產業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第一產業。隨著資源型城市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林牧漁業的總值總體不斷增加。第一產業內部主要以農業和牧業為主,農業比重在不斷波動中呈下降趨勢。牧業比重逐年增加,說明資源型城市牧業、養殖業發展趨勢很好。林業和漁業在第一產業內部比重一直較弱,林業比重在波動中下降。
2.第二產業。大同的第二產業呈現出以煤炭及其相關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狀態。從產量來看,工業產品以原煤及相關產業如焦炭、洗煤等為主,化學原料、鋼材產量較低。隨著原煤產量及增速的波動,與其相關的產業產量及增速也相應地有所變動,這說明原煤行業對其他行業有著很大的制約性。
3.第三產業。資源型城市高科技型別、高技術型別產業所佔比重偏小的結構缺陷。交通、物流、郵電通訊業和批發業、零售業及餐飲業是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房地產和其他服務業所佔的比例較少,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較低,總體規模不足。新興第三產業比重較小,總體發展滯後。由以上分析可知,資源型城市三種產業存在結構不平衡,產業結構出現“兩端小,中部大”的局勢。
三、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及實現途徑
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失衡限制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推進產業結構改革具有很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要充分利用其“旅遊文化古城、資源能源大城、地域區域名城”三大優勢,將大同打造成有北方特色的農業產區、現代加工工業基地、物流商貿集散地風景文化旅遊勝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設生態產業強市。重新構造產業體系,走一條產業多元化發展的道路。發展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延長資源型產業的週期和壽命,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增加產品附加值,形成煤-潔淨煤、煤-發電-高耗能產品、煤-焦化-煤氣-發電-新型建材等產業鏈,加快中海油煤基清潔能源等專案建設工程,利用高新技術,發展新興工業。
(二)以旅遊、商貿為重點,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依託資源型城市旅遊資源優勢,建設以歷史文化名城為龍頭,以雲岡石窟———恆山為兩翼,輻射四區七縣的文化旅遊大格局。實行國家所有、政府管理、企業經營的模式,吸引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參與旅遊資源開發建設專案。加大城市開發,進行古城修復工作,如華嚴寺、代王府、北魏都城三大殿的復興,充分展示大同歷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風貌。
(三)加固農業基礎,加速農業現代化步伐。作為我國著名的高寒雜糧生產基地,特色的農產品如黃花、黃芪、苦蕎、花麥、蕎麥和糜黍等為大同發展種植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增加蔬菜、雜糧以及優質名特產品的生產,形成特色品牌優勢。在農副產品加工業方面,要建設一批行業帶動性的龍頭企業,透過規模專案形成小雜糧—小雜糧加工—小雜糧包裝營銷、林草—畜牧—畜牧產品加工—畜牧食品包裝以及中藥材種植—加工等農業產業鏈,形成綠色農業體系。
四、促進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與政策建議
(一)積極推進所有制改革,促進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產權多元化。把推動國有經濟戰略轉型與發展個體、非公有制經有機結合起來,消除政策障礙。開放市場,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企改革,加入公共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為轉型提供可靠載體。
(二)充分利用調產中的“煤炭因素”。煤炭和與其相關的行業在大同的經濟發展中仍將佔據主體地位,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要注意充分利用“煤炭因素”。以同煤為核心的晉北煤炭生產基地,在西煤東運中以大秦線為核心的`煤炭運銷,全國重要的電力輸出基地的同朔地區的建設都是資源型城市經濟的重要支撐,應抓住煤炭戰略地位提升的有利時機,積聚煤炭反哺資金,為調產積累資金。
綜上所述,資源型城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是適應可持續的客觀要求,也是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的要求。資源型城市產業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呈現出資源枯竭、產業結構失衡、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逐漸消失、經濟發展不景氣等問題,嚴重影響到大同經濟的發展。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應從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產業著手,利用“名城、資源、區位”的優勢,將原有產業鏈條延伸和新興產業逐漸接續原有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實施產業結構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