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天一閣景點導遊詞(精選10篇)
描寫天一閣景點導遊詞(精選10篇)
作為一名盡職盡責的導遊,編寫導遊詞是必不可少的,導遊詞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導遊詞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描寫天一閣景點導遊詞,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寫天一閣景點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大家好!
天一閣坐落於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這個世界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私人藏書樓之一。始建於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建成於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為明兵部右侍郎範欽的藏書處。1982年3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新增中國地方誌珍藏館、麻起源地陳列館等處。中國地方誌珍藏館收藏全國各級各類當代地方誌6730多冊,獲2000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最佳創意獎”,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列。2003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2007年又被公佈為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天一閣佔地面積2.6公頃,是一個以藏書文化為核心,集藏書的研究、保護、管理、陳列、社會教育、旅遊觀光於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現藏古籍達30餘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餘卷,除此,還收藏大量的字畫、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藝品。設有《天一閣發展史陳列》、《中國地方誌珍藏館》、《中國現存藏書樓陳列》、《明清法帖陳列》等陳列廳,書畫館常年開展各種臨時展覽和文化交流活動。天一閣分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閒區、陳列展覽區。以寶書樓為中心的藏書文化區有東明草堂、範氏故居、尊經閣、明州碑林、千晉齋和新建藏書庫。以東園為中心的園林休閒區有明池、假山、長廊、碑林、百鵝亭、凝暉堂等景點。以近代民居建築秦氏支祠為中心的陳列展覽區,包括芙蓉洲、聞氏宗祠和新建的書畫館。書畫館在秦祠西側,粉牆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棟,曰:“雲在樓,博雅堂,晝錦堂,畫簾堂,狀元廳,南軒。”與金碧輝煌的秦祠相映照。
寧波天一閣圖片集萃(3)20世紀90年代以來,寧波市人民政府先後緊鄰天一閣的陳氏宗祠、聞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雲莊、銀臺第、鼓樓、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單位(點)納入天一閣統一管理,並在陳氏宗祠內增設《麻起源地陳列》、白雲莊設定了《浙東學術文化陳列》、銀臺第開設官宅博物館;秦氏支祠、白雲莊相繼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列。
寧波市城市口號中的“書藏古今”便指天一閣的藏書文化。
天一閣博物館宣傳語:“風雨天一閣,藏盡天下書”。
描寫天一閣景點導遊詞 篇2
各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們:
大家好,我是你們本次旅遊的導遊,我姓戴,大家就叫我戴導遊好了!今天,我要帶大家去寧波市天一閣遊玩。
天一閣是一個藏書樓。叫它“天一”是因為《易經》注:天一生水,以水克火。因此取名為“天一閣”。
天一閣是我國最早的現存私家藏書樓,建於明朝時期,藏書多達八萬多卷。
天一閣總面積為2.6萬平方米,分藏書區、園林區、陳列展覽區。藏書區以寶書樓為中心,藏書許許多多,沒有兩本是一樣的。
園林區有明池、假山、長廊、碑林;傳說造這個明池,是為了以防天一閣著火,一旦火起,就用明池裡面的水把火撲滅。
清朝康熙年間,範欽的後代範文光,又修建了假山、涼亭、小橋,還種了許多花草樹木,使整個天一閣有了江南私家花園的特點。
本次旅遊到此就要結束了,在此我祝大家旅行愉快。
描寫天一閣景點導遊詞 篇3
各位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姓席,大家可以叫我席導遊。今天,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遊覽我國現存歷史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天一閣。
俗話說的好:“到寧波不到天一閣,就等於沒有到寧波。”天一閣博物館位於寧波城西月湖之濱,建嘉靖(公元1561——1566)之間,是明代兵部首侍郎範欽的藏書之處。歷經440多年,成為亞洲現存最古老的三個家族圖書館之一。走進天一閣,大家請看,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這古樸的建築,優雅的園林和恬靜的環境,這些都是令人神往的。
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人物塑像,他就是這家藏書樓的主人——範欽。範欽是寧波鄞州人。他出生於一個很普通的家庭,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中進士,1561年升任兵部右侍郎。在他為官的二十八年中,足跡踏遍了當時的大半個中國,收集了許多海內奇書,尤其是明代地方誌、政書、實錄、詩文集等。
各位遊客,剛才我們參觀過了天一閣的西大門、前庭及東明草堂,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地方就是範氏故居了,這裡原來是範欽後人居住的地方。我們來看,這裡有堵非常高的牆,是用來防火的,也叫做防火牆。在防火牆的兩邊,一邊是範氏的生活區,一邊是藏書樓。當時範欽的後代對天一閣藏書的保護制定了許多嚴格的禁約。在這裡呢,我們看到掛了許多牌子,這些就是天一閣的禁約了。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就去參觀天一閣最重要的地方寶書樓。好了,我們從這邊進去,這裡就是天一閣藏書樓了。請大家抬頭看,在上面的匾額上我們可以看到“天一閣”三個字,也就是這個房子的名稱了。當時範欽認為書最怕火,為了防火,就費盡苦心,查閱了許多本書,最後在《易經》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句話,因此受到啟發,所以就取其以水克火之意,把藏書樓改名為“天一閣”。現在請大家抬頭看這兒的天花板,上面有許多圖案,這些圖案上畫的一些水紋和水獸,也是象徵著以水克火。
下面請大家跟我出來看一下外面的這個水池,叫做“天一池”,是當時範欽建造用來防火的。天一池裡的水是與西邊的月湖相通的。
天一閣還有尊經閣、明州碑林、千晉齋、東園、凝暉堂、麻將館、花轎廳、秦氏之祠、南園……這些都是天一閣重要的組成部分。
好了,天一閣呢我們就遊覽完了。它是寧波人引以自豪的文明星座。請大家記住它的宣傳口號:風雨天一閣,藏盡天下書!
謝謝大家!
描寫天一閣景點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
大家好!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閣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範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後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卷,其中以地方誌和登科錄最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詔開始修撰《四庫全書》,範欽的八世孫範懋柱進獻所藏之書638種,於是乾隆皇帝敕命測繪天一閣的房屋、書櫥的款式,興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庫全書》,天一閣也從此名聞全國。
範欽為了保護藏書而訂立了嚴格的族規,世代的子孫嚴格遵循“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遺教,但終因年代過於久遠,藏書還是有很多的失散。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閣內的藏書實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鴉片戰爭時,英國侵略者掠去了《一統志》等數十種古籍。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盜賊潛入閣內,偷去了許多的藏書,轉賣給法國的傳教士和造紙廠。後來又經歷了許多的變故,到1940年,閣內的藏書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為了保護天一閣,專門設定了管理機構,探訪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書,又增入當地收藏家捐贈的古籍,現藏珍版善本達到了8萬多卷。
天一閣之名,取義於漢鄭燮《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閣”。書閣是硬山頂重樓式,面闊、進深各有六間,前後有長廊相互溝通。樓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範欽的重孫範文光又繞池疊砌假山、修亭建橋、種花植草,使整個的樓閣及其周圍初具江南私家園林的風貌。
天一閣面積約2.6萬平方米,分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閒區、陳列展覽區。以寶書樓為中心的藏書文化區有東明草堂、範氏故居、尊經閣、明州碑林、千晉齋和新建藏書庫。以東園為中心的園林休閒區有明池、假山、長廊、碑林、百鵝亭、凝暉堂等景點。以近代民居建築秦氏支祠為中心的陳列展覽區,包括芙蓉洲、聞氏宗祠和新建的書畫館。書畫館在秦祠西側,粉牆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棟,曰:“雲在樓,博雅堂,晝錦堂,畫簾堂,狀元廳,南軒。”與金碧輝煌的秦祠相映照。
描寫天一閣景點導遊詞 篇5
親愛的遊客和朋友們:
天一閣於1561年由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範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後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卷,其中以地方誌和登科錄最為珍稀。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下詔開始修撰《四庫全書》,範欽的八世孫範懋柱進獻所藏之書638種,於是乾隆皇帝敕命測繪天一閣的房屋、書櫥的款式,興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庫全書》,天一閣也從此名聞全國。明清以來,文人學者都為能登此樓閱覽而自豪。
天一閣主人範欽,字堯卿,號東明,官至兵部右侍郎。他依據《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理論,取“以水克火”之意,把藏書樓定名為“天一閣”,閣前鑿池,名“天一池”。範欽原藏書籍7萬餘卷,至解放前只剩1萬3千多卷。儲存下來的圖書,絕大部分是明代的刻本和鈔本,其中不少已是海內孤本,尤其是為數不少的明代地方誌271種和明代科舉錄370種,更是研究中國明代歷史的珍貴文獻資料。同時,由於天一閣所具有的廣泛的感召力,從本世紀50年代以來,陸續有一批藏書家自己的藏書捐獻給了天一閣,如張氏樵齋、朱氏別宥齋、孫氏蝸寄廬、楊氏清防閣、馮氏伏跗室等,天一閣已成為寧波藏書文化的象徵,成為四明文獻之邦的縮影。書閣是硬山頂重樓式,面闊、進深各有六間,前後有長廊相互溝通。樓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公元1665年(康熙四年),範欽的重孫範文光又繞池疊砌假山、修亭建橋、種花植草,使整個的樓閣及其周圍初具江南私家園林的風貌。
歷代藏書家很多,其藏書能儲存百年以上的並不多見,而範氏藏書卻儲存,這與範欽對藏書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閣藏書制度規定:“菸酒切忌登樓”、“代不分書,書不出閣”、還規定藏書櫃門鑰匙由子孫多房掌管,非各房齊集不得開鎖,外姓人不得入閣,不得私自領親友入閣,不得無故入閣,不得借書與外房他姓女性不能入閣,違反者受到嚴厲的處罰,還制訂了防火、防水、防蟲、防鼠、防盜等各項措施。正因為如此,天一閣的藏書才得以儲存到現在。“外姓人不得入閣”一條,使得天一閣的藏書不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才有幸成為外姓人登閣第一人。允許黃宗羲登閣的是範欽曾子孫(四世孫)範光燮。自此以後天一閣才進入相對開放的時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學者才會被允許登天一閣參觀。清代思想家,歷史學家黃宗羲曾獲准在天一閣翻閱了全部藏書,把其中流通未廣者編為書目,另撰《天一閣藏書記》留世。
描寫天一閣景點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現在請大家跟我往這邊走,我們去參觀一下天一閣最重要的地方寶書樓,好了我們從這邊進去,現在我們看到的這裡就是天一閣藏書樓寶書樓了,寶書樓是清代留下來的木結構古建築,我們所說的天一閣有四百四十多年的歷史指的就是這裡了。我們可以看到這裡一座兩層的木結構建築,在天一閣的樓上呢它只有一個通間,而樓下卻有六間。
為何會這樣呢這和天閣名稱的由來有關,請大家抬頭在上面的扁額上我們可以看到寫了天一閣三個字,也就是這個房子的名稱了,當時範欽認為書最怕火,為了防火,於是費盡了苦心,查閱了許多書本,最後在《易經》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句話因此受到啟發,所以就取其以水克火之意,把藏書樓改名為了“天一閣”,同時樓上取天一之數而樓下取地六之數,也是為了防火。
現在請大家抬頭來看下這裡的天花板,上面呢有許多圖案,這些圖案上畫的是一些水紋和水獸,也是象徵著以水克水,我們再來看一下屋子裡面,中間的這個人就是範欽了,這裡呢還掛了一些以前的照片,照片上有一些房子,其實這都是各個地方的一些藏書樓,有北京的,杭州的等等,但是我們仔細看的話會發現,這些藏書樓的建築結構都和天一閣一樣。那是乾隆皇帝為了表揚天一閣在修四庫全書的時候做出的貢獻,於是就下令收藏四庫全書的藏書樓都要仿造天一閣的樣子建造。下面請大家跟我出來我們再來看一下外面的這個水池,這個水池呢叫做天一池,是當時範欽建造用來防火的,同時天一池裡面的水呢是和西邊的月湖相通的。我們可以看到裡面有一些假山,這些假山呢是由範欽的曾孫範光文建造的,叫做九獅一象。大家不仿來找找看,看一下哪幾只是獅子,哪隻是大象。或是看一下自己能不能找出九隻獅子。
其實這裡除了九獅一象外,還有另外一個景色就是福祿壽三星高照了,可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景色現在已經看不太清楚了。下面請大家沿著我手指的方向看去,看一下那塊石頭像什麼?對了像一個人,那麼這個人是誰呢,其實呢她叫錢秀雲。據記載以前寧波有個知府叫邱鐵卿,他有一個內侄女叫錢繡雲,錢秀雲是一個非常喜歡讀書的才女,為了上天一閣看書,就託邱太守為媒嫁給了范家的後人範邦柱秀才,結婚後錢秀雲非常高興以為這下可以如願以償上天一閣看書了,可是範邦柱卻告訴她說天一閣有女不上樓,書不出閣的規定,錢秀雲聽了後非常失望最後就鬱郁含恨而終了,據說後來就變成了這塊石頭日夜守護著天一閣。
從這件事情上呢我們也可以看出天一閣的禁約確實是非常嚴格的。好了看完了藏書樓請大家跟我從這邊走,我們再去其它地方參觀一下。
描寫天一閣景點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朋友
歡迎大家來到浙江旅遊。我是大家的導遊,接下來由我為大家講解寧波市天一閣〃月湖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天一閣·月湖景區位於寧波市中心地段,由天一閣博物館與月湖兩大核心景區組成,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景區歷史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點50餘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近水樓臺先得月,一城名勝半歸湖。月湖水域面積9公頃,古稱西湖,亦曾稱鑑湖,歷為文人雅士薈萃之地,素有“浙東鄒魯”的美譽。
月湖初闢於唐貞觀年間,唐太和七年,鄮縣縣令王元暐築它山堰將水引流至明州城,瀦日月二湖,解決旱澇與城中飲水,跳動了這座以水為魂的城市的脈搏,也翻開了月湖風雅的傳奇篇章。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天一閣。天一閣建於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由當時退隱的明朝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天一閣是一個以藏書文化為核心,集藏書的研究、保護、管理、陳列、社會教育、旅遊觀光於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設有《天一閣發展史陳列》、《中國地方誌珍藏館》、《中國現存藏書樓陳列》、《明清法帖陳列》等陳列廳。天一閣分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閒區、陳列展覽區。以寶書樓為中心的藏書文化區有東明草堂、範氏故居、尊經閣、明州碑林、千晉齋和新建藏書庫;以東園為中心的園林休閒區有明池、假山、長廊、碑林、百鵝亭、凝暉堂等景點;以近代民居建築秦氏支祠為中心的陳列展覽區,包括芙蓉洲、聞氏宗祠和新建的書畫館;書畫館在秦祠西側,有宅六棟:雲在樓,博雅堂,晝錦堂,畫簾堂,狀元廳,南軒。各位遊客朋友,我們面前的建築就是寶書樓了。寶書樓即天一閣藏書樓,磚木結構,硬山頂重樓式建築,坐北朝南,面積約2.6萬平方米,通高8.5米。斜坡屋頂,青瓦覆上,兩層之間上下挑沿,東西兩面弓形封火牆,牆面高出屋面一尺。大門開在中軸線,中間是大廳,三開間,地面水磨大方磚鋪設,天花為方格“井”字結構,並繪有彩色圖案。二層為一個通間,木地板,二層以書櫥間隔,前後均開窗。上層為一個間,下層五開間,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下層前後有長廊相互溝通。天一閣前為“天一池”通月湖,四周疊砌假山、修亭建橋、種花植草,建築園林。
園林以“福、祿、壽”作總體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獅一象”等景點。藏書樓西側生活區與藏書樓利用防火牆隔開,並使兩者的門錯開。藏書樓周邊擁有大量的安全出口。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月湖景區。月湖景區位於寧波市城區的西南,又稱西湖,月湖在古代佔地南北約1160米,東西約130米,周圍2430多米。在它的汀洲島嶼及周邊土地上,沉澱著深厚的文化積層,構成了眾多璀璨的傳統文化。
各位遊客朋友,前面就是月湖景區的服裝博物館了,它創建於1998年10。一個以展示中國服裝服飾文化和歷史為主題內容的大型服裝博物館,這也是中國第一家服裝專業博物館。博物館展示了寧波紅幫裁縫最近兩個世紀以來成長和發展的軌跡。紅幫裁縫從橫濱港學藝、海參崴淘金髮軔,到上海灘成名、東三省拓展、天津衛稱雄,終於積澱起豐厚的紅幫服飾文化。中國第一套西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套中山裝、第一本西服理論著作、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等均出自寧波人手筆,此外,寧波還有“中國紅幫第一村”、“申城西服業的搖籃”等美譽.尤為彌足珍貴的是有關孫中山製作第一件中山裝的史料和為毛澤東主席製作的“毛裝”、周恩來總理的西服樣件,都已被該館所珍藏。各位遊客朋友,前面就是高麗使館遺址了。它是昔日寧波港對外交往和中國與高麗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熙寧七年寧波開始接待高麗使者。
北宋政和七年明州太守樓異奉宋徽宗旨意,在明州設定“高麗司”,管理與高麗國往來的有關政務,並在月湖東岸“菊花洲”上,建立了國家級迎賓館——高麗使行館。高麗使館是北宋時期明州接待高麗來使的住所,是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也是寧波“海上絲綢之路”與外埠政治、商貿往來的一處的重要文化遺存。“明州與高麗交往史陳列”主要由序廳、高麗廳、明州廳等幾大部分組成,總體陳列開放面積達750平方米。
關於寧波市天一閣·月湖景區的介紹就先為大家講到這裡,希望今天的旅程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同時也希望我的講解能夠錦上添花,祝大家玩得愉快,謝謝!
描寫天一閣景點導遊詞 篇8
各位來賓:
天一閣博物館位於寧波市月湖之濱的天一街上。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榮獲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
天一閣博物館是一座由天一閣藏書樓為核心,藏書文化為特色融社會歷史、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天一閣藏書樓自明代建立以來,至今已有440多年的歷史了。它以藏書文化為特色,素有“南國書城”的美譽。博物館總佔地面積約3.1萬平方米,環境優雅、園林精美、建築古樸,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總體佈局由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閒區和陳列展覽區三大功能區組成。
西大門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天一閣的西大門,首先印入我們眼前的是一對清代的石獅子。這對石獅子是清代的時候,浙東工匠的作品。它們原本守護的是寺院,“下崗”後“再就業”,來到了這裡。後面的木門是清代的木結構建築單體,1980年遷建過來的。平面三開間,硬山式屋頂,五層馬頭牆。
請各位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去,“南國書城”四個大字,是我國著名的寧波寧海籍國畫大師潘天壽在1962年的時候所寫的。這個匾額所用的字型是隸書。由於寧波在中國的南方,故城“南國”。“紅豆生南國”,書乃讀書人的相思物,從這個角度來講,成為南國也是十分恰當的。“書城”的意思是,一座以書築成的城,一座為書的安全而築的城。
請大家看下面的這幅對聯: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這幅對聯是由當代版本目錄下泰斗,上海圖書館原館長顧廷龍先生,1981年78歲時專門為天一閣書寫的。用的是“鐘鼎文”。所謂“鐘鼎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商周時期的華夏先民刻在青銅器如鍾、鼎之類上的文字,說他是文字,其實說是符號似乎更確切一些。這幅對聯上聯說的是天一閣藏書時間悠久,藏書規矩、藏書精神可師可法。下聯說到的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登上天一閣後的感嘆心情。黃宗羲號南雷,在清代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破例成為了第一個登上天一閣藏書樓的外姓人,後來應天一閣傳人的請求寫國一篇專記《天一閣藏書記》,落筆就寫了四個“難”字:“嘗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後面的.一副對聯則為近代文學家、原文化部部長郭沫若所書,上聯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聯是:良書播惠九州。郭老先生曾於1962年10月連訪天一閣兩日,高度評價了這座文化寶庫的重要價值。
請大家抬頭,上面還有一塊匾額,“天一閣”,這個匾額的字型是楷書,沒有落款。據天一閣人講,是從唐代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字帖中一個字一個字挑出來,並做技術處理。
範欽銅像、溪山逸馬圖(這一段對範欽僅做簡單介紹,具體的可以選擇在車講完成)
進門後請大家往後看,這幅對聯:建閣閱四百載,藏書數第一家。是由寧波本地的大書法家沙孟海先生在1963年提寫的。看完這幅對聯,請大家回過頭來看這個銅像。這個銅像就是天一閣的主人範欽。範欽,字堯卿號東明,浙江寧波鄞縣人。他年幼時並不聰明,但在祖父和叔父的教誨和薰陶下,自幼苦讀四書五經及名家書籍。家族中沒有的書,他就到各藏書家那裡去翻、去借、去抄。由於他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求學,23歲時首次去杭州參加鄉試,就中了舉人。27歲進京參加會試,中了貢士,在殿試中入選第二甲,賜進士出身,列三十八名。
範欽中進士後不久,就出任湖廣隋州知府,屬一級地方長官,在這等級制度森嚴的明朝是較少見到的。此後,範欽到處做官,足跡踏遍了當時的大半個中國,直到明嘉靖三十九年升兵部右侍郎,同年十月辭去官職,回到寧波。範欽的官宦生涯,為他的藏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銅像後面照壁上的這幅圖,叫做溪山逸馬圖。畫面高2米,長4.9米,是一幅堆塑作品,是已故寧海籍民間老藝人胡善成先生的堆塑作品。據說這種堆塑是用蚌殼灰、稻草灰和泥等堆塑刻畫出來的,非常繁瑣複雜,十分精巧。我們仔細看這幅作品,八匹駿馬在溪邊休息,形態栩栩如生。畫面造型粗看覺得比例失調,其實是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技巧,突出了畫面。天一閣的堆塑作品,絕大多數都是胡善成先生的力作。這幅溪山逸馬圖,一下子把人們的視線緊緊鎖定在這好似無意間安排的審美空間內,避免了南北兩側視線內高大建築對小庭院的壓迫感,構思之精妙由此可見一斑。1983年3月23日,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親王參觀天一閣時,大大誇讚了這個堆塑作品,不止合影留念,還用自己帶的相機,從不同角度拍了10多張照片帶就去留作紀念。現在請大家往上看,跳鬥上還雕有“三國演義”等戲劇人物。參觀完這塊照壁後,我們從旁邊的直門“春隨人意”中進去參觀。門楣上的“春隨人意”四個字著名的紹興籍園林藝術家陳從周先生題寫的。
東明草堂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照壁,也是胡善成老先生的堆塑作品,有人說是四不像,有人說是麒麟,天一閣人說是“獬豸”。據史書記載,獬豸是頭獨角獸,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據說能辯是非曲直,看到人打架什麼的,就用角去頂壞人,是正義的象徵。古代各朝的執法官員的衣服上也繡有獬豸的圖案。
現在我們轉過頭來看這個叫做東明草堂宅子,原是範氏司馬第前宅的中廳和主客廳,因範欽自號東明,所以稱東明草堂,又稱“一吾廬”。原建築是五開間,但是已經被毀。現在的建築是由清代道光年間的木結構房子於1980年改建而成的,面闊三間,單層硬山式建築。東明草堂是範欽早年的藏書樓,後來藏書越來越多放不下了,就建造了真正的天一閣寶書樓,這裡就成為了會客廳,現在主要用來接待一些重要領導。
範氏故居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個宅子,是範氏故居,是範欽宅地的東廳,是其後代原來居住生活的地方。現建築為清道光九年重建。範氏故居處於高牆環繞的天一閣藏書樓之外,做到了生活區與藏書去相互隔離,這是範欽為保護藏書而精心安排的。在進入故居之前,我們看到的這幅對聯“佳釀滿瓶書滿架,山花如繡草如茵”是凡是後人範永祺所寫的,從這個對聯中,可以看出他的自豪、自足、自得其樂、自我陶醉。現在請大家跟我進入範氏故居,左邊主要是一個藏書樓的“情景再現”,我們主要來看一下右邊。這裡有三個人物,涉及到了一個典故。話說當時80歲高齡的範欽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彌留之際,他把大兒子範大沖和二媳婦叫到床前,他把遺產分為了兩份,一份是白銀萬兩,一份是一座樓和一樓藏書,讓他們挑選。兒子範大沖善解父意,選擇了全部藏書,並表示願意再投入,以增加藏書並保護和修繕好天一閣。也是從範欽的這一次分家產開始,天一閣的藏書制度更加嚴格,制定了很多的規範,如:代不分書,書不出閣;菸酒切忌登樓;女子不得登樓等等。關於這個女子不得登樓,還有一段悽美的故事,我們稍後再講。
寶書樓(天一閣)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真正的藏書樓,天一閣,也叫做“寶書樓”,是範欽存放書籍的明代老房子。這是一座重簷硬山頂建築,坐北朝南,前後開窗空氣流通。六開間的西間安排上下行走的樓梯,東間樓下放雜物,樓上空著,用來隔潮,因為寧波屬於海洋性季風氣候,夏秋之際多東南方向來的颱風,溼度很大,對儲存藏書非常不利。樓下其餘房間當初是用來會客的,現在中間放的是範欽的銅像。而樓上中間的四間便是真正的藏書之地。六開間的房屋格局比較少見,因為中國傳統的房屋講究的是對稱,以中堂為軸,兩邊對稱,因此間數為奇數而不是偶數。
天一閣的這個“天一地六”的模式,在清代的時候,獲得了乾隆皇帝的垂青,指令收藏四庫全書的故宮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等七處藏書樓,都要仿照天一閣的式樣和結構建造。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那麼為什麼天一閣會叫做天一閣呢。關於天一閣的命名,一般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範欽在讀書時看到《易經》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說,他認為書最怕火,而水則能克火,受啟發而設定了這座樓,並取名天一閣。關於這個說法,我們可以發現,天一閣的天花板的藻井圖案,都是古代的水紋和水獸,也象徵了以水克火。另一種說法是,源於道家的“天人合一”而成為天一閣,所以樓上書櫥編號有“日、月、星辰”等字。
天一閣建成後,也經過幾次修葺。最大的一次修葺是在1933年9月18日颱風刮塌天一閣東牆後,範氏無力維修。鄞縣文獻委員會發起組織了“重修天一閣委員會”,共計工作人員30人。重修天一閣委員會制定了簡章和辦事細則,向社會各界募捐,至1937年6月,維修工程完工,共收捐款2萬多元。從這次修繕開始,私家藏書樓天一閣逐漸向公共藏書樓方向過渡、發展。1949年寧波解放,範氏後人將天一閣捐贈給國家。
現在請大家回過頭來看一下天一閣前面的假山泉石。郭沫若先生是這樣形容的:林泉雅潔多奇石。天一閣前的假山與水池佔地面積很少,但非常精緻,論年齡,水池比假山年紀大,因為水池是範欽造天一閣的時候挖的,為什麼要挖這個水池呢,還是那句話,寓意以水客火。水池邊上的假山石頭上有“天一池”三個字,是1934年修葺天一閣的時候刻的。
旁邊的這些假山是在清代康熙年間,由範欽的後裔範光文增加的。假山的年齡與假山旁邊的那顆三叉大樟樹差不多,因為樟樹也是那個時候種的,大概算算,也有300多歲了。說到假山,大家都知道在蘇州園林中,大多數取材於“皺透漏痩醜”的太湖石為主,而這裡的假山則是就地取材,用的是產於寧波海濱和島礁上的海礁石。
總體來說這裡的假山造型以“福、祿、壽”作總體造型,用假山石頭堆成九獅一象等。我們重點把目光集中在這塊石頭上,這塊石頭叫做美女照鏡。關於這個石頭,就涉及到天一閣的其中一條規範“女子不得登樓”。話說當時有個美女叫做錢繡雲,是寧波知府邱鐵卿的內侄女。據記載,錢繡雲是一個酷愛讀書的聰明才女,為了能登上天一閣讀書,就託邱太守為媚,與範氏後裔範邦柱秀才結為夫妻,婚後的繡雲以為可以如願以償上樓看書了,但她萬萬沒想到成了范家的兒媳婦還是不能登樓看書,因為族規不準婦女登樓。說是古代婦女的一大職責是下廚房做飯,跟火打交道,而書最怕的就是火,所以婦女不得登樓。最後她含恨而死,就變成了這塊石頭,日夜守望者天一閣。
尊經閣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天一閣的北面,眼前的這個建築叫做尊經閣。尊經閣原來是寧波府學(孔廟)的藏書樓。1935年,因建造體育場,寧波府學(孔廟)被拆掉,尊經閣也無處安身。而天一閣在那個時候,剛好在做大規模的修葺。重修天一閣委員會便徵購了天一閣北面的房屋,把地面修平後,將尊經閣移建到了這裡。
話說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有些媒體記者、遊客把尊經閣錯認為天一閣,將尊經閣的照片刊登在報紙上,報道說現在的天一閣如何如何啦,鬧出了好多笑話來。說到主要原因,還是得歸咎於天一閣是在太樸實,太不起眼了,而尊經閣飛簷翹角,巍峨壯觀,門前蹲了兩隻石獅子,還有一棵碩大的廣玉蘭,非常氣派,太符合他們心中想象的天一閣了,於是就張冠李戴了,天一閣人對於這個事情,可以說是哭笑不得。現在的尊經閣主要用來收藏天一閣內部用的工具書,延續了它的藏書功能,樓下通常用來接待貴賓觀賞館藏古籍和字畫。
明州碑林
現在我們看到的,尊經閣周圍的這些牆壁上的石碑,被統稱為“明州碑林”,一共有173方,其中近80多方是1953年從寧波府學、縣學等處遷移過來的。把出土的或被廢置的古代碑碣集中起來建成碑林,這是保護文物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半個多世紀來,寧波各地的碑石移到這裡才得到有效的保護。碑文記載了寧波歷代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教育等情況,成為了“刻在石頭上的地方史書”,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在這個明州碑林的圍牆邊上,以前有一個北大門。民國時期一度作為進出天一閣的大門。1949年3月12日下午,蔣先生第二次來天一閣,也是他最後一次來天一閣,由蔣經國、沙孟海等陪同,從這個大門進入了天一閣。他對當時的範氏後裔說,要好好保護天一閣,將來總有用。
千晉齋
各位遊客,誇過這道小門,我們就直接從明代跨進了中華民國時期。這三間平屋叫“千晉齋”。這塊“千晉齋”的匾額是寧波慈溪書法家錢罕在1935年所題。門前掛的是一幅竹刻對聯“石潭白魚自出沒,草屋老樹相因依”,是清代趙之謙所書。我們一般看到的楹聯都是木刻的,竹刻的比較少見,像這麼大的竹刻楹聯更是少之又少,這大概與寧波奉化盛產大毛竹有關。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進入千晉齋。它有三個展廳,首先看到的這間藏有樣式大小不一的晉磚的是真正的千晉齋。這個房子的由來,同樣得追溯到20世紀三十年代。1931年,同大多數中國城市一樣,寧波成的城牆被拆毀,出土了大量漢晉由來的古城磚,寧波的文化人士紛紛前往挑選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拿回家珍藏,以做研究。回寧波度暑假的馬廉發現其中大量的漢晉古磚價值很高,故收集了很多。因其所藏多為晉磚,故藏室命名為千晉齋。1933年天一閣重修時,馬廉將自己收集的數百塊古磚全部捐贈給了天一閣。天一閣特別建造了一個屋子用來陳列,依然稱為“千晉齋”。此後,凡有古磚出土,或者有收藏家捐贈,都存放在這裡,這些古磚見證了寧波城市的發展。從此,“千晉齋”成了天一閣的一個組成部分,迄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這是馬廉先生對寧波歷史文化的一大貢獻。
第二個展廳展示了寧波許多著名的藏書家捐獻給天一閣的部分收藏品,其中有馮真群、張季言等藏書家的獻書詞,表達了他們將辛勤積累的藏書與天一閣並存和造福於後人的良苦用心。
最後一個展廳是歷代登上藏書樓的著名學者的事蹟介紹。第一個破例登上天一閣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他在康熙十二年登上天一閣,範氏後代規定,非各方齊集,任何人不得擅開。黃宗羲不僅閱讀了天一閣的所有藏書,並且還為天一閣的藏書編制了目錄。其他這些都是後期有幸登上天一閣的學者的介紹。
東園、明池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東園,它原本不屬於范家範圍,是政府為了適應旅遊需要而擴建的。從1959年開始平整土地,種植竹木,知道1986年才算是正式完工。由於在天一閣的東面,古稱東園。東園以假山、水池、樹木、亭閣為主題,環境優美。寶書樓、尊經閣是天一閣博物館的藏書文化區,這裡便是博物館的園林休閒區。這裡的假山和天一池邊的假山一樣,也是用寧波產的海礁石堆砌起來的,石頭上還完整地粘了牡蠣殼。東園中的這個池子,叫做“明池”,東園與明池的名字合起來,剛好是天一閣主人範欽的號——東明。
百鵝亭
現在請大家跟我過來看一下這座亭子,這座是明代晚期的石亭,叫做百鵝亭,原來位於寧波南郊的祖關山,是明代墓前的一座祭拜亭,1959年遷移到這裡。之所以叫做“百鵝亭”,並非亭子上鐫刻了100只鵝,而是因為寧波富家大戶祭拜先人的一種排場和闊氣,清明做羹飯的時候,要殺100只鵝孝敬祖先,因此而命名。現在寧波還有道叫做“清明鵝”的時令佳餚。這是座石頭仿木頭建築的亭子,呈四方形,結構精巧,雕刻細膩,四角樑柱及頂棚、邊沿刻有魚躍龍門,麒麟招寶、雙獅戲球等傳統吉祥圖案,遷移來的時候已經沒有了頂蓋,現在也無法復原,因為誰都不知道它原先頂蓋的模樣。亭子裡的石桌子,據說是以為老太太送來的,舊城改造,老太太離開了原先的一樓院子搬到樓上,石桌子無處安身,贈送給了天一閣,於是它便成為了天一閣東園百鵝亭的一分子。
凝暉堂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個房子。這座飛簷翹角的單簷歇山頂建築叫做凝暉堂。原是建於清代同治年間的張公祠,1986年從江北槐樹路原寧波機械工業學校內搬遷過來,改名凝暉堂。凝暉堂是專門用來陳列天一閣館藏的貼石的。
天一閣藏書豐富,天下皆知,除了藏書之外,收藏碑帖的數量之豐富,在業內來說,也是享譽全國。範欽除了收集書籍之外,也收藏書法、貼石。只是範欽後人重書輕“石”,直到清代乾隆三年,史學家全祖望登上天一閣,為天一閣整理碑帖,並作《天一閣碑目記》,天一閣的碑帖、拓本才開始引起世人的重視。
天一閣現藏宋代開始的拓片4000多件。陳列貼石最多最好的當數西安碑林,但天一閣的凝暉堂裡,也有很多好的貼石。尤其是明代所刻神龍本《蘭亭序》,據說刻石的時間要比紹興蘭亭的那塊《蘭亭序》還早。
我們經常聽到碑石和貼石合稱為“碑帖”,但實際上他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主要區別有六個方面的不同。第一是內容不同,碑石大多數是銘、志、傳、記及文學作品之類,貼石則以手稿或名家書稿為主,如詩文等,內容比碑石豐富。第二是功能不同,碑石以實用為主,記述人物或事蹟用來流傳後世,貼石作為書法藝術摹本,將書法藝術流播後世。第三,字型不同。碑石所用的文字多以莊重的篆書、隸書、楷書為主,貼石則各種字型都有。第四,形狀不同。碑石大多數是高大的豎石,而貼石多為橫向。碑石大多數是單面刻的,背面就算有內容,也屬於次要的。貼石正反面沒有主次之分,甚至四面都有刻字。第五,上石方法不同,碑石用書丹直接上石,而貼石則為模仿原件上石。六、刻法不同,貼石需要忠實於原作,反映書法家真實的墨跡,而碑石則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摹刻。說簡單點,所謂貼石,上面所刻的字拓下來就可以做臨摹的字帖。
麻將起源地陳列館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麻將起源地陳列館。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個房子是德和(HU)堂。此館主要陳列的是各種麻將牌,有中國、日本、韓國、美國等不同產地、不同質地的麻將牌。
說起麻將,不得不提到的是,寧波是麻將的發源地。現代麻將最早起源於古代的葉子戲,後來發展成為馬吊,到清代中期,馬吊又發展成麻雀紙牌,就是現代麻將的雛形。紙牌玩起來不方便,於是麻將發明人陳魚門在清朝的時候,將紙牌改良成了竹牌,並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包括東南西北四風在內的16張牌,由此形成了流行至今的136張一副的麻將牌。這種麻將一經問世,便迅速盛行於大江南北,後來相繼傳到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在1998年的時候,麻將被正式批准為一種體育競技專案。由於陳魚門“發明”了麻將牌,給人們帶來娛樂的同時也對社會產生了副作用及負面影響,因此當時和後來的有些寧波人罵他是“屙老爺”。
請各位回過頭來看地上,這個地面上是放大了的麻將牌。寧波是個靠海的城市,航海業發達,所以麻將中的許多術語於航海有關:索(北方念條),象徵船的纜繩和漁網;“筒”(北方唸作餅),象徵船上的盛水桶;萬,象徵船家對財富的渴望;風則為出海的風向等等。
現在我們看到的三個銅像,講的是陳魚門和一個英國人,一個日本人在打麻將,不管是不是麻將愛好者,應該都能看出這是一個三缺一的情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坐下來跟他們拍個合照。旁邊有一幅對聯“筒來索去尤半日,參橫月落不曾知”。非常詼諧的刻畫了打麻將者的模樣和心態。
花轎廳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展廳,主要陳列的是寧波獨有的、專供浙東姑娘出嫁用的花轎——萬工轎。所謂“萬工轎”,就是說要花一萬工勞動力才能做成的轎子,包括木工、雕花工、油漆工等等,絕對算得上勞動力密集、精雕細琢,甚至可以說是奢華了。關於寧波姑娘出嫁用如此高等級的轎子的原因,還涉及到一個故事。據說南宋小康王趙構逃難時路過寧波,寧波西鄉的一位姑娘救了他。趙構跟姑娘說,等我過了這個難關,回到宮裡,我就派人來迎娶你。後來趙構安定下來後,命人來寧波找這位姑娘,可是怎麼都找不到。於是,他便下令說,凡是浙東姑娘出嫁,均可使用公主才能戴的鳳冠霞帔、坐公主才可享受的花轎,所以寧波的新娘花轎,才有瞭如此的奢華。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這萬工轎並不是家裡有姑娘出嫁就去特地製作的,如果是這樣,這花轎可要氾濫成災了。有商人看好花轎的市場行情和經濟效益,於是專門製作並用來出租賺錢,就跟現在的婚慶公司出租高檔車子做婚車有異曲同工之妙。2006年,天一閣的這個萬工轎,被國家博物館借去作專門的展出,為此,還給花轎買了不少的保險。現在的上海博物館、浙江博物館所陳列展出的最好的花轎也都是寧波產。
秦氏支祠
給為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是秦氏支祠。這個建築融合了木雕、磚雕、貼金、拷作等民間工藝於一體,具有與眾不同的寧波地方風格。為什麼要稱為支祠呢?那是因為建這個地方的主人秦君安是偏房所生,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遭到族人的鄙視,他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無法提高,於是他賭氣,召集了寧波的能工巧匠,花費20餘萬兩姻緣,建造了這個祠堂,命名為“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的這個戲臺,是整幢建築最華麗的部分。戲臺的屋頂由十六個斗拱承託,戲臺的藻井由千百塊經過精雕細刻的板榫搭接而成,尤其是朱金木雕更讓整座戲臺變得金碧輝煌,被行家推為浙東第一。請大家抬頭看一下戲臺的頂部,是盤旋上升的,就像個大號的擴音喇叭,這就是演員在戲臺唱戲不需要麥克風,也能讓大家清晰的聽到的原因,叫人不得佩服古時候人的聰明才智和獨具匠心。
南園、水北閣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位於天一閣藏書樓之南的南園,該園佔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閣一期擴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裡我們主要看的是水北閣。水北閣原是清代寧波藏書家徐時棟的藏書樓,原址在西門外亨六享,清代末期藏書散掉後,徐氏後裔住在裡面。1993年,因寧波舊城改造,為更好地保護水北閣,寧波市政府決定將水北閣遷移至天一閣博物館內。在天一閣古建築公司的精心施工下,水北閣及徐氏舊居於1996年在天一閣南園按原貌恢復。1999年開始,稱為專門收藏新編地方誌的“中國地方誌珍藏館”。
司馬第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司馬第。這裡原來是范家最早的大門,因此上面懸掛了“司馬第”的匾額。司馬是古代時的官名,是兵事類的,範欽官至兵部右侍郎,以司馬代稱,他的府第也就稱作司馬第了。范家原先的“司馬第”大門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不存在了,現在的這個,是在1996年於原址上重新建造的。門口的8根旗杆石是明代的原物。門前的這個對聯,是清代嘉興人,曾任寧波府教授的馮登府所寫。
好了,各位遊客,天一閣博物館的遊覽,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從這個門出去就又回到了東明草堂,旁邊便是剛才我們進來的西大門。
描寫天一閣景點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地方就是範氏故居了,範氏故居原來是範欽的後人住的地方。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司馬第三個字,司馬是範欽曾經當過的一個官。
我們再來看下這裡,這裡呢有堵非常高的牆,是用來防火的,所以也叫做防火牆。在防火牆的兩邊一邊是範氏故居一邊是藏書樓,範欽把生活區與藏書區隔開來,那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藏書,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範欽的用心良苦。現在請大家跟我進去看一下,我們可以看到這裡掛了一副圖畫,上面的人物就是範欽了,在影象的旁邊放了他當時所穿官服的複製品,在官服上我們可以看到前面縫了只獸類,這呢也說明範欽是個武官,因為文官衣服前是縫禽類的。下面請大家跟我到這邊看一下,這個是范家的系氏表,旁邊掛著的都是對天一閣作出過重要貢獻的人,如範光文,範大沖等等。
範欽總共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範大潛,而小兒子就叫範大沖。範欽一直活到80歲。臨終的時候把大兒子大沖和二媳婦叫到床前,他把遺產分成了兩份,一是白銀萬兩,二是全部藏書。而範大沖體察老父親的心情,決定“代不分手,書不出閣”。於是就繼承了全部藏書,而範大潛的媳婦就拿走了白銀萬兩。範光文呢對天一閣也做出重要的貢獻,天一池裡面的九獅一象假山就是他建造起來的。
除了這些以外呢範欽的後代對天一閣藏書的保護也制訂了許多嚴格的禁約,下面就請大家跟我到另一邊看一下。在這裡呢我們可以看到掛了許多牌子,這些就是天一閣的禁約了,有菸酒切忌登樓,女不上樓,書不出閣,外姓人不準上樓看書等等,這裡我們看到的這些禁忌牌當時就是掛在藏書樓樓上的。好了下面再請大家跟我往這邊走,去參觀一下下一個陳列室。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裡其實就是範欽藏書樓的一個縮影了,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寶書樓三個字,這三字是由原來明朝的郡守王原相寫的。在這裡存放的書籍都是范家儲存下來的登科錄和地方誌,大家可以看一下。
在書櫥裡面呢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小布袋,面放的呢其實是用來防蟲的芸草。(好了,下面請大家跟我從這邊出去。)
描寫天一閣景點導遊詞 篇10
大家好!我是這次寧波天一閣一日遊的導遊,我姓鮑,大家可以叫我“鮑導”。今天我們遊覽的寧波天一閣是中國最古老的藏書樓之一。它之所以取名為“天一”,不是因為藏書樓的主人範欽決心將他的藏書樓建為天下第一藏書樓,而是取義於《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這名字無意中也應了“天下第一”的含義,後來真成為天下第一藏書樓。
大家看,這就是天一閣,它具有歷史文化而中外聞名。等會兒我們走進去,就會看見那一份優美也是最有特色的園林景色。天一閣的花園是按照江南園林修建。走進去之後能看見假山、水池、小亭等各種各樣的建築。好,百名不如一見,現在我們去走一走看一看天一閣吧!來,大家往這邊走。
在這裡,我們來到了東園。你們看,中間是不是有個小水池?它叫“明池”。旁邊是不是有一座大假山?這座大假山,是用海邊礁石修建的。來,靠近假山,是不是似乎能聞到大海的氣息呢?在湖中,遊著五顏六色的小鯉魚,如果你們扔下魚食,魚兒們就不會像剛才那樣優美地在水中游了,而是爭先恐後地來搶食物。有意向的遊客可以到那邊買一些魚食試試,不過為了保證池水的潔淨,千萬不要擅自扔其它食物哦!
大家再往這邊走,這裡是天一閣中最有名的景點——天一池,小小的水池旁的假山就是著名的“九獅一象”。“九獅一象”是被譽為古代私家花園園林經典,是有福祿壽等吉祥的九獅一象構成。而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個有點像女人在照鏡子,換一個角度看呢,又像位老人在牧羊,再換個角度看呢,又像一隻田野裡的青蛙,又像海龜在拜佛。
現在是自由活動時間,請大家做到不吐痰、不亂扔垃圾、不大聲喧譁。一個小時候到門口集合。
再見了,各位,歡迎下次再來天一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