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擴張的道德邊界議論文
大學擴張的道德邊界議論文
當下,中國大學在激烈的競爭中呈現出急劇擴張的態勢,大學擴張的道德邊界。
這種擴張顯現為兩種取向:一是學校辦學規模上的擴大。二是學術研究範圍上的拓展。為了有效擴張,各個大學各出奇招,以便大學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加之強化競爭的官式排名方式的推廣,各個高校為了排位的靠前,更是在辦學規模的擴大上廣及海外,將中外合作辦學視為擴大規模的有效途徑。而在學術研究上,也將各種名目的非學術東西隨意納入大學學術的範圍之中。於是,"大學"的規定性在這種惡性的競爭中日益喪失。
但是,現代大學之謂"現代""大學",則是因為現代大學有著不能隨意採取行動方案的諸種限制。這些限制,既有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文化規制等外部的因素,也有教育機制、角色限定等內在儀軌。換言之,現代大學的角色定位乃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其中,現代大學的道德角色定位,又是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方面。
這種道德角色定位,一方面,是相對於大學的傳播和創造學科知識而言的。另一方面,則是相對於大學的知識傳播的嚴肅規範而言的。就前者講,現代大學的科學精神與迷信是不相容的;而且這涉及到現代大學的組織的特質問題,不可小覷。就後者說,現代大學的制度精神與遊戲態度是截然對立的。也由於這涉及到大學從業者的德性定位問題,顯得非常重要,教育論文《大學擴張的道德邊界》。
中國時下各所大學的擴張及其基本態勢,則是與前述大學道德角色定位相左的:在教育當局與教育學理論界大都以辦學規模和活躍狀態來判定大學是否進入了"世界一流"的情形下面,國內大學,尤其是那些自以為可以迅速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知名學校,更是急功近利地在辦學規模上面下工夫。"大學"之"大",已經不是以它的學科引領能力之強、價值引導之確當、對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援之強勁、學科佈局之合理、組織結構之完整、組織之獨立價值之顯見來顯示它的"大"。而單純將其定位在數量的龐大上、定位在肆意的擴張上面。以國內一所發展極其迅速,而在中國目前大學急於晉升所謂"世界一流"大學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學校來講,就具有典型性。
有兩個"案例"可以說明這間大學的急速擴張,已經突破了大學擴張的道德邊界。一個案例是,這間大學的哲學系、宗教學系與易學研究中心近期合作舉辦了一次"世界易經大會"。本來,《易經》確實可以在"世界"範圍內作為"學術"來研究的。因為,《易經》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據著特殊地位。被視為是儒道兩家的共同經典,對於後來中國文化的流變發生了廣泛、深刻而持久的影響。並且影響擴充套件及東亞地區,對於形成所謂"儒家文化圈"起了動力作用。可是,這次會議把《易經》作為學術研究物件的色彩太淡太淡。以至於國內大學與研究機構裡研究《易經》的名家,幾乎沒有出席會議。會議的主要參加者,大多是一些"堪輿學"家、風水術士,會議中人們津津樂道的`《易經》,也是《易經》中那些用於預測或算命的數術方面的內容,思想文化學術方面的內容幾乎被懸置。甚至與會者贈送的名片,也不是通常的那種介紹持名片者的身份與工作單位的小卡片,而是打著某某堪輿、或風水大師門內弟子之類東西的片子。而且,會議徵收"會務費"也高達近兩千元,會議安排的住宿、飲食非常"經濟",參觀考察也是泛泛,而會議的規模倒是非常驚人,達到500來人。倒不是說500人就無法開學術會議,而是500人的會議組織非常散漫,以至於全程參加會議的人數寥寥。於是與會者多數是藉機旅遊,而辦會者則也樂得實現以學術為名義而以賺錢為目的的辦會宗旨。這種"學術會議"的學術含量,使得人們無須開動腦筋,就可以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