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誠信教育與大學生主體人格塑造教學論文

談誠信教育與大學生主體人格塑造教學論文

  〔論文關鍵詞〕 誠信 主體人格 主體意識 主體能力 主體價值

  論文摘要〕 現代社會需要塑造大學生主體人格,誠信教育在人格塑造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誠信教育透過確立主體意識、發展主體能力,發揮主體價值,從而塑造大學生主體人格,以保證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誠信教育過程中,應著重教育理念以人為本、教育內容與時俱進、教育管理制度規範。

  高校教育中影響大學生主體人格建構的因素很多,在此僅談談在誠信教育中建構學生主體人格的一點思考。

  所謂誠信,就是誠實和守信。誠實,就是動機在於傳達真實資訊的一種行為;《辭海》對“守信”的解釋是“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取得別人對他的信任”。前者是指人的內在道德品質修養,而後者卻是著力於人際間的倫理關懷。誠信張揚了人性,弘揚了道德關懷,不僅是一種童叟無欺的商業精神,也是一種道德意境,因為它關注如何做人的問題,關注如何提升人生的境界,表現了人與人之間互視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關懷。誠信所蘊含的這種道德追求,在本質上完全契合於新時期大學生的主體精神,因為高校教育的總體目標固然是培養富有創造性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而在道德意義上也正在於尋求和培育更為健全的人格,更為完善的人性。就此而言,誠信不啻是構建主體人格的一個新的道德楔入點。

  一、誠信教育與主體意識的確立

  主體意識的覺醒是主體人格得以確立的基礎和前提。

  所謂主體意識,是指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於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主體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觀念表現,它包括主體的自我意識(主要表現在人與自我關係上,意識到“每一個人都無可爭辯地有權發展自己的才能”)和物件意識(主要表現在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上,意識到人能將外部世界變為有益於自身發展的“人化世界”)。就此而論,主體意識的真諦正是誠信的精神,它既包含對他人的尊重,又表現出對自己所承擔義務與責任的體認與堅守,所以誠信教育對於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有重要影響。

  首先,誠信教育有助於確立學生的自我意識。誠信是主體意識的道德基礎。“誠信是處己的立身之道。沒有至少一定程度的誠信,個人就站立不起來,說出話來沒人信你,連你自己也會感到懷疑、感到絕望,你自己成了前後不一,言行不符的斷片,而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更不要說謊言和不守諾將對社會帶來的危害以及他在道德上屬於惡這樣一種基本性質了。[1]”誠信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統一,真是誠信的基礎,《增韻·清韻》中指出:“誠,無偽也,真也,實也”。透過誠信教育,使學生髮展了追求真善美尤其是求真的能力。這種能力使學生不僅能認識自己的直觀環境,而且可以超越直觀環境,放眼更廣闊的世界;更加意識到個人是最真實最根本的主體,個人不斷增長、變化的需要,使人充滿了為之忙碌不已的慾望和激情,這些慾望和激情激動著人不斷追求。這一切,使學生具有一系列主體的本質特徵:自覺性、能動性、目的性、選擇性、超越性,使其活動具有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真正確立。

  其次,誠信教育有助於確立學生的物件意識。“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2]”人在活動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社會關係。人的社會關係既是人活動的結果,也是人活動的條件。而對於個人來說,它首先是先於個人的條件。

  這樣,每個人在他的任何一項活動之前,都要首先面臨著一個如何處理各種社會關係的問題,這一過程實質上就是主體的物件意識確立的過程。誠信原則對調節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起支配作用。誠信原則要求個人充分了解包括自己在內的每一個人應享有的的權利,並由此認識到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只有在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個人才能對他人、集體、社會採取合乎道德的態度,即把尊重人的權利,履行對集體和社會的義務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每個人都有權利充分發展自我,但是自我的發展必須與社會的發展相一致,每個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不能把自己對他人、集體和社會應盡的義務以及自己的活動對他人、集體和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棄置不顧。每個人都有權利而且也應該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自主性,但是每個人又需要具備必要的合作精神,使個人獨立性、自主性的發揮不致成為破壞社會生存條件的不協調因素。誠信原則並不是一味要求個人自我剋制或自我犧牲,它只要求個人的自我實現目標不有悖於義務和權利相一致原則,而鼓勵人們發展更高尚的自我實現目標。

  二、誠信教育與主體能力的培養

  大學生主體人格形成的另一個基本方面是主體能力的形成。主體能力是潛在於主體內部、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在主客體物件性關係中表現出來的客觀能動力量。主體能力是多種規定性的綜合,它不僅包括主體的實踐能力,而且包括以情感、意志為主要成分的非理性因素,因為非理性因素是主體能動性的表現,是主體能力結構中的動力因素,是主體排除外界干擾、克服各種困難、爭取目的實現的重要源泉所在。

  首先,在現代社會,主體要想獲取能力發展所" 需的各種物質、精神條件,就必須具有誠信品格,否則將無法立足於社會。人是社會的存在物,其發展完全依靠社會和他人,能否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認同和讚許,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交往日益普遍和複雜,交往範圍日益擴大。人與人的關係主要不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上,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人們不再憑著自己的直覺,不再因為是熟人,而是根據實證,主要是對方的誠信度才信任對方。雖然是熟人,如果沒有誠信的品格,沒有償付的能力,就不應該和他發生信用關係;即使是從未謀面的陌生人,如果有良好的信譽,具有償還的能力,就應該在信用上給予支援。而要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認同和讚許的關鍵,則在於一個人能否有美德,品德高尚的人會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讚譽,而品德敗壞的人則會遭到社會和他人的譴責。誠信教育,是培養人的道德品質和美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大學生主體能力發展的客觀需要。

  其次,從人的心理素質來說,誠信的品格對人的智力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成長也是大有益處的。因為具有誠信品格的人在內心忠實於自己,在外部則行其真心所欲行,他就不會去想歪門邪道,對一些事情的追求就會執著,他就會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力量去做好一件事,就會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向落後挑戰,而不是逃避困難,一心想找捷徑。他們憑藉深層次的思考和高層次的理想追求,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從而成就一番事業。所以,一個講誠信的人,會很厚實,很強大。

  三、誠信教育與主體價值的實現

  大學生確立了主體意識,發展了主體能力,便開始尋求主體價值。何謂價值?馬克思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的`”[3]。這裡指的外界物,是主體的人以外的東西,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客體的人及其關係,還包括作為客體的某些意識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講,主體的人對其他人或社會的需要的滿足,就是主體價值。當代大學生既生活在市場經濟的經濟制度、“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大環境中,又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後備軍。他們的價值發揮離不開這些客觀環境,同時這些客觀現實又是他們價值展現的舞臺和實踐的結果。這一客觀事實決定大學生尋求主體價值,離不開誠信精神的支撐。

  首先,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會人。人要發揮價值一步也離不開社會之光的普照,大學生得以實現人生價值就是在與他人進行交往,與社會開展物質、能量和資訊的交換等實踐中實現的,誠信是保障這些實踐活動能夠順利開展的資本。孔子認為,人不講誠信是不行的,在他看來,“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難哉”[4]。從長遠來說,必須自己誠信才能真正使人信任。微軟中國研究院前任院長李開復回國前,寫了一封公開信。在任中國研究院院長期間,他接觸過很多中國學生,有很多感觸。他在信中說的第一點就是:事業要成功,需要恪守一些原則,而這些原則是他所遇到的中國學生所最缺乏的,其中第一個原則就是要誠信、正直。一個人對社會來說,首先是誠實守信,第二才是才能,如果有才能,而不守信,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造成的更大。大學生缺少誠信會使他們在社會上遇到更多危險,失去很多成功的機會。因為任何人都怕不誠實不守信用的人。一旦你做了不誠實不守信用的事情,就會在你的人生履歷上留下痕跡,以後你在社會上就會失去很多成功的機會,也就談不上體現主體價值。

  其次,從社會角度看,市場經濟本身是一種契約經濟、誠信經濟,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以有效執行的道德基礎。恩格斯在考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後指出:“生產愈發展,它就愈不能採用作為它早期階段的特徵的那些瑣細的哄騙和欺詐的手段。……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場上已經不合算了,那裡時間就是金錢,那裡商業道德必然發展到一定水平。[5]”特別是在WTO的框架之中,參與國際貿易競爭對誠信的要求更廣、更高。在德國有一位中國留學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到各大小公司應聘都遭到拒絕的原因就是:在他個人信用卡上有3次公交車逃票紀錄。正如康德所說:“由於說了一個謊,一個人拋棄了,甚至可以說徹底毀滅了作人的尊嚴。[6]”另外,目前我國在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推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方針,這種建設方針本身內含誠信,它們也對貫徹的主體提出了誠信的要求。由此可見誠信不僅是人之為人的根本道德標準,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作為未來國家政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的當代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之本。

  四、關於實踐誠信教育的幾點思考

  要培養大學生主體人格,應進一步加強誠信教育,建立和健全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機制,主要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教育理念應以人為本。

  誠信教育在理念上,必須注重以人為本。要樹立大教育觀,打破以往以教育論教育,以道德談道德的難以取得實效的空洞說教的教育觀念。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大學生是誠信教育的主體,誠信教育能否奏效,歸根結底依賴於教育物件的“自我”作用。因" 此,在誠信教育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指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培養學生對誠通道德的自我認識能力和感受能力。“教育鼓勵學生透過自己的理智活動和實踐,逐漸達到道德上的成熟”[7],使大學生自覺主動地踐行誠信,實現他律向自律的轉化。應把教育視點從原來的關注道德規範本身轉移到“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上來,著眼於人才的成長,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養出的人才能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時代發展同步。

  2.教育內容要與時俱進。

  誠信教育在內容上應當與時俱進,不斷拓寬教育內涵。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程序要求我們在大學生誠信教育內容上必須注入時代精神,使傳統的本土化的誠信教育逐步走向現代化、國際化。尤其要注意兩個結合:一是誠信意識要和規則意識結合起來。現代誠信觀念不僅是一個處理個人之間關係的“私德”,更是一個處理個人和社會之間關係的“公德”。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人們在道德上的最大促進作用,就是規則意識的強化。規則和誠信是緊密聯絡的,規則意識淡薄,誠信意識必然失落。大學生的誠信方面的問題和社會上規則意識的薄弱緊密聯絡,有些已經滲入到學校內部。我們應當把誠信教育和規則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從小懂得:規則的制定是按規則進行的;規則是必須遵守的,不能違反的;規則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誠信意識要和創新意識結合起來。誠信觀念側重實事求是、信守諾言,但在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需要創新、突破常規。誠信和創新的關係也就是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誠信要求積極改造社會,包括使社會環境更有利於誠信的迴歸,這就需要創新、出新思路,誠信與創新的結合基礎是社會責任感。面對新形勢,我們必須重新對大學生誠信教育內容進行審視,在理論的內涵與外延上要進一步深化、拓展、創新,以期大學生誠信之樹常青,不斷朝現代化、國際化邁進。

  3.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誠信教育在管理上,必須實現制度規範化,建立完備的信用體系和獎懲制度。誠通道德的形成必須有完善的信用體系作保證和相應的獎懲制度作後盾,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認識的層面上。大學生誠信教育制度化的關鍵在於人與制度之間必須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動機制,使得每一個人在自律基礎上,透過制度渠道達到自己的目的。若誠信不能得到利益保證,欺詐不能得到應有制裁,誠信將會遭人踐踏,儘管它是道德的、正義的、崇高的。因此,我們必須在大學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把大學生在校的誠信表現用制度加以規範,建立相應的約束和懲罰機制。給每個學生建立誠信檔案,詳細記錄個人基本情況、品行說明、學習成績、信用記錄以及獎罰狀況,並依據個人檔案作為學生評優獲獎、入黨保研、升學就業、發放助學貸款的一個重要指標。對缺失誠信的學生要給以懲罰,如不能參與評先評優,不能擔任學生幹部,情節嚴重的要給以校紀處分。學校還要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如對考試作弊、違反畢業協議、借貸不還等問題的處理制度等,把這些制度納入整個誠信約束和懲罰機制,讓硬制度和軟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何懷宏.良心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13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4〕孔子.論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68.

  〔6〕何懷宏.良心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168.

  〔7〕魯潔,王建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465.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