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資源最大化的教育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思維資源最大化的教育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論文摘要:思維資源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透過對大腦生物功能曲線、學習能力曲線、創新能力曲線、研究能力曲線和決策能力曲線的交叉分析,探究改革教育制度,使應用能力的峰值在時間軸(橫軸)上向原點移動,延長存在的時間,在能力軸(縱軸)上向上提升,提高思維品質,增加應用能力的儲存量。按照學科性質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培養效率,縮短培養週期。積累、提升、維護和充分利用公民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決策能力,快速增加國家的思維資源。
論文關鍵詞:教育教學改革;能力曲線;思維資源
一、國家思維資源最大化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
“思維資源”指以人力資源為載體,以不斷增加個體思維技能和提高思維品質為主導,促使社會文明持續創新和發展的群體思維能力。國家競爭力的強弱根本上取決於思維資源的存量及其衍生增量,思維資源透過不斷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維持存在和增加積累。思維資源的儲存數量與人類群體的數量相關,群體數量越大必然儲存量越大。但主要還是與人類群體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相關,較高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能夠維持較高的思維資源的保有量,以及能夠較快地增加思維資源的積累量。即與數量和品質都相關,但關鍵還是思維品質決定了思維資源的豐富或貧乏。現代科學技術、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造成國家間思維資源存量及增速的懸殊差異。我國人口眾多,有利於思維資源的存量擴增,但要快速增加思維資源還必須注重國民思維品質的提高。如何利用我國的基礎優勢,快速增加思維資源?本文透過能力曲線交叉分析,以思維資源最大化為目標,提出了相關教育教學改革的措施建議。
二、能力曲線分析
與提高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過程及結果相關的實踐應用能力有個體的大腦生物功能、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研究能力和決策能力等,這些能力的產生與發展、達到高峰及維持、直至衰退有著規律性的表現。以年齡(即生存時間)為橫座標,相關能力為縱座標,表達某種能力與年齡的關係,稱之為能力曲線,用以描述能力在不同年齡的水平狀態以及變化的趨勢。能力曲線是從教育教學角度對能力相關方面的狀態進行的經驗總結、分析判斷、影象刻劃和定義描述。表達的僅僅是群體平均水平的態勢。
1.大腦生物功能曲線
分別表現為從人出生、成長、成熟到衰老過程中與大腦生物功能相關的行為及意識的幼稚性、可塑性和成熟性三條曲線。
(1)幼稚性。是對出生後大腦及各器官逐步發育成長及衰老過程的身體狀態的表述。由出生後的幼稚性最高,骨骼、器官及大腦等脫離母體自身發育成長開始,幼稚性逐步降低,到3歲基本能夠身體自理,到18歲身體幼稚性曲線到達谷底並維持平行延伸,到老年後期,幼稚性曲線又呈現上翹態勢。
(2)可塑性。指大腦及肢體生物功能的靈活水平。出生時最高,表現為模仿能力強,易於接受新事物,易於接受並形成語言、動作、思想、文化藝術等方面的能力及習慣模式。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降低,6歲和18歲分別出現降速加快的切點,30歲落入谷底並向前平行延伸。
(3)成熟性。指大腦及思維逐漸發育成長成熟,接受和掌握當代生活與思維模式並達到社會平均水平的程度。既與大腦發育相關,更多的與所獲得的思維能力相關。成熟性出生時最低,逐漸上升的同時產生穩固性,同步呈現幼稚性和可塑性的降低,成熟性曲線上升趨累積加速態勢。在18歲時與幼稚性曲線相交,形成人生成熟的第一個階段。第二階段更多的與個體掌握的思維技能和思維品質相關,曲線更加快速上升,在30歲到達高峰,與可塑性曲線合併向前平行延伸,直至老年後期曲線出現下垂態勢。
2.學習能力曲線
學習能力指由於不同年齡段與大腦發育成長相關的有利於接受某種事物,和與前期掌握相應知識技能相關的,現階段接受某種事物(知識、技能、思想、身體技巧等)的效率水平。相關因素有大腦及肢體的生物狀態和已經累積掌握相應知識、技能和經驗等的數量、以及一些非智力因素等。由於不同學科內容、性質的差別,學習能力有著不同的過程表述:
(1)語言類。個體出生後很快就開始咿呀學語,學習能力很快上升,有著非常強的語言接受能力,6歲時達到高峰,之後緩慢下降,到30歲時曲線加速下降,難以再接受新的語言符號體系。
(2)藝術類及肢體類(體育、表演、舞蹈、雜技等)。在幼稚性較高的幼兒時期,由於大腦及各器官尚在發育之中,自控能力和專注能力較弱,難以展開教學。3歲後基本具備了身體自理的能力,且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學習能力快速上升,呈現模仿能力強,學習接受聲音、影象、色彩、動作等的速度快,12歲到達峰值後趨緩慢下降,18歲以後降速加快。
(3)自然科學類。自然科學學習需要有一定數量的先修知識做鋪墊,需要掌握較多的思維方法。這些條件的具備需要有一個相當長的前期學習過程,因此,自然科學類學習能力曲線在少年時期逐步上升累積加速,青年時期達到高峰,中年以後又逐步下降。
(4)社會科學類。社會科學類學習既需要大量的先修課程相繼遞推,又需要掌握較多的思維方法,還需要有大量相關的社會實踐認識,因此,其先期投入學習的時間需要更多。與自然科學類相比,學習能力曲線高峰的出現較晚,同時曲線開始下降的時間也向後推移,下降速率也較為緩慢。 "
3.創新能力曲線
做出創新的行為和結果,需要有大量的專業知識技能做基礎,需要有大量的相關表象做儲備,需要有較多的思維技能和較高的思維品質,還需要個體大腦生物特性的活躍等。通常具備這些條件的最佳時段落在青年和中年時期。曲線呈現在少年時期緩慢上升,青年時期快速上升,達到高峰後將延續一定時間,老年開始緩慢下降,老年後期下降加速。
4.研究能力及決策能力曲線
研究能力的獲得、提升及保持,不僅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技能,大量相關資訊的儲存,較高的思維能力及思維品質,還需要大量的專業經驗、相關領域的研究方法、縝密嚴謹的思維風格等。決策能力在研究能力之上還須有大量的社會實踐經歷,大量專業工作事件過程的處理,以及在成敗曲折、跌打碰撞之中的思考總結,在挫折砥礪、困苦歷練之中的沉著老到。這些方面除了能夠遇到機會參與之外,還需要有大量的時間和事件的過程堆積,因此,曲線的上升是緩慢的。研究能力到40歲以後才漸趨成熟,50歲達到高峰,健康狀態決定其保持時間的長短。決策能力通常中年甚或老年才能達到峰值,維持時間和下降速率取決於個體身體衰老的速度。
三、教育教學改革建議
能力曲線分析呈現出不同曲線有著不同的上升或下降的切點、拐點及速率,同一座標下多種能力曲線交叉分析呈現出人才培養的效率起點和峰谷可有效利用的區間。依據能力曲線交叉分析,圍繞國家思維資源最大化為目標提出相關教育教學改革措施建議如下。
1.提前兒童入學年齡
當兒童身體強健能夠自理時(通常為3週歲)就正式進入普通小學,學習那些需要可塑性和趣味性較強的課程,例如音樂、表演、舞蹈、美術、體育、外語等,這些課程有利於人生思維品質的提高。不僅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可以減少中學、大學對此類學科學習的時間及數量,從而增加其它專業內容的學習,提高人生總體學習效率及數量。人們受教育時間的'提前,有利於在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曲線峰值前積累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和思維方法,使個體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曲線的峰值在橫軸(年齡軸)上向原點移動,在既定壽命週期內,增加個體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維持存在的時間,有利於整體思維資源的擴增。
2.二次教育,二次提升
二次教育是指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5至10年,在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經驗和專業實踐認識基礎之上,再次進入學校接受正規和系統教育的過程,是公民終身學習與教育理念貫徹的措施和制度安排。第二次進入校園的大學生在其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專業實踐積累之上,學習效率和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透過系統的課程學習,將使其思維品質再上新的臺階。二次教育將大大提高人們的創新能力、研究能力和決策能力,使其峰值在縱軸(能力軸)上呈現二次提升,使國家思維資源大幅度增加。
3.不同專業領域不同教育教學模式的選擇
針對不同專業領域設計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培養專業優秀人才的有利選擇,也是社會人才培養工作提高效率與降低成本的措施之一。依據學習能力曲線分析,針對藝術類、語言類和肢體類學科人才的培養應3歲入學,充分利用可塑性強的年齡區段展開教育,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增加專業精英人才出現的機率;針對自然科學類,學生提前學習數理化課程,使先修課程學習時點前移可以使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峰值前移,增加人們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持續時間;針對社會科學類,可以採取學校教育與直接社會實踐間隔交叉進行的方式,使學生有機會在社會實踐中加深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認識與掌握,提高學習效率。不同學科選擇適應學科內容、性質的入學和學制時間,提高培養的效率,縮短培養的週期。儘可能使創新能力曲線、研究能力曲線和決策能力曲線的峰值前移,增加維持及使用這些能力的有效時間。
4.創新能力、研究能力和決策能力的積累、維護與提升
創新能力、研究能力和決策能力有著類似的必要條件,都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技能,大量的相關資訊儲存,較多的思維技能和較高的思維品質。但與過程和結果相關,其間又存在著差別。創新能力與個體大腦生物特性活躍緊密聯絡,研究能力與大量的經歷經驗和專業研究方法關係密切,而決策能力與砥礪磨練和獨立思考直接相關。創新能力需要以研究能力為基礎,研究能力也需要由創新成果來體現,決策能力既要以研究能力為基礎,又要由創新的思路來體現決策的可行性和高效性。三者相互依賴,相輔相成。只是不同能力的獲得、成長、高峰及保持的充分條件、行為表現和年齡區段有所差異。要鼓勵和支援中青年人儘可能多地創新,擴增中老年人研究能力的有效使用,關注與保護中老年人的健康,延長個體思維能力被利用的時間。充分利用不同能力的產生、存在、高峰及維護保持的過程,使國家思維資源達到最大的保有和最有效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