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產煤區搖身一變農家樂園發展種養業勵志人生
龍巖產煤區搖身一變農家樂園發展種養業勵志人生
山野間,樹木在陽光下更顯蒼勁;田野裡,果實在青藤下盡展身姿,那是一個個暗紅的百香果、一串串閃亮的大葡萄,讓人垂涎欲滴……昨日,記者走進龍巖經開區(高新區)培豐鎮洪源村,發現這個曾經的產煤區已搖身變為農家樂園。
轉變,並非偶然
簡光星,洪源村村民,曾經的煤老闆,現在已是家庭農場主。
“從‘煤老闆’到‘農老闆’的轉變並非偶然,挖煤風險大,汙染也大,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簡光星深有感觸地說。
記者瞭解到,思想觀念的轉變,源於當地長期以來潤物無聲的宣傳教育。“透過具體案例,讓越來越多煤老闆認識到問題所在,引導他們轉型發展。”洪源村駐村第一書記蘇江鋒說。
觀念轉變後的簡光星,在政府幫助下,投資200多萬元承包了10多畝流轉地,種植優質葡萄和百香果。沒幾年,他的農場就擴大到50畝,下一步打算發展休閒觀光農業。
除種植葡萄、百香果外,簡光星還種萵筍,搞立體化種植,並獲成功。“每年葡萄、百香果等水果畝產量達1500餘公斤,總利潤有三四十萬元。”
幫扶,助解難題
像簡光星一樣棄煤轉業者,在當地還有不少,他們大都轉型發展種養業。
然而,轉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許多剛轉型的煤老闆面臨投入大、利潤少、缺技術、招工難等問題。“我們透過鼓勵土地流轉、成立專業合作社、幫助向上爭取支援,促進農業產業做大做強。”蘇江鋒說,他帶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種養大戶等走訪有關部門,瞭解政策,對接專案,爭取資金和技術支援。
為解決用工問題,洪源村積極引導農業大戶吸納貧困戶為勞動力,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有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技術支援,又聘用村裡的'7戶貧困戶11人到農場工作,畝產量從500餘公斤增加到1500餘公斤,利潤翻了好幾倍!”簡光星高興地說,貧困戶也受益,像農場葡萄一年有2—3季,貧困戶在葡萄收穫季前來幫忙,賺工錢,加上土地流轉的租金收入,每人年收入約有1.3萬元。
融合,增強動力
在轉型發展中,洪源村盯緊“產業轉型富民”目標,實行“整村推進計劃”,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將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黨建工作三者融合為一體,使其相互促進。
該村組織黨員深入群眾家中積極宣傳政策,幫助聘請農技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並且多方爭取資金,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綠色產業,實現基層黨建、農村經濟、生態環保大豐收。
為鼓勵更多人帶動群眾致富,當地還大力實施“三向培養”工程,即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幹部,透過吸收優秀人才入黨、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增強發展動力。
據悉,截至目前,洪源村已流轉土地種植烤煙1000餘畝,種植絞股藍、葡萄、百香果、柚子等500餘畝,成立烤煙、養雞、蔬果等專業合作社6家,與森寶公司合作,開辦的養雞場年可出欄肉雞20餘萬隻,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生產初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