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旅遊的導遊詞

清西陵旅遊的導遊詞

  篇一:清西陵導遊詞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您來清西陵觀光遊覽,我是導遊員×××,旅途中您有什麼意見和要求儘管提出來,我願竭誠為您服務,我們今天的日程是這樣為大家安排的:首先參觀泰陵,中午到行宮就餐,下午參觀崇陵。

  泰陵

  清西陵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築群之一,位於北京西南125公里處的河北省易縣境內。在800平方公里的陵區範圍內,建有帝陵、後陵、妃園寢、王爺、公主、阿哥園寢等十四座,還有行宮、永福寺兩處附屬建築及衙署營房遺址,品種齊全、佈局合理。陵區內儲存有古松一萬五千餘株,這些樹不但美化了西陵,而且可以避免外界風沙的侵襲和熱氣、寒流的影響,為西陵營造了一個特別的小氣候,使陵寢處於一個獨立完整的自然環境之中,使這裡的建築,得以很好地儲存。清西陵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在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在2001年1月11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4A景區。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築最早、規模最大,堪稱首陵。這是一處清朝盛世時期遺存下來的古建群體,從它的選址、規劃,佈局都反映出當時國家的強盛以及政局的穩定,在建築用料、工程技術,傳統工藝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 當代建築學家講,泰陵是一處典型的風水寶地的模式。站在大紅門前五孔橋上環顧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連綿起伏的永寧山,為靠山,酷似屏障。

  永寧山

  是太行山的餘脈,與東陵的昌瑞山屬於同一脈系,此山從山西過來,如巨龍橫臥中原;大紅門兩側的東、西華蓋山為天然門戶;九龍、九鳳山為環護左、右的低嶺;南面形態端莊的元寶山,為泰陵的朝山;在中間廣闊的平原上座落著泰陵輝宏壯麗,錯落有致的建築群。易水河從五孔橋下流過,形成山映於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與山水相稱,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這裡充分體現出來,同時又展示出古代建築學家巧奪天工的高超藝術。正如美國景觀建築學權威西蒙德先生所說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預定的一條不能改變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國人在他的世界裡獨自徘徊時有友好的大自然來引導他拜謁上天和祖墳。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地方,風景會真正成為建築藝術材料。”

  泰陵的建築佈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宮廷格局,按禮制的需要而規劃設計。以神道為中軸線貫穿南北,主體建築安排在中軸線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宮座落在中軸線的末端,居中當陽,其餘建築沿中軸線次第排開。這些建築都以準確的尺度,適宜的體量,斑斕的色彩,靈活巧妙的手法進行配製和空間組合,使陵寢的紀念性、禮制性主題有條不紊地展開並不斷深化。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泰陵設三架,無論是從數量還是排列形式上都獨具一格。

  一架面南、兩各東西,與北面的大紅門形成一個寬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規制完全一樣,均由66塊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結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寬31.85米,為五間六柱十一樓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個部位還雕有豐富的紋飾,畫面佈局合理,造型生動,雕工細膩,玲瓏剔透,生機盎然。這在中國曆代帝王陵墓中尚屬孤品。成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最具有價值的建築之一。

  篇二:清西陵導遊詞

  夢想的領域

  馳名中外的清代皇家陵寢建築群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古老的易水河從這裡向東緩緩流去,它東北距北京120公里。清西陵自雍正八年(1730年)開始營建泰陵,到1915年崇陵建成,歷時185年。這裡建有帝陵4座,後陵3座,妃園寢、王爺、公主、阿哥園寢等陵墓建築共14座。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和其他80位皇室宗親長眠在這青山綠水之中。整個陵區總面積800平方公里,建築面積50萬平方米,共有各類建築432座。它們雕刻精細,氣勢恢宏,具有豐富的歷史、建築、生態文化內涵。

  朝代優先權

  陵墓的修建,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為了透過這樣的方式求得先祖對於後世的蔭護,因此,歷代皇帝對於陵址的選擇都極為重視。清王朝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了更好地通知龐大的中原,他們竭力學習、接受漢文化。在陵寢制度和建築形制上也極力尊崇歷代傳統,而且,漢文化中的風水學說也強烈地影響著他們陵寢的選址與營建。按照清王朝以孝治天下的規矩,雍正皇帝曾經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選過陵址,以求子隨父葬。

  而經堪輿學家再三相度,雍正皇帝將九鳳朝陽山廢掉,派十三弟允祥和風水大師高其倬另覓佳壤,終於在易縣境內天平峪發現了上吉之地。這裡北面有連綿的永寧山,如巨龍橫臥中原,儼如一道屏障,南面有形態端莊的元寶山,東西兩面則有九龍山、九鳳山護衛左右,為天造地設的自然門戶。稍遠一點的東、西華蓋山,山腰雲霧繚繞,山峰高聳,北易水河從陵區蜿蜒流過。這樣的自然環境非常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正是歷代帝王夢寐以求的完美佳境。

  為了自己江山永固、蔭澤子孫的夢想,雍正皇帝的兒子乾隆爺不肯隨父棲身西陵,而是在清東陵的勝水峪為自己選定風水寶地,不過,乾隆並不希望後世子孫各自擇選吉地。所以他專門下詔,要求後代子孫在東、西陵隔代埋葬。於是他歸宿清東陵的裕陵與爺爺康熙相守,嗣子嘉慶奉安於西陵與祖父雍正為伴。這樣一來,出現了清東陵、清西陵並存的格局。然而,乾隆皇帝的`旨意並未被後世子孫所遵循。道光皇帝就把清東陵寶華峪山陵因浸水的地宮拆除,而遷至西陵龍泉峪重建了慕陵。

  別緻的格調

  東陵玉西陵同為一脈的清代皇家陵寢,然而,西陵的建築頗為別緻。

  泰陵

  泰陵是雍正的陵寢,也是清西陵中第一陵。五孔橋是大紅門前第一座拱橋,它氣勢宏闊,像白色的巨龍鎮臥陵前,向東西兩邊延伸的馬槽溝,宛如飄帶。

  大紅門是整個陵區的總門戶,在它外面,有三座巍峨高大的石牌坊,這是西陵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它們一座居中面南橫跨神道,兩座各列東西,成品字形排列,與北面的大紅門構成中國最古老的建築形式——一個寬敞的四合院。三座牌坊形式相同,尺寸一樣,高12.75米,寬31.852米,構成五門六柱十一樓的建築形式。

  藝術性

  在雕刻藝術方面清西陵,比明帝陵與清初諸帝陵牌坊精巧而又繁複,在牌坊的樑柱上,雕有龍、鳳、花草、海獸等紋飾;夾柱石上,“贔屓”昂首怒目橫臥於頂端,與其周圍的山川圖案構成一幅“壽與山齊“的吉祥氛圍。夾柱石正面,雕有龍、鳳、獅子等圖案,行龍抓握寶珠遨遊天際,麒麟在梧桐樹下引頸鳴嘶。這些雕刻栩栩如生,充滿了動感,使大紅門前的廣場莊重肅穆中洋溢位靈動與輕盈。

  在泰陵,2.5公里的神道作為中軸線貫穿南北,其間主要建築有具服殿、聖德神功碑亭、七孔橋、石像生、龍鳳門、三路三孔橋、神道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班房、隆恩門、東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及寶城寶頂。這些建築有的居中,有的以對稱的形式分列左右。這些建築無論大小尊卑,都嚴格遵循了封建等級制度,這種佈局給人以隆重、平衡的感覺,產生出和諧、統一的美學效應。

  比較中西方建築文化傳統,可以追求山川自然形式的完美,是中國古代陵寢建築藝術成就最突出的一個特點。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說過”皇陵在中國建築形制上是一個重大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最偉大的例子。“泰陵建築佈局就是巧妙地利用自然環境,把建築物與周圍天然的地理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的典範。

  近年來,清西陵管理處在泰陵舉辦了大型皇家祭祀表演,在威武的儀仗隊的引導下,在御林軍的護衛下,在臣僚的陪伴下,身著龍袍的乾隆皇帝端莊肅穆,向著父皇、母后的神牌三拜九叩,一種展孝思,溯源篤本,承統守業的情感抒發的淋漓盡致。

  崇陵

  崇陵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座帝王陵墓,埋葬著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崇陵建造於1909-1915年間,經歷了清朝和民國兩個時代。除基本遵循舊制外,又吸取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形成了其獨有的特色。其殿宇所用木料均為異常珍貴的銅藻和鐵藻,質地堅硬無比所以被冠之“銅梁鐵柱“。

  崇陵地宮是整個陵區內唯一開啟並對遊人開放的地宮。崇陵東面不遠處的崇陵妃園寢中埋葬著廣為人知的珍妃和瑾妃。

  篇三:昭西陵導遊詞

  各位遊客朋友們,在石牌坊東側,陵區風水牆之外,有一座規制獨特,自成體系的陵墓,它就是昭西陵,孝莊文皇后的陵寢。

  我們知道孝莊文皇后,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生於1613年,死於1687年,享年75歲。她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順治帝的親生母親,康熙皇帝的祖母。福臨繼位後尊其為皇太后。玄燁登極,尊她為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一生歷經三朝,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在清朝的建立、鞏固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史學家譽為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我們現在所在的就是孝莊文皇后的陵寢——昭西陵了,但是各位可能會好奇,昭西陵為什麼孤零零地修建在清東陵陵區之外呢?

  幾百年來,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太后下嫁”。據說,皇太極死後,年輕的孝莊耐不住宮中的寂寞,竟不顧太后之尊,下嫁給她的小叔子,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自絕於前夫皇太極,所以不能附葬昭陵而玷汙先皇的“萬年吉地”,更因後世天子對其不守婦道深惡痛絕,就將其葬在東陵風水牆外,罰其為後代兒孫看大門,當門衛。

  另一種說法則是有著迷信傳說的色彩了。據說當時槓夫抬著孝莊文皇后的棺槨浩浩蕩蕩的從北京出發去往遼寧的昭陵,也就是孝莊文皇后的丈夫皇太極的陵寢。在送葬隊伍途徑遵化清東陵的時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孝莊皇太后的棺槨突然加重,136個槓夫竟然被生生的壓著抬不動,當時負責的官員決定稍作休整後再繼續行進。當槓夫休息完畢後再抬棺槨的時候,竟然發現孝莊皇太后的棺槨

  就像長在地裡面一樣,紋絲不動。當時領頭人才發覺不對勁,馬上快馬加鞭回京報告給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聽到後一時也難以決斷,疲勞不已,便趴在龍案上睡著了。在睡夢中康熙皇帝夢見了自己的祖母孝莊文皇后,此時的孝莊皇太后慈祥的對康熙說:“我今日棺槨下落之處就是我的陵寢所在地。”康熙被驚醒後發現是祖母託夢,便命人在清東陵的風水牆外側修建孝莊文皇后的陵寢。

  以上的說法都不同程度的帶有野史傳說的色彩,只能當個故事聽聽,不可以當做正史來看待。按照滿族一直的傳統,在丈夫去世後,嫂子是可以嫁給小叔子的,只是在清朝入關之後收漢文化的影響之後才發生轉變,因此,就算是“太后下嫁”,也是合乎傳統的並不會成為阻止孝莊太后葬入清東陵的理由;另一方面,就算“太后下嫁”不合禮制,這也是清朝皇室的家醜,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因此,清朝只會想方設法遮醜,而不是光明正大的進行懲罰,因此以上的說法都沒有歷史根據。

  那究竟孝莊文皇后葬在清東陵風水牆外側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根據近年來我們查閱的大量歷史資料,昭西陵建在風水牆外的真正原因有3點,第一點是因為孝莊文皇后生前留下的遺囑。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莊文皇后臨終前,曾面諭康熙帝說:“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安厝,則我心無憾矣。”這給康熙皇帝出了一個難題。為什麼呢?因為順治皇帝已經先於孝莊在清東陵的中心位置建造了孝陵,無論將孝莊葬在陵區之內任何地點,都卑於孝陵,與其輩分不相適宜。最後康熙皇帝只得將大紅門外東側定為孝莊的臨時安葬地,並建造了暫安奉殿,臨時停放孝莊文皇后的棺槨。康熙一生都沒有解決孝莊的建陵問題。雍正皇帝即位以後,認為自孝莊文皇后暫安在清東陵大紅門外以來,國運昌盛,皇帝子孫繁衍,說明暫安奉殿確實是風水寶地,於是決定將暫安奉殿改建為陵,將孝莊的棺槨葬入地宮。

  第二,孝莊文皇后是入關以前的皇帝皇太極的皇后,關裡關外不是一個體系,將昭西陵建在風水牆以外以示區分;

  第三,大紅門東側地勢較高,土質好,而且居於左邊,位置尊貴。後代兒孫來清東陵謁陵祭祖都要最先拜見這位輩份最高的一國之母。

  以上三點解釋才不失歷史的公正。而皇太極的陵稱昭陵,因孝莊的陵寢在昭陵以西,所以稱昭西陵。

  與清東陵其他陵寢相比較,昭西陵有許多獨特之處,一是隆恩殿為重簷廡殿頂式的建築,這與其他陵寢是有區別的。重簷廡殿頂是古代建制中等級最高的,在清東陵中,只有大紅門採用了單簷廡殿頂,其他建築均採用的歇山頂或其他級別較低的建制;第二點不同之處就是昭西陵有內外兩道圍牆;三是三座門建在大殿前;四是沒有馬槽溝和各種橋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