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寄暢園導遊詞

江蘇無錫寄暢園導遊詞

  各位遊客:在無錫有一座近500年曆史的名園,它不僅體現了我國明清兩代造園藝術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豐富,這就是我們即將前去遊覽的寄暢園。

  寄暢園是中國山麓別墅園林的代表。它位於惠山東麓,佔地I4.85畝。該園雖小,卻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佈局,巧妙運用借景,將惠山、錫山秀色攬人圍內,以有限的空間,造無盡的意境,從而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傑出典範。1988年寄暢園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寄暢園歷史沿革和得名由來】

  關於寄暢園的建立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園,故名秦園。此園第一代園主秦金,號鳳山,是宋代著名文學家秦觀的後裔。在明嘉靖年間,他曾先後任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書,為告老還鄉,頤養天年,利用原惠山寺南隱和匯寓兩僧舍,初步奠定了園林的雛形,因秦金號鳳山,故初名鳳谷行窩。

  到了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園主秦耀因失意於官場而被解職,從而驅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間,先後花了七年時間,在民谷行窩的基礎上建成20景。新園建成後,取王羲之的詩句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清冷澗下瀨,歷落松竹林,而命名為寄暢園。

  清代順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後裔秦德藻專門請了造園名家張南垣設計改造,並由他的高徒侄子張武負責施工,在園內精心疊石,引入惠山泉。經一代名家張南垣的創意,寄暢園的風光更美了,名聲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兩朝帝王對寄暢園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間,他們祖孫兩人分別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奇暢園遊覽。康熙還特意為寄暢園題寫了山色溪光、松風水月刻石。乾隆更是不惜耗費巨資,以寄暢因為藍本,在北京萬壽山建了一座惠山園,就是如今在頤和園中的諧趣園。

  各位遊客:寄暢園的歷史就介紹到這裡,下面隨我到園中去參觀。

  【鳳谷行窩大廳 秉禮堂 含貞齋 九獅臺 鄰梵閣】

  各位:在門廳右側牆壁上,嵌刻的是明代石刻《寄暢園記》。過門廳,天井裡兩塊刻石,右邊是康熙題寫的山色溪光,概括國內景色;左邊是乾隆題寫的玉戛金從,讚美園內八音洞的美妙泉聲。往前是民谷行窩大廳,三門敞廳正中懸掛朱妃瞻所題寫的匾額。鳳谷行窩是寄暢園最早的名字。寄暢園第一代主人秦金,號鳳山,惠山俗稱龍山,以鳳山相對,指出此地是鳳藏龍山的風水寶地。現在的`大廳是清雍正年間改建的,廳前柱子上掛著無錫金石家高石農篆書翁同龢的楹聯:雜樹垂蔭,雲淡煙輕;鳳澤潔暢,氣爽節和。走廊東門叫侵雲門,侵云為錫峰塔的別名,出此間可望錫峰塔影。酉門為礙月門,可眺望九龍山峰,因峰高阻礙月色,故名礙月。

  從礙月門出來,是一座蘇式小庭院,中間是小水池,用太湖石圍砌。周圍紅柱迴廊連線整個庭院,廊的兩端各有一個月洞門,分別叫凝翠和含秀。在廊壁上嵌有一部分《寄暢園法帖》石刻。院子南面的秉禮堂,古樸典雅,裝飾扇木格子落地長窗,共有18扇。這裡是執掌禮儀的場所,據說此堂題名是為紀念關公。關羽被曹操軟禁後,為試探關羽,只給他一間房,關羽把房讓給嫂嫂,自己站在門外,借月光讀書到天明。曹操為此佩服至極。園主人更是敬佩關公,題名秉禮,即秉燭達旦,遵守禮節之意。

  從北面出小院,坐西朝東的三門古屋,是含貞齋,這裡原是明代園主秦耀讀書處,這位官場失意的園主喜歡吟詠盤桓撫古松,千載懷淵明;歲寒挺高節,吾自含我貞的詩句,因此齋名也就叫作含貞齋。屋前兩棵銀杏樹,高大挺拔,在它的後面種植著大片桂花樹。穿過樹林,看到的是九獅臺。

  九獅臺是座大型假山,整座假山看上去像九隻用太湖石疊成的巨大的雄獅。據說這是根據元代無錫大畫家倪雲林的《九獅圖》畫稿堆砌而成的。登上獅首,是全國最高點,整個園林一覽無餘。

  從九獅臺南行,不遠就到了鄰梵閣。梵界即為佛界,閣建在假山上,因緊靠惠山寺,故名鄰梵閣。原來的建築已毀,現在的閣是在80年代初根據明代王稚登《寄暢園記》的記載重建的,遊人登臨眺望,錫山風光盡收眼底。

  【美人石 錦匯漪 鬱盤亭 鬱盤長廊】

  各位遊客:我們繼續向東走,在快到盡頭的高牆前,這座三米多高的湖石,它倚牆而立,像窈窕淑女,在方池前以水為鏡,梳理發妝。所以人們都叫她美人石。石前這個長方形的池塘,叫鏡池。遊客欣賞美人石一定要站在方池的西南角,少女楚楚動人的神態才能惟妙惟肖地展現在您的面前。石前的御碑亭裡有乾隆的御筆。乾隆來此遊覽時,認為此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氣魄,將它改名為介如峰。園主人為此特意把乾隆的題字和題詩刻成石碑,立在鏡池前面。各位遊客,大家看一下石的南牆角,有一塊不顯眼的石頭,好像一隻癲蛤蟆,對著美人石張口垂涎,真像癲蛤模想吃天鵝肉。

  從美人石的碑亭向北看,這片碧波盪漾的水面是錦匯漪,因為它彙集全國錦繡景色而得名。而整個寄暢園的風景正是圍繞著這一流池水為中心而展開的。錦匯漪南北長,東西狹,面積僅有2.5畝,卻顯得開闊明朗。東面是臨水亭廊,西面地勢高處造假山,水面上築有石橋,使水面成為不規則的巨大鏡面,把周圍的山影、塔影、廊影、亭影、樹影、花影和人影彙集在池中。

  從錦匯滿東岸沿長廊向北,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六角小亭,亭名鬱盤,取自王維《輔川園記》中鬱郁盤盤,雲水飛動之句。亭中青石圓臺和石鼓凳是明代遺留下來的秦氏舊物。鬱金亭還有一個民間傳說:清朝惠山寺有位老和尚,棋藝高超。乾隆遊惠山時,便和他在青石圓臺上對弈。結果,乾隆連連得勝、他想:我的棋藝遠不如老僧,為何反而連連得勝?無非我是皇帝,他不敢取勝罷了。後查明果然不出乾隆所料,因此乾隆雖然獲勝,仍鬱郁不歡,後人就把此回臺取名鬱盤,亭就叫一鬱盤亭了。

  由鬱盤亭向北的長廊叫鬱盤長廊,為秦耀改造園林時所建。舊廊前後古木成蔭,鬱鬱蔥蔥,牆上漏窗外竹石花木若隱若現。遊客仔細看會發現,這裡的廊柱特別高,這條長廊也特別高敞。因此在廊內舉目四望,錦匯漪對面的高大樹木,以及雄偉的惠山也能一覽無遺。

  【知魚檻 鶴步灘 七星橋 涵碧亭】

  順著長廊向北,只見有一方亭伸入水中,此亭名叫知魚檻。它三面環水,是當年秦耀改建寄暢園時建造的。建成以後言主人常常在此憑檻觀魚,怡然自得。亭中的匾額是張辛稼所書,中間懸掛著吳永康畫的觀魚圖。

  知魚檻對面是鶴步灘。它是園中的主山,用當地山石圍疊,並用土夯實。造園者把這裡的假山當作惠山餘脈來處理,使它們氣勢相連,假山腳下有彎曲穀道,洞水順流而下,水石相諧,情趣盎然,好似成群白鶴棲息漫步,因此取名鶴步灘。

  錦匯漪上的石橋,用7條石板直鋪而成,因名七星橋。七星橋東面臨水的是飛簷翹角的涵碧亭。亭後的古樟,已有400多年曆史。

  【嘉樹堂 八音澗 明清古樟 《寄暢園法帖》石刻】

  嘉樹堂是寄暢園最北面的一座建築,1993年全面翻修,恢復明代硬山式建築風格。遊客站在堂前,南面秀麗的錫山,山頂的龍光塔和園中的知魚檻、鬱金亭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山地塔影的奇妙景象。這是寄暢園小中見大建園風格的體現。

  嘉樹堂東面是浣綠廊門,而出西邊聞韻廊門,便到了八音澗。此澗是根據晉代左思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名句而命名的。八音洞用黃石堆砌而成,上面種古樹,下面清泉流淌,洞水引自二泉水,人行其中如行幽谷中。

  八音澗邊假山群中的這些古樹,都是有二三百年樹齡的古樟,它們枝繁葉茂,最大的胸圍有4米。

  在遊覽寄暢園中,我們還可欣賞到《寄暢園法帖》石刻,一共200多方,分佈在鬱盤亭長廊、秉禮堂、含貞齋的牆上,以及鄰梵閣、嘉樹堂中。這些法帖是清嘉慶年間秦氏家族在乾隆所賜《三希堂法帖》的基礎上,蒐集宋、元、明、清名家,如秦觀、文徵明、董其昌、劉塘等的墨跡,精雕細刻而成。現在看到的是1981年根據舊拓本重新摹刻的,基本再現古時風采。在含貞齋南側圍牆上,還儲存著零星殘存的原有石刻。如果客人中有書法愛好者,可以慢慢瀏覽欣賞。

  各位遊客:寄暢園的遊覽已經結束了。透過剛才的遊覽,使我們感到此園面積雖小,卻能巧用借景,小中見大,達到咫尺園林,多方勝境的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