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暢園導遊詞介紹
寄暢園導遊詞介紹
大家好!大家辛苦了!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我們開心旅行社歡迎各位朋友來我市觀光旅遊。我姓李,是開心旅行社的一名導遊,大家叫我“李導”好了。這位是我們的司機虎師傅。在我市旅遊期間就由虎師傅和我為大家提供服務,我們十分榮幸!大家在此旅遊,可以把兩顆心交給我們:一顆是“放心”,交給虎師傅,因為他的車技嫻熟,有12年的駕齡,從未出過任何事故;另一顆是“開心”,就交給李導我好了。旅遊期間,請大家認清導遊旗的標誌,以免跟錯隊伍。請大家記清集中和遊覽時間,以免因一人遲到而影響大家的活動。大家有什麼問題和要求請儘量提出來,我將盡力解決。最後祝大家這次旅遊玩得開心。謝謝!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無錫有名的景點寄暢園
【鳳谷行窩大廳—秉禮堂—含貞齋—九獅臺—鄰梵閣】
寄暢園坐落在惠山東麓,與古寺惠山寺相鄰。門簷下“寄暢園”三字是乾隆御筆。過門廳,天井裡有兩塊刻石,右邊是康熙題寫的“山色溪光”,概括國內景色;左邊是乾隆題寫的“玉戛金從”,讚美園內八音洞的美妙泉聲。往前是“鳳谷行窩”大廳,大廳正中懸掛的是康熙御筆所提“松風水月”,廳前柱子上掛著翁同龢的楹聯:“雜樹垂蔭,雲淡煙輕;鳳澤潔暢,氣爽節和。”走廊東門叫“侵雲”門,“侵雲”為錫峰塔的別名,出此間可望錫峰塔影。西門為“礙月” 門,可眺望九龍山峰,因峰高阻礙月色,故名“礙月”。
從“礙月”門出來,是一座蘇式小庭院,院子南面是古樸典雅的“秉禮堂”。這裡是執掌禮儀的場所,據說此堂題名是為紀念關公,題名“秉禮”,即秉燭達旦,遵守禮節之意。
從北面出小院,坐西朝東的三間古屋,是“含貞齋”,這裡原是第三代園主秦耀讀書處,這位官場失意的園主喜歡吟詠“歲寒挺高節,吾自含我貞”的詩句,因此齋名也就叫作“含貞齋”。
“含貞齋”對面就是“九獅臺”。九獅臺是座大型假山,整座假山看上去像九隻用太湖石疊成的巨大的雄獅。據說這是根據元代無錫大畫家倪雲林的《九獅圖》畫稿堆砌而成的。
從九獅臺南行,不遠就到了“鄰梵閣”。梵界即為佛界,閣建在假山上,因緊靠惠山寺,故名“鄰梵閣”。遊人登臨眺望,錫山風光盡收眼底。
【美人石—錦匯漪—鬱盤亭—鬱盤長廊】
各位同學,我們繼續向東走。在快到盡頭的高牆前,有座三米多高的湖石,它倚牆而立,像窈窕淑女,在方池前以水為鏡,梳理發妝。所以人們都叫她 “美人石”。乾隆來此遊覽時,認為此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氣魄,將它改名為“介如峰”。園主人為此特意把乾隆的題字和題詩刻成石碑,立在鏡池前面。
從美人石的碑亭向北看,這片碧波盪漾的水面是“錦匯漪”,因為它彙集全園錦繡景色而得名。而整個寄暢園的風景正是圍繞著這一池水為中心而展開的。“錦匯漪”東面是臨水亭廊,西面地勢高處造假山,水面上築有石橋,使水面成為不規則的巨大鏡面,把周圍的山影、塔影、廊影、亭影、樹影、花影和人影彙集在池中。
從“錦匯漪”東岸沿長廊向北,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六角小亭,亭名“鬱盤”。 鬱盤亭還有一個民間傳說:清朝惠山寺有位老和尚,棋藝高超。乾隆遊惠山時,便和他在青石圓臺上對弈。結果,乾隆連連得勝、他想:我的棋藝遠不如老僧,為何反而連連得勝?無非我是皇帝,他不敢取勝罷了。後查明果然不出乾隆所料,因此乾隆雖然獲勝,仍鬱郁不歡,後人就把此回臺取名“鬱盤”,亭就叫“鬱盤亭”了。
由鬱盤亭向北的`長廊叫“鬱盤長廊”,為秦耀改造園林時所建。舊廊前後古木成蔭,鬱鬱蔥蔥,牆上漏窗外竹石花木若隱若現
【知魚檻—鶴步灘—七星橋—涵碧亭】
順著長廊向北,只見有一方亭伸入水中,此亭名叫“知魚檻”。它三面環水,是當年秦耀改建寄暢園時建造的。建成以後主人常常在此憑檻觀魚,怡然自得。
“知魚檻”對面是“鶴步灘”。它是園中的主山,用當地山石圍疊,並用土夯實。造園者把這裡的假山當作惠山餘脈來處理,使它們氣勢相連,假山腳下有彎曲穀道,洞水順流而下,水石相諧,情趣盎然,好似成群白鶴棲息漫步,因此取名“鶴步灘”。
這是“七星橋”,是用7條石板直鋪而成,因此得名。七星橋東面臨水的是飛簷翹角的“涵碧亭”。亭後的古樟,已有400多年曆史。
【嘉樹堂—八音澗—明清古樟—《寄暢園法帖》石刻】
嘉樹堂是寄暢園最北面的一座建築,遊客站在堂前,南面秀麗的錫山,山頂的龍光塔和園中的知魚檻、鬱金亭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山地塔影”的奇妙景象。
出嘉樹堂往西走,不幾步便到了“八音澗”。此澗是用黃石堆砌而成,上面種古樹,下面清泉流淌,洞水引自“二泉”水,人行其中如行幽谷中。
八音澗邊假山群中的這些古樹,都是有兩三百年樹齡的古樟,它們枝繁葉茂,最大的胸圍有4米。
在遊覽寄暢園中,我們還可欣賞到《寄暢園法帖》石刻,一共200多方,分佈在鬱盤亭長廊、秉禮堂、含貞齋的牆上,以及鄰梵閣、嘉樹堂中。
寄暢園佈局得當、妙取自然,春夏秋冬四季都能見到別樣的景色。1988年3月13日,寄暢園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如今,這座中國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以全盛時期的園林景觀向世人展示著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異趣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