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金魚教案
三年級科學金魚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科學金魚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科學金魚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徵。
2、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徵。
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用實驗證據證明猜想的態度。
【教學重點】透過觀察金魚的生活,瞭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學難點】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教學準備】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裡。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製的紅水、少許魚食。
【教學過程】
一、瞭解魚類的生活環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裡”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瞭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資訊。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餵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4、學生觀察並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並提供資訊: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資訊:如排洩等。
7、設計意圖:瞭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資訊。培養“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裡。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裡,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資訊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後的金魚養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觀察,獲取更多資訊。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三年級科學金魚教案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金魚》。本課屬於認識生命體特徵的觀察課型。透過試教,我發現要讓三年級學生真正地進行一次深入細緻的金魚的科學觀察活動,一課時是無法完成教材P36——38的教學任務。而三年級科學課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觀察方法和能力。因此,我決定把本課劃分為二個課時,本課《觀察金魚》是《金魚》的第一課時,以整體感知金魚具有適應水生環境的形體結構和具有動物生命體的基本特徵及學習科學的觀察方法為主要內容。
教學中共有以下幾個活動:
1、初步觀察金魚;
2、深入觀察金魚;
3、交流共享觀察記錄(金魚簡圖)。透過觀察使學生認識金魚的形體結構,並能用科學的方法觀察、記錄、表達金魚的形態結構等生命體的基本特徵。培養喜愛小動物的情感,培養學生深入細緻地觀察和客觀表達與描述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金魚的外形結構、身上長有什麼、是怎樣運動的.。
(2)能用科學的方法觀察、記錄、表達金魚形態結構和生命體的基本特徵。
2.過程與方法觀察、記錄和表達金魚具有適應水生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命體的基本特徵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喜愛小動物的情感,培養學生深入細緻地觀察和客觀表達與描述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深入細緻地用科學的方法觀察、記錄、表達金魚具有適應水生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命體的基本特徵。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金魚、金魚缸、記錄表、水彩筆、記錄表封面、夾子
2、學生準備:鉛筆、橡皮擦
【教學過程】
我們還可以在以後的觀察中進行修改和完善。雖然觀察的是同一條魚,但畫出來的魚卻不一樣,這與每個同學觀察的角度、觀察的方法、觀察的細心程度和繪畫的技巧有著緊密的關係。
(四)整理與小結
1、相信科學的觀察方法會讓你們一生受用,同時也對下節課觀察金魚如何捕食和呼吸會有所幫助的。要學好下節課的內容,老師建議自己回家養金魚,下節課彙報給你的科學老師聽,好嗎?
(設計意圖:透過彙報交流,對科學觀察方法及金魚的身體結構做回顧,瞭解學生學習情況。)
【板書設計】
觀察金魚外形是怎樣的?由哪幾部分組成?身上長有什麼?是怎樣運動的?橢圓形頭眼、嘴、鰓游泳軀幹鱗、鰭流線型尾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事物可能會有不同的發現
【科學記錄表】
我觀察的金魚
2.深入細緻的科學觀察活動。基於在試教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對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
(1)課前畫平日觀察金魚後的圖畫
(2)有目的地近距離觀察一條真實的金魚
(3)有目的地、講方法地、深入細緻地觀察金魚並做記錄。
(4)一個小組每一個同學的觀察記錄進行交流、分享和再觀察。引導學生髮現小組成員的觀察記錄的相同與不同,提出問題:“同一小組的同學畫的是同一條魚,為什麼卻畫得不一樣呢?引導學生髮現“從不同角度觀察可能有不同的發現”的科學觀察方法。
(5)對比課前畫的金魚和課後畫的金魚,凸顯科學觀察與自由觀察的不同。尊重客觀事實,引導學生較長時間地完成科學觀察、記錄與表達的觀察活動。
二、教學效果及反思《金魚》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上冊《動物》單元中的第六課。由於這一課的教學內容多,且難度較大,所以在上課時我將教材分成了兩個課時,這樣降低了難度,使教學內容在40鍾內有效地進行。 《觀察金魚》則是拆分後的第一個課時。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動物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透過對金魚的進一步觀察研究,引導學生探究金魚的外形特徵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關係。整堂課呈現了兩方面的內容:
1、觀察並描述魚的身體結構,討論其在水中生活的作用。
2、在觀察的基礎上,圍繞想研究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從而解決問題。
孩子們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觀察和探究實驗當中,但還有一些細節的地方值得好好的反思和總結。本節課學生使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課上學生基本科學方法學生已學會,但科學的觀察還沒有成為他們自覺的觀察行為。雖然我有強調要比一比哪個組觀察的順序最合理,但是注意到這個問題的人比較少,而在最後小結時我也只是一帶而過。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當中要加強這一方面能力的培養。根據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三個實驗。觀察金魚身體結構和觀察金魚捕食這兩個實驗相對比較簡單。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就是第三個實驗。在教學過程中我是先讓學生透過觀看課件瞭解金魚呼吸的過程,再讓學生動手做實驗來驗證金魚魚嘴不段的吞嚥不是在喝水而是在呼吸。但是設計的時候是想作為一個演示實驗的。但實際操作之後,如果只是先將實驗要求說明白,然後學生動手做實驗,最後播放課件。這樣孩子的印象會更深刻。因為先放了影片會給部分孩子造成思維定勢。在驗證金魚呼吸的實驗過程中透過反覆的試驗,為了達到跟好的觀察效果,我已經將教材上所說的紅色的食用色素改成了黑墨水,實驗效果是明顯了,但是實驗的操作難度也相應增加,尤其是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因為一不小心水槽裡的水就會變得漆黑。所以膠頭滴管裡黑墨水的量和擠墨水時的動作就需要進一步的改進。《新課標》指出:科學的本質是探究,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要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作為一名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觀察自主發現,在細微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