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居寺導遊詞範文

雲居寺導遊詞範文

  雲居寺建於隋末唐初,距今已有近1400的歷史。寺院座西向東,形制宏偉,經過歷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佔地面積70000多平方米,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千年古剎雲居寺可謂是飽經滄桑, 1942年日軍數架飛機轟炸古寺,傾刻間千年古剎變成殘垣斷壁,只殘留下天王殿前彈痕累累的拱形山門和幾座古塔。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雲居寺經過1985年和1999年兩次大規模的修復,今天已經重現了昔日的莊嚴。現在的雲居寺是藏真經、納珍寶、佛事興、香火盛,被譽為:“中華佛法城,祈福迎祥地”。

  雲居寺是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入選北京旅遊世界之最,1997年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正式恢復宗教活動場所。2001年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同年通過了ISO9001(服務質量)、ISO14001(環境質量)兩項國際管理雙認證。

  雲居寺的一、二、三、四、五。

  一是一部,一部令人蕩氣迴腸的千年刻經史。

  二是兩特,兩個雲居寺不同於其它寺廟的顯著特點。

  三是“三絕”。即:石經、紙經、木板經。

  四是“四寶”。“四寶”是唐遼古塔、佛祖舍利、紫銅大佛和雲居古鐘五是五院。也就是雲居寺的五層院落、六進殿宇,其中座落著十多個特色展館。

  首先迎接我們的是一對雕刻於清朝的石獅子。腳踩繡球的是雄獅,他代表了統一寰宇;腳踩小獅子的是雌獅,她代表了子嗣延綿。在石獅底座上雕有佛教八吉祥徽(也稱是八瑞相),佛教中用以供佛的八種吉祥之物。分別是輪、螺、傘、蓋、花、罐、魚、腸。這組雕刻非常精美,體現了高超的石雕水平。它們這對石獅子在門前迎送著來往的遊客,我們賦予它一首藏頭詩為:雄獅伴青燈,獅雙將門守。迎送八方客,賓客皆仙友。我想我一念完您已經就知道這首詩的名子是“雄獅迎賓”。

  雲居寺有六層主殿,下面我們參觀的是雲居寺第一層大殿——天王殿。

  天王殿俗稱三門殿,左邊是無相門、右邊是無作門,現在我們走進的中間門叫空門,取的是佛教中“四大皆空”之意。在空門的外觀上,我們會看到有很多彈痕,這些彈痕不是為了顯示雲居寺歷史久遠仿製的,而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歷史見證。“山門不倒,寺必重修”是雲居寺方圓數十里流傳已久的一句佳話,從中不難體味出人們對古剎的無限眷戀和對古剎重光的熱切期盼。這句話雖不知出自哪位“預言家”之口,但早已被今天的事實所驗證。雲居寺經過兩期修復,如今已重現莊嚴。尤其是那座歷千年而不毀,經戰火而不倒的山門,因為掛著彈痕而愈發顯得滄桑和莊嚴。

  拱形山門是由11塊漢白玉石組成。在日軍侵華戰爭時,雲居寺曾於1937年秋後、1939年秋後和1942年相繼三次遭到大規模轟炸。戰火後的雲居寺,主體建築大部分被炸燬,僅殘留下這座孤零零的山門和幾座佛塔。當時,山門被炸得傷痕累累,正面有彈痕10多處,尤其是山門右下端的兩塊起支撐作用的石料被炸得僅剩下三分之一,石料的連線處僅有10公分左右,彷彿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但奇怪的是它險而不倒,從40年代到80年代,山門頑強地支撐著、屹立著、等待著 “寺必重修”這一機緣的到來。這座受傷的山門好像接受了人們的重託,有了靈性一般,經歷了43年的風雨、變遷仍舊巍然挺立。古老的雲居寺也在無限的荒涼和沉寂中,度過了43個春秋。虔誠的人們只有透過山門那簡單粗獷的線條,依稀可以找尋到寺院往日的壯觀之景,憧憬寺院未來的輝煌之象。

  終於,雲居寺喜逢盛世。當時間的巨手指向1985年時,“寺必重修”的機緣終於來到了。黨和政府為了保護國家一級文物,開始大規模的修復雲居寺。在建造天王殿時,人們依舊把不倒的山門鑲嵌於正門處,讓它繼續和寺院一起譜寫新的篇章。“山門不倒,寺必重修”,這句話至今還被人們傳誦著。

  有一位名人曾送給拱形的山門一幅對聯,上聯是:“歷攬雲居淨雜念莫慮富貴功名” 、下聯是:“觀瞻舍利結善緣淡泊榮辱權利”。說的是步入空門後,就應該拋開功名利祿和煩惱,要用一顆平常心觀人、觀己、觀世界。

  佛教中有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之說,豎三世佛講的是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過去佛是燃燈古佛,現在佛是釋迦牟尼,而未來佛就是大肚彌勒菩薩;在佛教上講他是釋迦牟尼佛的繼定接班人,相傳要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接掌佛祖釋迦牟尼的佛位,所以稱他為未來佛。在我國天王殿中供奉彌勒佛的形象是契此(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布袋和尚)。相傳在我國五代時期,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叫契此,常攜布袋教化群眾,很得群眾信仰。他在圓寂時曾說過這樣一段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不自識”。因此,人們認為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

  身,在中國佛教上視彌勒佛為光明和未來的象徵。寺廟是教人向善的地方,漢傳佛教把彌勒佛供奉在寺院第一進殿——天王殿,使您一進廟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這是在給我們上人生的第一堂課。告訴我們人生在世一定要學會寬容,寬以待人,也寬以待己,同時也告訴我們人生在世一定學會笑,沒有笑容的人生太苦了。清朝兩廣總督林則徐曾說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那就是告訴我們,人生在世必須學會寬容,學會笑,對任何事要有所包容,笑看天下。關於彌勒佛流傳的名聯很多,有一幅對聯大家比較熟悉上聯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下聯是“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橫批是“皆大歡喜”。在此,我祝願您笑口常開。

  在彌勒佛兩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四大金剛。佛教傳說:四大天王居住在欲界之一的四王天,須彌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座山峰,各有一天王居住,各護一方天下,各率二十八部夜叉大將,鎮守四大部洲。手拿琵琶的是東方天王名叫“持國”,職調。持是保持,國是國家,他告訴我們要護持好國家的國土,使國家不斷繁榮昌盛。手拿寶劍的是南方天王名叫“增長”,職風。增長是教人要不斷的進步,他告訴我們只有做到精進才能適應發展中的社會。手握一條蛇的是西方天王名叫“廣目”,職順。廣目代表多看,他告訴我們事物發展是不斷變化的,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洞察外界事物的發展,才能適應這個資訊時代。但是無論世間的萬物怎樣變化,總有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那就是“求真務實、與時俱進”。手拿寶傘的是北方天王名叫“多聞”,職雨。多聞就是我們常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結四方友。尤其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四大天王所持的法器有一個很大特點,那就是琴無弦、劍無鞘、傘無骨、蛇無信;它暗示了世間的風、調、雨、順,表達了人們祈禱五穀豐登,天下太平的美好心願。

  在彌勒佛背後供奉的是韋馱菩薩,他是佛教的護法神。一般在寺院看到韋馱的姿勢有三種:一種姿勢是一手金鋼杵拄地,一手叉腰,表示這個寺院是管吃不管住的寺院;還有一種姿勢是一手金鋼杵向天,一手叉腰,表示這個寺院是管住不管吃的寺院;另一種是在我們這裡看到的雙手合十,金剛杵橫放,表示這個寺院有接待能力,雲遊的僧人來到寺院後就可以掛單既管吃也管住;不用說大家一看就知道雲居寺是既管吃又管住的四方叢林寺院。

  雲居寺的牌樓是木質結構,建築風格為四柱七樓式。在雕樑畫棟之間我們看到四個古樸俊秀的大字“千年古剎”,這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為雲居寺親手所題。趙樸初老先生生前對雲居寺情深意切,與雲居寺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多次來雲居寺。您看在天王殿內兩側的柏樹就是趙樸初老先生親手所栽,因此我們稱此樹為樸初柏,也叫吉祥樹。趙樸老還對寺院的修復、文物保護等方面給予了極大的關心與支援,雲居寺人至今仍深深地懷念他。

  我們馬上就要進入雲居寺的主殿了,大家是否發現了雲居寺不同於其它寺院一個的顯著特點。那就是毗盧殿是主殿,毗盧遮那佛為主佛。您也許去過許多名山大寺,但是像雲居寺這樣的形制幾乎沒有雷同。毗盧殿是雲居寺佔地面積最大的殿宇,它面闊七間、進深七間,前出軒、後出剎接連式歇山頂,據有關記載:殿內和殿外的面積一樣大,這也是建築學中的一個奧秘。佛經上說:“佛有三身”。即:應身、報身和法身。毗盧殿中供奉的毗盧遮那佛就是法身佛,象徵著“光明遍照”、“遍一切處”、“大太陽”,又叫大日如來,表示證得絕對真理就是佛身。報身佛名為盧舍那佛,象徵著光明遍照,表示證得絕對真理而自受法樂的智慧是佛身。應身佛名為釋迦牟尼佛;象徵著能仁寂默,表示隨緣教化各種不同的眾生的佛身。

  進入主殿,人們可能要敬香了,敬佛是禮節,燒香是訊號。我們在敬佛時燃香不在多,心誠則靈。如果您要燃香,請您敬上三柱香,因為三柱代表著佛教的“三寶”(佛、法、僧),結合到我們自己就是代表佛、父母長輩、自己。

  雲居寺供奉的毗盧遮那佛是明朝鑄造的紫銅佛像,重量4.5噸,是國家一級文物。在天台宗中毗盧佛為三身佛中的法身佛,即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的蓮座是千葉蓮花,一個蓮瓣代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簡稱大千世界),這一形式來自《梵網經》。何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原是古印度傳說的一個廣大範圍的世界的名稱。據《長阿舍經》等書記載:“我們所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央是須彌山,有七山八海環繞著,海中有四大洲,海外更有鐵圍山。同一個日月照耀著這塊大地,同一個佛教化著這個世界,稱為一個小世界。合一千個小世界為中千世界。又由於大千世界中有大、中、小三個千世界,又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傳入中國後,大千世界這個詞就沿用至今。毗盧遮那佛所坐的蓮座代表整個華藏世界。

  在毗盧遮那佛前面供奉的是文殊菩薩,她是專司智慧的菩薩。相傳她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山西五臺山,您看她右手拿寶劍表示斬除一切罪惡,左手拿蓮花表示純潔和高尚,蓮花頂有經文,表示她是保護佛經的菩薩。文殊菩薩於1999年供在毗盧殿內,原由是在1999年9月9日9時9分9秒,遼金石經回藏地宮時保護佛教經文的。2003年元旦,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頂禮雲居寺後稱:“雲居寺是護法寺”。因此為雲居寺題“佛法城”。雲居寺於1999年5月正式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如今的雲居寺是一個“藏真經,納真寶,顯真靈”的佛教聖地。寺院舉辦大型的佛事活動和僧人上早、晚課時就在毗盧殿。

  走出毗盧殿,您可以看看殿前的兩塊贔屓馱碑,這是清代的記事碑。左邊這塊是《重修范陽白帶山雲居寺碑》,

  右邊是《范陽郡白帶山雲居寺溟波和尚碑記》,兩塊碑的銘文中主要記載了溟波大師修練才華,悟道之深,具足正信,是歷史上雲居寺有影響的大和尚。他不但對佛法的造詣很深,而且對興修寺院成績顯著。雲居寺自靜琬大師建寺以來,雖然歷代修葺不止,但是溟波大師自康熙十一年到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用了二十六年時間重建擴建殿宇,溟波大師被稱為重開山第一代。經過溟波大師修繕的寺院影響深遠如“西域佛國”一般,所以雲居寺在清一代號稱“西域大雲居禪林”簡稱“西域寺”(又稱“西峪寺”)。

  看到贔屓馱碑不能不講在民間流傳的龍生九子之傳說,這馱著石碑的動物,就是傳說中龍的第九個兒子贔屓。龍生九子,子子不同,模樣不同,崗位不同,職責不同。大兒子叫螭吻,因好登高眺遠,所以雕於房簷上。二兒子叫鴟首,因漢代宮殿多火災,巫師認為它能噴雨成浪,所以把它安在屋脊上。三兒子叫 ,因好玩水,雕在橋頭或出水口的地方。四兒子叫蒲勞,因善鳴,好音樂,所以在鍾鈕上。五兒子叫狴犴,善治惡人,在監牢門上。六兒子狻猊,好煙火,在香爐上。七兒子睚眥,好殺鬥,在劍柄上。八兒子椒圖,忠於職守,在門環上。九兒子贔屓,好文學,善於負重,而且力大,所以馱碑。

  那麼您知道就是這又高又重的石碑,在當時沒有先進技術的條件下,是怎麼立在贔屓背上的嗎?傳說明成祖朱棣為他的父親(也就是朱元璋)建碑時,因為贔屓太高,而石碑太重,工匠們費盡了心機怎麼也立不上去。就在這個時候,明成祖傳令不準延期,違令者處死。眼看到了規定的日期,領工的人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在當天夜裡,領工的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位白鬍子老人笑著說:“想要立碑,必需是龜不見碑,碑不見龜”。他一下驚醒了,揣摸了良久,明白了天機。第二天,他帶人運土把龜埋了起來,然後依借土坡將碑推上去,立了起來。待碑立穩後,再將土取走,這種方法叫堆土法,是古代建築施工時常用的一種方法,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寺院裡講究的是晨鐘暮鼓,所以牌樓的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右邊為鼓樓,鼓是佛教法器,寺院一般用的是法鼓,法鼓在佛教中常被用來比喻佛說法。鼓不僅是佛教寺院中的法器,在道教的道觀中做法事時也是經常可以看到的,但是鼓在寺院中不常用,一般只有在迎接級別較高的法師或為往生的和尚進行超度時才會擊鼓。在寺院中擊鼓象徵著吉祥,在佛教中相傳它的威力非常大,可以上震天庭、下赦地府,擊鼓時妖魔鬼怪都要避開,因此在佛教中是護法用的。

  左邊為鐘樓,裡邊掛著的就是雲居寺四寶之一的雲居古鐘。

  說起來我國鐘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鐘是由竹、木、陶製做的,後來逐漸出現了銅質和鐵質的編鐘、樂鍾、朝鐘、佛鐘、道鍾等。總之,各類的古鐘無不反映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大鐘在佛寺中有兩個作用,一是召集僧眾;二是起床或入睡時報時。鍾:(梵文音譯:犍椎)法器名。寺院中早暮及做法事,擊響大鐘召集僧眾之用。

  在鐘樓門口有這樣一幅對聯,上聯是“雲居古鐘奏響百姓吉祥曲”,下聯是“華夏新歲盛開萬民幸福花”。在鐘樓的樓閣正中懸掛著雲居寺大銅鐘,此鍾鑄於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重為1700斤,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您看我們這口大鐘的鐘鈕,就是龍生九子中龍的四兒子叫薄牢,因為喜歡音樂,所以把它放在鐘上做為鍾鈕。在這口大鐘上還鑄有銘文: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因此,敲擊此鍾可以消除煩惱,增長智慧。據說***總書記曾寫過一幅對聯“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換回苦海迷路人”。非常有教育意義。雲居寺古楹聯中曾以“林外鐘聲開宿藹,階前幡影映朝輝”來形容雲居古鐘聲的雄渾、悠揚。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僧人舍粥的銅鍋。大鍋鑄於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直徑2.3米,深1.34米,重量1380斤,距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是非常珍貴的文物。據說這口鍋一年只用兩次,分別在每年的四月初八(釋迦牟尼誕生日)和臘月初八(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向四方信眾舍粥用。

  說起四月初八,大家都知道這是佛教界一個莊嚴神聖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每個寺廟在這一天前後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雲居寺更不例外,舉辦盛大的浴佛法會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浴佛節又稱佛誕節,在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行,是佛教的重要節日。浴佛的意義在於洗滌罪惡,灌入智慧。此節的由來相傳是佛祖誕生時,有九龍吐水為其沐浴而形成佛教界特殊的浴佛法會。

  據佛經記載,在2507年前的四月初八,釋迦牟尼從他母親摩耶夫人右肋下出生,呱呱落地之時,就會走路,就會說話。他前、後、左、右各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大地為他的出生感到震動,九龍吐水為他沐浴。待他成佛後,在每年的四月初八這一天,佛教信仰者從各地奔向佛寺舉行紀念儀式,啟建法會,誦經禮懺,時間大約是1至7日不等。除佛事活動外還要舉行廟會,規模較大。據《荊楚歲時記》雲:“四月八日,諸寺各設齋,以五香水浴佛,共作龍華會,以為彌勒下生之徵也。”這是中國佛教史上最早的關於浴佛節的記載。

  在《百丈清規》卷2記載:“四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降誕令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以

  申供養”。沐浴的佛嬰像,是一尊很小的童子立像,一隻手指天,一隻手指地,意思是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寺內還要大張寶蓋,殿內擺滿香瓶。佛像周圍設有花亭,用旃檀、紫檀,鬱金、龍腦、沉香、麝香、丁香配製成香湯。在沐浴開始前,由本寺住持率領全寺僧眾上殿,持香跪拜、唱浴佛偈,一邊唱偈,一邊讓僧眾進行浴佛。浴完佛像之後,再用一點香湯點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積累功德。之後,設齋用膳,用膳時由主持僧人向四眾宣佈佛的旨意:讓人們除去心中煩惱,啟迪智慧,不做惡事。

  佛教聖地雲居寺的浴佛活動古來有之,場面宏大。據遼代的《千人邑會碑》記載,“??風俗以四月八日共慶佛生,凡水之濱山之下,不遠萬里僅有萬家,予饋供糧,號為義食。是時也,香車寶馬,藻野縟川??。從平地至於絕巔,雜杳架間自天子達於庶人,歸依福田??。”從文中可見遼代雲居寺浴佛法會的空前盛況。

  雲居寺一直沿襲著舉辦浴佛法會的傳統。尤其是正式恢復宗教活動場所後,浴佛節的影響更加深遠。浴佛節舉辦的時間大約是5-7天,其規模不在遼代浴佛法會之下,值得稱奇的是在這十幾年的活動中,只要一到四月初七或初八都會下雨,這難道是人們的虔誠之心動容了天地,動容了佛祖。

  佛誕之時,雲居寺煥然一新,七彩祥瑞高懸,寺院內外燈火通明,揚溢著喜慶的氣氛。在主殿大香案左右兩側燃著長明燈,香案上供著鮮花、水果等供品。在香案後面正中擺放著松香蓮花盆,盆內盛滿去冬今春雲居寺住寺僧收起的第一場落在北塔、小唐塔、琬公塔、三公塔等處的瑞雪,收集在精美的大青花缸內積攢起來,使其吸取日月之精華的雲居聖水,聖水中飄浮著七色花瓣,在盆中央立著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千年太子像。在沐浴開始前,由本寺住持率領全寺僧眾上殿,善男信女跟隨其後,大家持香跪拜、唱浴佛偈,一邊唱偈,一邊讓僧眾進行浴佛。浴完佛像之後,再用一點香湯點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積累功德,善男信女則是帶福還家。法會尤以初七夜最盛,十里八村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紛至沓來,整個雲居寺香客雲集,佛號聲聲,香菸繚繞,彷彿那縷縷青煙已把人們的虔誠之心傳遞給了佛祖,人們沉浸在浴佛法會的無限喜慶之中。更值得一提的是,每當雲居寺在四月初八佛誕日期間,舉行浴佛法會時,都有一個奇妙的天氣現象出現,那就是眾所周知的“雲居浴佛,天必降雨”,也就是在四月初七或四月初八人們竟相敬佛時,天空中都會普降甘露。有時是狂風大作,大雨滂沱。有時是微風習習,細雨綿綿。有時則是由晴空萬里偶變烏雲密佈,雨灑萬物。就這樣雖然每次降雨量多少不等,但十餘年來浴佛節下雨的現象從未間斷過。更離奇的是,有時只有雲居寺下,其它地方一點不下。無形中,雲居寺浴佛節成了下雨的先兆。每年佛誕節,無論天氣多麼晴朗,來寺人們的行囊中也總忘不了帶上雨具。這是離奇還是巧合?如果是巧合,那這連續十多年的巧合總不免讓人們有幾分疑問。浴佛節的法雨讓記載中九龍吐水為佛祖沐浴的傳說更顯真實,讓歡樂祥和的浴佛節更具詩情畫意,它滋潤了雲居寶地,滋潤了人們的心田,更讓本身就具有傳奇色彩的千年古剎又憑添了幾許神秘??。這個故事被收進雲居寺100個機緣巧合之中。

  雲居寺被譽為是“中華佛法城,祈福迎祥地”。福路,是人們參與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您可以參與掛福燈、寫福牌、繞福樹,小銅鍋增福、大銅鍋增壽,打金錢眼。透過參與這些活動許下一個美好的心願,將吉祥和幸福帶回家。

  下面我們去參觀釋迦殿。我們腳下踩著的古石階是隋唐遺存,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進入釋迦殿的照門是韋馱殿。為什麼韋馱菩薩供奉在大雄寶殿對面呢?據佛典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涅槃,遺體經過火化後,結出許多佛舍利。佛國有個捷疾鬼偷走了佛祖的兩顆牙舍利,韋馱菩薩發現後,不禁大怒,於是拼命追趕,捷疾鬼雖然快捷無比,但畢竟不是飛毛腿韋馱的對手,終被擒獲。韋馱奪回佛牙,立了大功。於是專門擔當起保護佛塔舍利的重任,被尊為佛教的護法神。所以韋馱菩薩就面向了大雄寶殿。

  在釋迦殿院,我們參觀的內容極為豐富。在這裡您不僅可以參觀到釋迦殿、文物收藏館、佛教文化館,如果大家時間充裕的話,還可以到影視廳(遊客分中心)中來欣賞雲居寺的'專題片瞭解雲居寺的滄桑歷史。

  在這層院中,我們參觀順序是自右向左,第一個展館是文物收藏館,我們看到的第一件文物是清朝嘉慶皇帝的聖旨。這張黃綾聖旨是從安徽省黟縣西遞村收集的,聖旨上有滿、漢兩種文字,主要內容記述了嘉慶皇帝表彰並獎賞山西朔平府右玉縣趙嶧和他的兒子趙中元,為官清政廉潔,對朝延忠心耿耿。表彰趙嶧的夫人李氏淑德賢惠,相夫教子,封李氏為八品孺人。在封建時期皇帝頒發命令時開頭語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然而您在這兒看到的聖旨上卻寫的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詔”與“制”的區別在於頒佈的範圍不一樣,在全國範圍進行表彰時用“詔”字,在一個地區範圍內進行表彰時用“制”字。

  可能您要問了,這張聖旨是由誰寫的呢?我們都知道,在明清時候有一個官職叫庶吉士,他的任務之一就是寫聖旨。當然,當上庶吉士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要符合三個條件,一是要進士出身,二是要翰林院大學士,三是字要寫的漂亮而且文章寫的要好。在這個展櫃中我們看了《嘉慶聖旨》,在第五層大殿我們還可以參觀到《嘉慶御碑》,那是皇帝的親筆。

  在眾多文物當中有秦磚漢瓦之說。雲居寺雖然沒有秦磚漢瓦,但是收藏了不少漢代的陶器,最具有代表意義的

  是陶灶和陶豬圈。直觀上看陶灶是一火三個灶口,如果我們用它來做飯的話,可以一個燒飯、一個炒菜、另一個煮粥,可以說是一灶多用,節約了能源,這反映出我國勞動人民在能源利用上的聰明才智。這件漢代的陶豬圈,在建築上非常有特色,在豬圈上面建有廁所,即起到環保作用,又減少了佔地面積,符合生物鏈的迴圈過程,這件展品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資源的有效利用。這與我們現在實施的ISO14001環境管理國際認證中節約降耗的要求是一致的。

  欣賞完漢代陶器後,我們來了解一些有關古錢幣的知識。如何鑑賞古錢幣呢?我們主要從四個方面判斷:一看器形,二看鑄造工藝,三看文字書法,四看材質色澤。我們都知道最早沒有錢幣,為了生活的需要人們是以物換物,各取所需。後來南方流通了一種錢幣叫做 “貝”,但北方很少見,又過於昂貴,不利於零買零賣,所以在民間不易流通。根據社會的發展,物流的加大,從而產生了錢幣,越是早期的錢幣越接近實物原形,因為貨幣剛從實物中脫胎出來,所以器形尚不規範。這裡展出的有戰國的刀幣,宋代的錢幣,明代的元寶等。對於銅錢,人們就比較熟悉了。有人戲稱它為孔方兄,也有人為他寫對聯,上聯是“又扁又圓又方”,下聯是“通天通地通神”。自古至今,錢與人的聯絡是再密切不過了。但是我們還是應該記住一句古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好了,看完古錢幣之後,我們再來看古銅鏡。

  在《木蘭詩》中有“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詩句。鏡子是我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可我們都知道,今天的鏡子與古時的鏡子是不一樣的,古時的鏡子一般都是銅製的,最早人們用來照面。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到隋唐時期很多人都拿它當作相互饋贈的禮品。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曾有這樣的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教人要時刻自省的道理。在古代鏡子還有其它的用途,例如:占卜、避邪、作為愛情信物等。這個展櫃中展出的就是唐代和金代的銅鏡。

  在中間展櫃中,我們看到的是清朝雲居寺末代住持樂禪的寫生圖《墨竹圖》,樂禪大師不僅是一位繪畫高手,而且文墨出眾,善詩善畫尤其是擅長畫梅、蘭、竹、菊。我們仔細觀察每一幅竹子的形態完全不同,樂禪透過竹子的形態描繪出了自己曲折的人生經歷。樂禪大師原在朝為官,後因落破選擇了出家。第一幅是“翠滴青藍膩,圓搓碧玉長”,畫上的竹子特別挺拔,表現了樂禪法師青年時期人生的得意。中間兩幅是“雨洗涓涓淨,曾留綵鳳聽。月上分清影,風來弄好音。手親憐我檔,心久學天靈。”是說樂禪大師在中年時遇到了很多挫折、經風又經雨,無奈之下便選擇了出家。後邊提到 “清壇天子實,曲體老龍形”。畫中的竹子彎了,說明他已經到了遲暮之年,發出了人生苦短的感嘆。

  在這個展櫃中看到的是金代時雕刻的石魚,您看在它的身上除了魚外還雕有其它的幾種動物?分別有青蛙、大蝦、兔子、羊等四種動物,雕刻的栩栩如生,非常的精美。而且您看它頭有“魚”尾有“羊”,正好形成一個謎面,打一個漢字“鮮”。南方以“魚”為“鮮”,北方以“羊”為“鮮”。看到“鮮”字,您一定會想起美味佳餚吧。石魚在金代是放在有著美味佳餚、檔次較高、較有名氣的餐館裡,說明我的餐館擁有南北美味,是非常上檔次的餐館。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乾隆年間的瓷瓶,您看上面有小孩戲耍的圖案,不遠處還有一個人在飲酒,並且在他旁邊還有一首詩。這是我們熟悉的唐朝詩人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在中國歷史上清朝時期曾發生過四大奇案,其中我們最熟悉的一樁是《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在最後一個展櫃中我們看到的就是雲居寺珍藏的清朝《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卷》奏摺的副本。這張奏摺是光緒元年十月三十日(1875)刑部左侍郎大理院正卿沈家本,上書光緒皇帝關於複議《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卷》奏摺的副本。奏摺上主要記述了餘杭縣令劉錫同、浙江學政胡瑞蘭、浙江巡撫楊昌俊、給事中邊寶泉等四位官員在審理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件後,上報朝廷時四份奏摺的不同之處,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屈能夠平反昭雪就是以這份奏摺為依據。該奏摺全部是用蠅頭小楷書寫,字跡工整美觀,共七頁,1175個字。是難得的書法極品。

  旁邊我們看到的是景教的“十字”石雕。在我們房山保留有景教十字寺的遺址。景教是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教派,叫聶斯托利派,主要盛行於唐代至元代。元代皇宮裡很多都是景教徒,元代時傳入北京地區,景教二字譽為大光明之教。我們眼前的這塊石雕的原件為國家一級文物,目前在南京博物院展出,這件複製品是長江以北獨有的收藏品。

  在“十字”雕刻旁是皇宮裡盛行的御洗盆,如果雙手用力搓盆的兩個銅耳,那麼平靜的水面就會泛起縷縷波紋。據說能搓起波紋的人,波紋越大福氣越大能力越強,如果您有興趣可以親自參與一下。

  透過參觀這些不同時期的文物,您一定會感慨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從而會感受到愛護文物,弘揚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我們後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最近訪問